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变态心理揭秘电子版武志红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免费TXT小说下载

当克丽丝汀13岁时,她母亲不幸去世,克丽丝汀更孤苦无依,整天泪流满面,也就在这个时候,她开始出现梦游的症状。

16岁时,为了逃避酗酒的父亲,克丽丝汀离开了家,在一家医院找到一份护士的工作。她仍和琼斯保持联络,经常去找他。有一天晚上,喝了酒的琼斯到护士宿舍来找她,这位克丽丝汀心目中的“替代性父亲”却忽然露出狰狞的嘴脸,企图强行非礼克丽丝汀。

克丽丝汀本人似乎“忘记”了这件事,将此一创伤经验透露给普林斯医师的是莎莉,她说:“从那以后,克丽丝汀就变得怪异,郁郁寡欢。”B4也记得那天晚上所发生的事,她对那晚以后的事却又毫无记忆。

普林斯认为,克丽丝汀和B4才是他病人的“真正自我”,于是他利用催眠暗示,尝试将这两个人格整合,至于那刁蛮的莎莉,普林斯则决定将她“驱逐出境”,或者说将她潜抑到克丽丝汀潜意识的最底层。

1905年,普林斯首度发表他的治疗报告,在报告里,克丽丝汀似乎又回复成一个正常、健康的女性。但在1920年的修订版著作里,普林斯又说,莎莉并未真正消失,她仍偶尔会冒出来,向克丽丝汀开一些刁蛮的玩笑。

解析:

这是一个“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的个案。前述的“双重人格”其实亦属“多重人格”之一,“多重人格”可以说是一个肉身含有“数缕不同的灵魂”,是解离型歇斯底里精神官能症中最离奇的一种现象。

一个人的思想及行为既然可以“解离”成两组、三组,那么也可能“解离”成更多组。事实上,很多“多重人格”患者在漫长的心理治疗过程中,常会被“挖掘”出越来越多的人格,譬如有名的“三面夏娃”案例,医师原来认为患者只有三个人格,但后来又出现了第四个、第五个……人格,在前后十八年的精神分析后,发现她总共有二十一个人格。

妙龄女郎的三面人(2)

多年前,美国有一位名叫比利·米利根的22岁男性,被控以诱拐与强暴的罪名,惟一能使其免于罪刑的理由是“精神异常”。而在精神鉴定中,精神科医师发现他竟然有二十四个不同的人格,其中有两个人格是“妇女”,还有一个“小女孩”的人格。另外,在他的众多人格里还有一个“英国人”、一个“澳洲人”及一个“南斯拉夫人”,当他以“南斯拉夫人”的人格存在时,所说和所写的都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在两个“妇女”人格中,有一个是女同性恋的诗人,而“南斯拉夫人”则是武器及军需品专家。另外有两个人格则是作奸犯科的罪犯。但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些人格彼此独立,并不晓得有“其他人”存在。

弗洛伊德的“潜抑说”为多重人格的“功能”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譬如本档案中的克丽丝汀,她潜抑琼斯对她的非礼,而由莎莉来“保有”对这件事的记忆,这正是保护自己免于哀伤的一种心理自卫机制。但为什么会一个人格接着另一个人格浮现,而且像“走马灯”一样“轮转”呢?

目前对多重人格者的不同人格是如何形成的,已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研究者发现,患者都是从小就开始创造、发展其不同人格的,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其产生不同人格的动因是童年时代曾受到虐待与伤害。本个案中的克丽丝汀,童年是“悲惨的灰色”,“整天泪流满面”;前述的比利·米利根也说他小时候受他继父的责打与性虐待;“三面夏娃”的主人翁克丽丝·寇丝特娜·萨依兹摩也是从小即经常因小小的过失而被严厉鞭打。

这种小孩后来变成多重人格者,可能是想借进入“自我催眠”的状态幻想自己是“另一个人”来摆脱那些创伤。譬如克丽丝在她自传性的小说《我是夏娃》里回忆说,当她童年看到一个将要溺毙的男人的可怕躯体时,她突然“看到”另一个女孩也在注视那个可怕的躯体,只是她明亮的蓝眼睛平静、安祥、毫无惧色。这“另一个小女孩”就是她后来发展出来的“另一个人格”。

