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洪门资料 > 第六回 宝珠寺方丈救豪杰 归善山义士杀奸臣(第3页)

第六回 宝珠寺方丈救豪杰 归善山义士杀奸臣(第3页)

陈文耀诧曰:“荒山中之樵子,亦有通古调者,非凡人也。”急纵马进入森林。

绿树丛中,一少年方在树上,执利斧伐树上之枝叶,口里哼着歌词。

陈文耀仰头呼曰:“喂!朋友,汝是本山之樵子,世居于此者乎?”

少年在树上答曰:“然也!小人祖若父居此已三世矣,皆赖采樵为活,日未出即作,日已下尚未息,亦只粗茶淡饭过日耳。”

陈文耀举手招之曰:“下来,老夫有话问汝。汝能为老夫效劳者,将有重赏。”

少年大喜,自树上跃下。

陈文耀亦自马上下来,招之近前曰:“汝既居此三世,对于此山之情形,当然熟悉无遗。”

少年点首曰:“当然知之。”

陈文耀曰:“汝知山上宝珠寺内之僧人,平日行为如何?”

少年曰:“日出念佛,日入睡觉,只此而已。”

陈文耀曰:“汝知有北方僧人,进入此山,躲在何地乎?”

少年举左手遥指背后山峰曰:“客官,你看此峰形势险恶,峰下丛林茂树,阴暗如漆,躲在林中,外人不易发现。客官若至此峰下寻找,或有端倪。”

陈文耀与众侍卫,顺着樵子之指,回头瞻仰此山峰。不料樵子乘机,大喝一声,手起斧落,白光一闪,利斧从陈文耀后脑砍落,当堂把陈文耀头颅,砍为两段,脑血迸流。此兵部尚书,轻身至此,遂为爱国志士所算,死在归善山上。

此樵子非他,不问而知为吴廷贵也。吴廷贵既杀陈文耀,耸身一跃,跳开三丈。二十余名侍卫,猛吃一惊,一声呐喊,向吴廷贵猛扑过来。吴廷贵向森林内拔步便跑,爬山越岭,其快如飞。众侍卫衔尾追上。至森林后,吴廷贵乍从树上飞身冲下,大喝一声,如晴天霹雳,手起刀落,连把两侍卫砍倒在地,又飞身跃上树枝,执着山藤,向林中荡去,捷如猿猴,转瞬间已从森林内,逃去无踪。

众侍卫急奔出林外,跑向宝珠寺来。吕文洛方在寺内,搜索蔡德宗等不获,乍闻噩耗,如晴天霹雳,急带着众人,至森林察视。陈文耀脑血涂地,气绝多时矣。吕文洛惊怒交集,下令众清兵再详细搜索,吴廷贵已不知踪迹,无可奈何,只得下令班师回去,派人快马赶上京师,向康熙皇禀奏经过。

翌日,吴仕佑见清兵已去,潜入后花园内地窖内,呼蔡德宗等出来相见。乍见一人匆匆奔入,满面笑容。众视之,乃吴廷贵也!蔡德宗等急问结果如何?

吴廷贵大笑曰:“陈文耀老贼,已被我利斧杀死矣!当我在寺前林中采薪之时,见陈文耀来到,带领侍卫二十余人。我故意唱起慷慨激越之歌,引起陈文耀注意。陈文耀果行前,向我查探大师等之行踪,被我出其不意,利斧砍去,老贼便应斧倒毙。”

蔡德宗曰:“吴贤弟如何脱身?”

