对于像孩子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新鲜洁净的纸上书写。
但对于像老人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做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破旧不堪的纸上书写。
世界只为了学童们的呼吸而持久存在。
学童们决不能忽视他们的学业,即便是为了建筑神庙也不行。
没有学童的城市终将衰败。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
有一本名叫《虔诚者的书》,记载着古时候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都放有书本。因为他们认为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死者就会从坟墓中爬起来看书。
虽然这种事情是不会发生的,但是犹太人对求知的态度是:生命是会有终结的,但学习却不会终止。
犹太民族的好学作风成了他们的历史和民族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公元前5世纪时,波斯王国驻犹太地区的总督聂赫米瓦曾说过:“这一个地方不仅有很多图书馆,在图书馆中更是经常挤满了看书的人。”他的话不知不觉中印证了犹太民族的好学。
犹太人把书本当作宝贝。在古代,书往往被犹太人翻看得破破烂烂,但是他们仍然舍不得扔掉,一直要等到整本书都七零八散,字迹模糊不清,再也不能翻阅的时候,四邻才会聚到一块,像埋葬一位圣人一样,恭恭敬敬地挖一个坑,把这本书埋掉。
生命可以终结,学习不能终止。犹太人认为学习可以让人获得生命和更多的奖赏。
有一则这样的故事:
在以色列,有一个人的儿子对学习毫无兴趣,他的父亲最后不得不放弃努力,而只是教他《创世记》一书。后来,敌军攻打他们居住的城市,俘虏了这个男孩,把他囚禁在一个遥远的城市。
恺撒来到了这个城市,视察男孩被囚的监狱。在视察时,恺撒要求看一看监狱中的藏书。结果,他发现了一本他不知道怎么读的书。
“这可能是一本犹太人的书,”他说,“这里有人会读这本书吗?”
“有,”典狱官答道,“我这就带他来见您。”
典狱官把男孩找来,说:“如果你不能读这本书,国王就会要你的脑袋。”
“父亲只教过我读这一本书。”男孩答道。
典狱官把男孩从监狱里提出来,把他打扮得光鲜亮丽,带到恺撒面前。皇帝把书摆到男孩面前,年轻人就开始读,从“起初,上帝创造天地”一直读到“这就是天国的历史”。
这是《创世记》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一部分。
恺撒听着男孩读,说道:“这显然是上帝,赐福的上帝向我打开他的世界,要我把这孩子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于是,恺撒送给男孩金银,并派两名士兵把男孩护送回到他父亲身边。
拉比们又用这个故事教育人们说:“尽管这孩子的父亲只教他读了惟一一本书,赐福的上帝就奖赏他了。那么,想一想,如果一个人不辞辛苦地教他的孩子读《圣经》、《密西拿》和《圣徒传记》,那他得到的奖赏该有多大呀!”
去获得上帝的奖赏,这就是犹太人死后也要读书的死理。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即使是一位最伟大的拉比,也不例外。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犹太人一向认为肯学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直到今天,所有的犹太人仍秉持着这种信念。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犹太教则》。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他的愿望显得有些遥不可及,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可以完成心愿的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在几天之内,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让他感到难受的并不是饥饿,而是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学生们很纳闷,为什么那么暗?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身上积了一层白雪,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3.弯下腰向别人学习
不一样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