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为行动提供准则
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临出校门,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
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之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的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埋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上面这组数据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只有为自己树立一个清晰而长远的目标,才能在工作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过:“当一个人知道他的目标去向,这个世界是会为他开路的。”的确,给自己一个梦想,一个目标,把它们深藏于心,每天不断地提醒自己目标一定会实现的,并且为了这个目标,制定一个详细而周全的计划,不是地检验计划的执行情况,你就一定能够如愿以偿。
在销售行业里,人人都想成功,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功,人人都想取得最好的业绩,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取得最好的业绩。在通往销售冠军的道路上,梦想者多、付出者多、实现者少。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的努力方向过于空洞,缺乏具体的目标,不能通过实现一个个具体的目标,积少胜为大胜,最后成就辉煌。
有这样一位保险推销员,他一直都希望能跻身于最高业绩的行列中。但是一开始这只不过是他的一个愿望,从没真正去争取过。直到3年后的一天,他想起了一句话:“如果让目标和愿望更加明确,就会有实现的一天。”
于是,他就开始设定自己希望的总业绩,然后再逐渐增加,这里提高5%,那里提高10%,结果顾客却增加了20%,甚至更高。这激发了这位保险推销员的工作热情。从此他不论什么状况,任何交易都会设立一个明确的数字作为目标,并在一两个月内完成。
“我觉得,目标越是明确越感到自己对达成目标有股强烈的自信与决心。”他说。他的计划里包括“我想得到的地位、我想得到的收入、我想具有的能力”,然后,他把所有的访问都准备得充分完善,相关的业界知识加之多方面的努力积累,终于在第一年的年终,使自己的业绩打破了空前的纪录,以后的年头效果更佳。
最后,这位保险推销员做了一个结论:“以前,我不是不曾考虑过要扩展业绩、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但是因为我从来只是想想而已,不曾付诸行动,当然所有的愿望都落空了。自从我明确设立了目标,以及为了切实实现目标而设定具体的数字和期限后,我才真正感觉到,强大的推动力正在鞭策我去达成它。”
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知道你的目标是什么、你到底想做什么之后,你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你的梦想才会变成现实。另外,确立了目标后,还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王林是北京一家保险公司的销售员,他每天骑着一辆破的自行车到处拉保险。不幸的是,成绩始终是一片空白。可是,王林毫不气馁,晚上即使再疲倦,也要一一写邮件给被白天访问过的客户,感谢他们接受自己的访问,力请他们加入投保的行列,每一字每一句都写得诚恳感人。
可是,任凭他再努力、再劳累,也没有发生效果。两个月过去了,他连个顾客也没有拉到,上司催他也是愈来愈紧……
劳累一天回来,他常常连饭也没心情吃,虽然娇妻温顺体贴,但一想到明天,他就全身直冒冷汗。
他愁眉苦脸地对妻子说:“从前,我以为一个人只要有明确的目标,然后认真、努力地工作,就能做好任何事情。但是这一次,我错了。因为事实显然并不如此!我辛辛苦苦地跑了两个月,然而,却连一个客户也没有拉成。唉!保险工作,对我很不合适,不如换个地方找工作吧……”
妻子劝告他说:“坚持下去,就有盼头。”王林听从了妻子的劝告。
王林曾想说服一家私企的老板,让他的员工全部投保。然而那位老板对此毫无兴趣,一次一次地拒王林于门外。当他在第69天再一次跑到这位老板公司来的时候,这位老板终于为他的诚心所感动,同意全公司员工投保。
他成功了!选定目标坚持不懈,使他后来成了著名的保险销售员。
可见,在销售工作中,一旦确立了目标,我们就要有始无终,摒弃半途而废的坏习惯,否则不可能出色地完成任何任务。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成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桩子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故事中的主人公抱着侥幸心理,不想经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意外收获,最后饿死了。所以,世间上是没有不劳而获的,要付出劳动才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