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法兰西帝国元帅 > 第三章 雕刻绘画艺术(第1页)

第三章 雕刻绘画艺术(第1页)

欧洲的绘画和雕刻领域获得最大成就的就是法国,代表各种思潮的美术流派不断出现,尤其是印象派的出现和发展。印象主义绘画是一场色彩的革命,使欧洲绘画在色彩上出现了一次重大的革新。

印象派大师莫奈

莫奈(1840-1926),出生于巴黎的商人家庭,后全家迁到阳光明丽的勒阿弗尔。莫奈走上绘画的道路得力于当时的风景画家欧仨·布丹的指点。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风与光的作用能让景物出现迷离又令人心旷神怡的视觉感受。在布丹的指导下,莫奈开始到户外写生,学习用本能般的感觉方法去观察大自然光照之下的复杂色彩。1859年,接受布丹的建议,莫奈来到巴黎。在那里,他看到了许多大师的作品,也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青年画家。

1860年,莫奈到法国殖民地阿尔及利亚服兵役,后因健康状况不佳提前退役。他重返巴黎,进入格莱尔画室学习,与雷诺阿、西斯莱、巴齐依等一千同窗结为莫逆之交。但莫奈并不喜欢古板的学院派教程,恰好雷诺阿等人也对此不满。于是意气相投的一群年轻画家离开了格莱尔画室,到枫丹白露森林写生。

莫奈的两幅描绘塞纳河的风景画《落潮的埃沃海角》与《昂弗勒港》,由于清新自然的风格,被选人1865年官方沙龙。l866年,他以恋人卡米伊为模特创作的肖像画《穿绿衣的卡米伊》展出后受到好评。不久,卡米伊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

但是这一时期,莫奈的生活陷入了窘境。父亲不喜欢儿媳卡米伊,一怒之下断绝了对莫奈的经济援助,而他的画又卖不出去。莫奈曾一度因买不起画布和颜料,被迫停止作画。l870年,莫奈将妻儿托付给好友,只身一人前往英国。他用画笔描绘了伦敦上空的雾,以不同的色调表现出了不同天气、不同时间段雾的颜色。人们看了他的作品后,惊呼“原来伦敦的雾是有颜色的。”

1871年底,莫奈回到了巴黎。l873年,他将一艘旧船改造成画室,整日飘荡在塞纳河上,用画笔捕捉水面上的景物。次年,莫奈、雷诺阿等一群不愿同传统画派“同流合污”的画家举办了第一次联展。他们的作品以日常生活中的风景和人物为题材,下笔粗犷,着色大胆,令许多参观者震撼不已。一位尖刻的评论家针对莫奈的《日出·印象》大肆挖苦嘲弄,并戏谑地将此次画展称为“印象主义的画展”。从此,印象主义便成了这一画派的名称。

第一次联展一张画也没有卖出去,1876年的第二次联展受到的非难更甚。为了维持生计,莫奈不得不低价出售作品。迫于生活,1880年,他将自己的两幅作品选送给官方沙龙。这一行为被其他印象派画家视为“变节”,印象画派内部由此产生了分歧,为此,莫奈没有参加第五次和第六次联展。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印象画派逐渐受人关注,莫奈的生活也稍微稳定下来了。从1883年起,他定居于巴黎市郊,后来又修建了一座植满睡莲的小花园。从此,除了外出旅行,莫奈不是待在野外就是安坐在小花园里写生。他一生迷醉于光和影的描绘。当自然光打在景物上时,人们原本以为固定不变的颜色发生了改变,光和影营造出了特殊的效果,莫奈渴望捕捉眼睛这一瞬间的印象。为了表达连续的光影画面,他尝试着创作“组画”。所谓“组画”,就是画家在同一位置,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光线下,所作的多幅画作。《草垛》、《鲁昂教堂》这两系列组画是莫奈的代表作。

继1879年卡米伊去世之后,1911年,第二任妻子也离他而去;1914年,莫奈的长子因病早逝。晚年的莫奈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视力也随之下降。但是莫奈没有放弃作画,他在庭院中建成了一座大画室,开始着手创作大型组画((睡莲》。1922年,他决定将完成后的《睡莲》捐献给国家。不久,由于白内障,莫奈几乎丧失了视力。经过手术后,视力有所恢复,他每天站立在画布前不停地画,仿佛要耗尽最后一点精力。

1926年l2月,在完成《睡莲》这幅巨作的第二天,莫奈这位印象派大师永远地告别了人世。在《睡莲》的世界里,莫奈对于光和影的追求,达到了极点,时间仿佛在画家作画的那一瞬间停留下来了,只剩下无限的流动感和诗意。