吴廷贵笑曰:“此山形势,我最熟悉。在前面林中后山之峰顶,其形如笔,乱草丛生。顶上草丛中,有一小洞,尽容一人。从下望去,不知峰上有洞也。我便躲身此洞中,避过清兵耳目。”

众英雄闻陈文耀已死,皆以手加额曰:“老贼为我等之大敌,今被砍毙,不特前仇已报,且寒清虏走狗之胆,今后对我等不敢正眼而视。我等可择一根据地,联络各方志士,推举盟主,统率三军,与清贼相周旋也。”

众英雄乃决定派人前往罗浮山华首寺,请方惠成、张敬之二人到来相会。

不两日,方惠成、张敬之已自华首寺赶到。二人年少英俊,武技高强,与蔡德宗等,同是少林弟子,志同道合,自然一见如故。二人之年纪虽比蔡德宗等为少,但为大罗和尚晚年所收之门徒,排起派别,却是蔡德宗五人之师叔。

当下十六位英雄相聚,共商大计。蔡德宗以陈文耀已死,主张再赴木杨城。因木杨城地方虽小,但有三江之险,三面水泊,易守难攻。城中之人,皆是热血志士。以木杨城为根据地,北可攻襄樊,西可占武汉,胜在归善山上也。众英雄均赞成。吴仕佑便将宝珠寺事务,交下门徒料理,偕蔡德宗等登程前往,献身于复国救民之伟大事业中。

一行十六人,先至吴家村,拜别吴廷贵母亲。吴妈见众英雄来到,接入草堂之上,杀鸡为黍,款待各人。当夜,众英雄在吴廷贵家中,度宿一宵。

翌日清晨,早饭过后,各人拜别登程。吴廷贵依依不舍曰:“各位兄长,路上请保重,恕弟不能奉陪矣。”

吴廷贵言未毕,吴妈在后厉声喝曰:“吾儿以为母亲仍在,不便远游耶?”

吴廷贵慌忙下跪曰:“母亲年事已高,儿愿侍奉膝下耳。”

吴妈斥曰:“胡骑纵横,生灵涂炭,儿应牺牲小我,完成大我。儿行矣,母亲体格尚健,仍可操作也。”

吴妈言罢,转入后堂。吴廷贵见母亲久久不出,急奔入察视,原来吴妈竟已自缢身亡!吴廷贵一见,悲不自胜,抱尸痛哭。蔡德宗等见吴妈死事壮烈,不愧为一女中丈夫,亦为之流下热泪来。

蔡德宗等协助吴廷贵将母亲遗体,葬于归善山上。方大洪提议,为使将来便于认识起见,在墓之左右,各植松柏一株。后来洪门会中,有诗文以纪念其事曰:“归善山头葬洪英,须知众志可成城。松柏二株分左右,左反清时右复明。”此诗文传至今日,尚为洪门会中传诵不衰也。

众英雄既葬吴妈,祭奠一番之后,一行十六人,登程而行。所经之地,尽是荒山野岭,乃闽赣粤三省交界之九莲山脉。行约旬日,到湖南省境。

是日黄昏时分,行到一座荒山,日已暮矣。四望山头,烟树迷蒙,归鸦阵阵,并无人家。只见对方峰下,绿树丛中,隐约有一缕炊烟,袅袅上升。蔡德宗遥指而谓众人曰:“此处既有炊烟,必有人居。我等前往,暂借宿一宵如何?”各人赞成,乃向对方峰下行去。

至峰下林中,已初更时分矣。夜幕低垂,隐约看见林中有一所庙宇,前后两殿,庙后更有小楼一角,红墙绿瓦,清幽宽敞,远离尘俗。门前匾额,刻着“福德祠”三个大字。众英雄知为土地庙也,乃上前叩门。一小僮出迎启户,蔡德宗道达来意,小童接入庙内,招呼在廊下睡宿,并取旧酿肉脯,以飨各人。

夜将半,蔡德宗与各人睡在廊下,辗转反侧,思潮起伏,望着天阶溶溶月色,想及未来之艰巨工作,现虽有众英雄,志同道合,万众一心,但领导无人,乌合之众,仍未能以成大事耳。正在想念之间,忽隐约闻有读书声,自后殿因风传来,读声琅琅,清晰可闻。蔡德宗侧耳细听,方念着一首诗文曰:“不事仇仇不畏难,布衣报国寸心丹。胡儿杀尽归来日,仍向清溪理钓竿。”

蔡德宗一闻诗文,惊喜交集曰:“此诗充满反清之意,非忧国伤时之志士,不能有此。此间岂有志士隐居于此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