多重人格者多半很容易进入催眠状态中,有一个多重人格者就说:“在我晓得什么叫做催眠后,我才知道我年轻时代很容易就能进入那种恍惚状态中。我常坐在某个地方,闭上眼睛幻想,直到觉得身心极度松弛为止,这就是大家所说的‘催眠’。”

在生理层面,近年也有一些重大的突破。1980年,美国“精神卫生署”(NIMH)研究十个有“多重人格症候群”的人——每个人至少都有三个人格,测定他们在不同人格状态时的脑波,用电脑分析脑波仪量度他们的“诱发波”(evoked potential)——指脑部对某些特定刺激(如闪光)做出反应时的脑波活动。这种“诱发波”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且相当稳定,是客观辨别张三李四的好方法。结果发现,同一个病人,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中,他们脑波的“诱发波”都不一样。

研究人员另外以正常人做对照组,要他们“想象”自己变成另一个人,有不同的言行举止、思维观念等,然后测定其脑波,结果发现,正常人不管如何想象、伪装,他们脑波中的“诱发波”都维持不变。

“精神卫生署”的研究人员因此认为,多重人格的症状并非精心伪装或刻意为之,而是人格的真正转移,当他们由A人格变为B人格时,脑部活动也跟着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而且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中,其脑部处理知觉讯息的方式也可能不一样。

另外,语言病理学家卢德罗(C。 Ludlow)也证实多重人格者在不同的人格状态下,具有不同的声音形态。对一般人来说,这种声音形态是相当固定的,即使是经验老到的演员,在改变腔调时,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声音形态。而且,多重人格者在言谈、举止、姿态等诸多方面改变的程度,也是任何演员都望尘莫及的。

心理学家蒲特南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比我们所愿承认的更具有多重人格的倾向。他说这是一个“连续相”(continum)的问题,在此连续相的一端是白日梦者,另一端则是多重人格者,我们看过一些很情绪化、心境多变的人,他们的人格及心灵可以说有“中等程度”的多重性。而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也会有不同的行为反应,譬如一个广告公司的经理在公司里摆着面孔训人,但周末在海滩却成为一个拈花惹草的花花公子;而一个胆小如鼠的母亲,在遇到危难时,却成为奋不顾身保护儿女的勇士。我们在新的情境下经历了新的角色,但事过境迁后我们可能说:“我无法相信我那时会那样做”,我们无法将这个“新自我”整合入原有的自我形象里。

多重人格者被视为病态,因为他们的多重自我彼此并不相互“认识”,治疗的目标是以催眠术让他们的不同人格“互相认识”,并帮助其核心人格(原有人格)将这些多重自我整合为一,而且要他们学习不必借“分裂”其内在的自我来面对外在的危机。克丽丝·萨依兹摩在治疗后,认识了自己各种不同的人格,她说:“现在我看到她们都在我的心里,这是一个控制的问题,我可以选择而且成为我想做的人,其实我们都在下意识里这样做。现在我非常了解自己,也许比大多数人都更加了解自己。”

希腊先哲说:“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也许应该改成“认识你的多重自我”才更加贴切。很多具有创造才华的艺术家如陀斯妥也夫斯基、歌德、莫泊桑等,都有过对自己想象中的另一个自我感到迷惑的经验,也许多重自我(或人格)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罕见,每个人在内心里都存在着另一些想象的自我,只是程度有别而已。

书包 网 87book。com 想看书来

动物园里的异色之梦

在梦里,她听到黑暗中传来奇怪的声音。附近的动物园管理员对她说:“那是动物交配的声音。”然后,她看到……

23岁的R小姐,八个月来,经常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窘迫、手心冒汗、失眠等所谓的“焦虑”症状,因而到精神科求诊。

她说她从日常生活里找不到有什么让她焦虑的原因,只是有一点特别奇怪:每当要发作时,她脑中就会不意浮现自己与父亲裸体相拥的影像,结果就产生上述的症状。她拼命想“抹去”那个影像,但它总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自动浮现。

在追述自己的过去时,R小姐说她小时候很喜欢父亲,和父亲很亲密;但长大后却变得讨厌父亲,并尽量避免跟他在一起。大约就在八个多月前,父亲对她特别好,而且在她需要金钱时,适时地给她经济帮助。但就在这段时间后,她就突然出现了上述症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