从印象主义的产生、发展看,创始人非莫奈莫属,但真正完全实现印象主义理念和技法、并且一以贯之的当推莫奈。是他将毕生精力献给了对西方画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印象主义,是以他为首的一批艺术家的不懈努力,突破了此前学院派的保守思想,极大地冲击了19世纪后半叶占据西方画坛统治地位的官方艺术,从而为掀开西方现代绘画史新的一页,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应该说莫奈是印象派画家中最先获得成功的人,尽管后来的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并未遵循印象派创立的一些原则,但创立这些流派的艺术家,都从印象派那里汲取过营养。

后印象派画家高更

高更(1848-1903),生于巴黎,其母出身名门,父亲是政论记者。在高更小时候,由于政治迫害,父亲携妻儿举家迁往秘鲁,高更的外祖父在那里拥有大片产业。在南美洲的种植园里,炎热的气候,宽大的芭蕉叶,当地人的黑发褐肤,给高更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后来,为了继承祖父的遗产,高更跟着母亲回到了法国。或许是身体里天生流动着不羁的血液,或许是感染了热带风情的狂放,17岁时,他对航海产生了兴趣,于是报名去当水手,在大海上四处漂泊。当6年的水手生涯结束时,他回到了家,可是此时家已经没有了,母亲去世了。高更靠家族关系谋到了一个股票经纪人的职位。不得不说,他在投资方面是个好手。凭着敏锐的预感和胆大心细的投资方式,他为主顾赚进了大把大把的钞票,本人也收入颇丰,还娶了一位漂亮的丹麦姑娘。受人尊敬的地位、颇高的收入、美丽的妻子和甜蜜的家庭,这对很多人而言是再理想不过了,然而对于高更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高更自小喜爱绘画,工作繁忙之余犹不忘抽出时间挥洒画笔。通过朋友的介绍,他结识了印象派画家毕沙罗。毕沙罗、马奈、莫奈、德加等人的作品深深震撼了他,他的画作也颇受这些大师的赏识。1881年,高更的作品《裸体观察》参加印象派画展,画中的女体不是古典主义中完美的女仙,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妇人形象。这幅作品广受好评,甚至被一位评论家誉为“法国裸体绘画之最”。他由此打定主意要成为一名专业面家。

1883年,事业正处于上升状态的高更辞去了商行的职务,专心绘画。业余作画可说是雅趣,靠卖画养家糊口便是自讨苦吃了。作品卖不出去,积蓄用完后,妻子永无止休的抱怨让高更疲惫不堪,窘困的处境让他在巴黎无处可待,于是他逃难似盼前往布列塔尼的阿旺桥,那是1888年。

阿旺桥风景如画,民风淳朴,使高更抛弃了所有烦恼,专心作画。他开始摆脱印象派的影响,迈出了属于自己的步伐,在这里他还结识了画家贝尔纳。贝尔纳是绘画理论上的思想者和探索者,他反对画家单纯描绘风景,主张深入挖掘景象背后的意味,用隐喻、象征来表达画家的思想。在其影响下,高更画出了一幅里程碑式的作品《布道后的幻象》,用简洁的形式、强烈的色彩集中表现了印象、观念和经验三者的综合。在阿旺桥那段短暂的时光里,贝尔纳用理论,而高更用画笔,共同打开了现代绘画的大门。

同年,应凡高盛情之邀,高更前往阿尔。然而这两位性格同样强烈的大师恰如笼子里的两只猛虎,隔山相望相互欣赏,同处一室必有一伤。相处不到3个月,凡高在癫狂之中割掉耳朵,高更则是匆匆离开。

高更厌倦了巴黎的冷漠,幼时在秘鲁的回忆勾起了他对远方乐土的向往。1891年,他将拍卖作品得到的钱款作为路费,去了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小岛--塔希提。

在塔希提,高更找到了天堂。美丽纯洁的塔希提少女,淳朴、宁静的异国风情,不断地触发高更的灵感。高更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大都是在塔希提岛上完成的。在他笔下的塔希提,是明丽色块的组合体:蔚蓝的天空、茂密的植物和女人色彩鲜艳的裙子。

1893年,高更带着自己的作品踌躇满志地回到了巴黎,他相信此次一定会引起轰动。《塔希提人》展览确实轰动了巴黎,简化的形体、平涂式的颜色、没有光和影,这些东西是画吗?由于巴黎人讥笑非议,高更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

失望至极的高更带着无人理解的痛苦又回到了塔希提。失败、梅毒、还有丧女之痛让他对未来绝望了,他选择了自杀,却未能如愿。1897年,他创作了《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在这幅作品中,他发出了对人生的追问。其实,他更想问的是,他是谁?他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归宿将是哪里?高更找不到答案。l903年5月,高更因病辞世,将这个问题留给了后世。

