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其他大臣听到这里,终于明白过来。
陛下今日要商讨的,恐怕就是如何应对乱象渐起的突厥,以及如何处理蜀王李恪了。
可无论是现在的突厥,还是身份敏感的蜀王李恪,都是一个比较敏感话题。。。。。。
李世民看着众人,显然也看出了一些大臣的想法,他沉声道。
“除了关于蜀王李恪,与突厥的交战,或早或迟,这都是不可避免的,朕现在想听听各位有什么看法,尽管说来。”
在场的大臣中,如房玄龄、杜如晦这一众文臣。
认为自隋朝开始,中原大地一直都身处战火之中,多年的战争让百姓深受其害,许多人更是流离失所,苦不堪言。
连年地征战,也导致国库空虚,经济萎靡不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认为大唐应该以和平为主,尽量避免战争,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国家的经济和实力。
等到实力有所恢复,收拾起江河日下的突厥人,绝非难事。
只不过,相对于文臣想要休养生息,与民更始的政治倾向不同。
武将们则认为,突厥人的威胁是实实在在的,如果不采取行动,等到他们缓过劲来再发动攻击,那时大唐恐怕将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因此,武将们坚持应该趁现在突厥实力尚未完全恢复,主动出击,给予其沉重的打击。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彻底消除突厥的威胁,确保大唐的边疆安全。
“陛下,臣认为,对于突厥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果断的行动。”
程咬金首先站了出来,他的声音洪亮有力,“我们不能让突厥骑在我们的头上,任意妄为。”
尉迟恭也附和道:“臣也认为,我们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突厥的威胁不解决,大唐的边境将永无宁日。”
不等,那些文官提出反对意见。
代州都督张公谨,更是提出了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的,可以击败突厥的六条理由。
第一,颉利可汗治下的草原,政局混乱不堪,牧民生活困苦,人心惶惶。
第二,薛延陀等部叛离,使得突厥的势力进一步削弱。这些部落原本是突厥的附属,但因为不满颉利可汗的统治和剥削,纷纷选择离开。这使得突厥失去了重要的盟友和资源,实力大受打击。
第三,突利、欲谷设等都对颉利有怨言,这些不满情绪在部落内部逐渐酝酿,削弱了突厥整体的战斗力,使得他们在对抗唐朝时无法拧成一股绳。
第四,突厥之地遭遇严重灾害,粮食严重缺乏,许多牧民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生存,部落之间的矛盾也因此激化。在这种情况下,颉利可汗无法有效地控制局势。
第五,颉利可汗亲近胡人,而胡人重利忘义,他们与突厥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传统。加上颉利可汗过于依赖胡人,给予他们过高的地位和权力,早已引起了其他突厥部落的不满。
第六,汉人在突厥中人数众多,唐朝一旦出兵,他们必定会响应。这一情况在突厥内部形成了不稳定因素。颉利可汗无法有效控制这些汉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开始与唐朝秘密联系,寻求归附的机会。
这些武将们的发言,李世民听得十分认真,不时地点头表示赞同。
台上的众多文臣,眼见李世民有被那些武将说服的趋势,顿时心中焦虑不已。
他们知道,如果任由武将们这样下去,李世民可能会做出不利于国家长久发展的决策。
好在,很快房玄龄和杜如晦便相互将两份折子看完。
房玄龄更是上前一步说道:“陛下,现在的突厥虽然实力下降了不少,但是远远没有达到可以轻易征服的程度。突厥人骁勇善战,且地形复杂,如果轻率出兵,很可能会陷入长期的战争泥潭。”
听到房玄龄的话,李世民一下子就陷入到了沉思中。
见到李世民的反应,房玄龄心中也有了几分底气,他继续说道。
“在当前的情况是,攻打突厥,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投入。大唐国力尚未完全恢复,军队也需要时间来整顿和训练。如果贸然发动战争,可能会对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说到最后,腹有良谋的房玄龄也知道,不能一味的压制李世民的雄心壮志。他停顿了一下,调整了语气,用更为平和的语调说道。
“陛下的凌云壮志是大唐繁荣昌盛的基石,也是天下百姓的福祉,待到我们国力强盛之后,小小突厥自不在话下。”
房玄龄的话让李世民陷入了沉思。他明白,房玄龄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
战争不仅会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而且对大唐的国力、资源和人民都是巨大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