高更画作多描绘岛民原始风俗与仪式,人物造型浑厚丰实,色彩大面积平涂,线条轮廓醒目,富于象征意味和装饰效果,对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影响较大。“高更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而且是良师益友。”“高更喜欢让人明白:一幅好画应相当于一个好的行为。……当你和他接触时,你就不能不想到一定的责任。”从艺术史上说,高更是象征主义的主导性人物,各种原始主义的先驱,风格主义的大师。他具有在思想、感受与视觉形象三者之间保持神秘平衡的能力。

雕塑艺术之父罗丹

罗丹(1840-1917)出生于巴黎一个小职员家庭。14岁时,他进入工艺美术学校学习编织花毯,作为一门谋生技能。在那里他遇到了启蒙老师荷拉斯·勒考克。勒考克使罗丹摆脱了学院派的条条框框,深入体会到创作的自由性。后来,罗丹决定学习雕塑。勒考克就把他介绍到著名的动物雕塑家巴耶那里学习。几年后当罗丹准备报考巴黎美术学院时,勒考克还请雕塑家曼德隆作为罗丹的推荐人。

罗丹渴望进入美术学院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然而三次报考皆名落孙山,这对于一心想成为雕塑家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此后,他为了维持生计,给人织花毯、翻铸模子、雕刻家具、打制首饰,什么活计都做过。祸不单行,就在此时,对他爱护有加的姐姐病逝了。双重打击之下,罗丹竟然产生了远离红尘的念头。1863年,年仅23岁的罗丹进入了修道院。然而修道院生活的枯燥冷清压抑不住他的悲愤凄苦,反而让他重新燃烧起了雕塑的欲望。

修道院里的埃马尔神父不时宽慰这个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当发现他的艺术才华之后,就给他安排了一间工作室,还劝他早日还俗重回艺术界。半年后,罗丹心灵上的创伤得到了抚慰,他终于选择了还俗。为了表示对埃马尔神父的感激之情,罗丹特地塑造了一尊神父的雕像。1864年,官方沙龙拒绝了罗丹的作品《塌鼻人》。这件作品的模特是一个塌鼻子的乞丐。罗丹倾注了全副精力,刻画出了一个被生活悲苦压垮的人。作品遭拒后,罗丹虽然感到失落,不过还是很快重整旗鼓投入对艺术的追求当中。在这一段时间里,他结识了相伴一生的伴侣露丝·贝莉,这位娇美的少女给他带来了无上的欢乐和灵感。露丝陪伴了他50年,但是一直有名无份,直到去世前不久才与罗丹正式结婚。

此后,罗丹曾担任雕塑家的助手,赴布鲁塞尔从事装饰雕塑长达5年,后又游历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影响和启发。在不断的钻研过程中,他的雕刻手法更纯熟了,艺术表现形式也臻于完美。

1874年,罗丹的作品《青铜时代》终于入选沙龙。《青铜时代》是依据真实人物所塑造的男子裸体雕塑,手法写实,却以《青铜时代》为题象征人类从蒙昧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由于塑像与真人一般大小,人体肌肉筋骨又十分逼真,展出后引起了轰动,评选委员会内甚至有人宣称他是从尸体上模印下来的。幸而雕刻家布歇等同行联合出面为罗丹申辩,他才不至于遭受更加恶毒的污蔑。

因《青铜时代》-举成名之后,罗丹又陆续创作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作品,包括《地狱之门》、《沉思》、《加莱义民》和《老娼妇》等等。《地狱之门》是罗丹根据意大利著名诗人怛丁的《神曲》中的“地狱篇”塑造的群雕门饰,共塑造了186个形象。其中有几尊形象独具特色,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名作,如《思想者》、《吻》等。《地狱之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罗丹倾注了大量心血,历时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仍在不断地修改创作。

罗丹富有想象力的创作手法一直受到外界的抨击,他晚期完成的一系列名人雕像争议很大,尤其是《巴尔扎克》。此尊雕像是罗丹受作家协会委托而作的,他呕心沥血,几易其稿,最终选定巴尔扎克深夜写作的场景作家身躯稍微后倾,全身被裹在宽大的睡袍之中,只凸现出了头发蓬乱的硕大头颅。罗丹用了6年才完成这件作品,然而却因过于大胆的创作方式引起了大众的抗议,作协甚至拒绝收货。当时,谁都没有想到,罗丹的《巴尔扎克》开创了雕塑的另一个时代。

罗丹是西方传统雕塑艺术的集大成者,古典主义时代的最后一位雕塑家,也是现代主义时代的第一位雕塑家。他打开了通向现代雕塑的大门,被誉为继米开朗基罗之后欧洲最伟大的人像雕塑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