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官府对其进行定期审核后,只要表现良好,那从第四代开始就可以参加科举了。
正是在这项措施的激励下,这个群体才迸发出了最大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于皇帝的这项善政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恩戴德。
这个感恩戴德是毫不夸张的说法。
因为比起历代帝王来说,朱由检可谓是仁慈已极。
首先,对犯事官员没有满门抄斩,而是只诛首恶。
其次,没有将女眷发往教坊司,避免了她们受到**和人格上的侮辱。
再次,虽然是流放,但在生活上并未苛虐他们,吃食用度与当地农户并去太大差别。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
原先流放就意味着后代子孙再也不能回到故土,并且从此成为贱籍,成为社会的最下层。
而现在的流放是有期限的不说,而且只要遵守规矩,子孙后代还能有出头之日,这条章程简直是让他们想象不到,许多犯官家眷在家中给朱由检建了生祠朝夕供养,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锦衣卫当然不会阻止这种尊崇皇帝的行为,只是将事情上报回京,听候上峰的处置办法。
朱由检知道后也只是笑了一笑,骆养性自是明白皇帝对此是默许的,所以他也未再就此专门下达命令,校尉们自然是心领神会的听之任之了。
不过流放人员毕竟人数过少,虽然会在扫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其力量还是过于弱小了。
只有广泛的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在全大明兴起一股办学兴文的热潮,这样才会让普通百姓的识字率有一个巨大的跃升。
但是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个因素并非来自于物质方面,而是来自官绅、士绅阶层对于知识的垄断,以及对普及知识的一种恐惧。
这些高高在上的老爷们都是文化知识的直接受益者,他们自然清楚知识的力量,但他们同时也幻想着这种资源一直由少部分人所掌控,这样的话,他们的后代子孙才能享受无穷无尽的富贵荣华。
而一旦这种垄断被彻底打破,那就意味着会有海量的竞争者前来抢夺他们的金饭碗,会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从此被淘汰出上层社会,而那些被他们素来视为草芥的平民会成为与他们平起平坐的上等人。
这种巨大的反差是官绅阶层无法接受的。
朱由检推广的扫盲运动就受到了或明或暗的抵制,一些地方官员对此都是采取了一种不闻不问的态度,虽然不敢明面上抗拒此事,但阳奉阴违却成了一种常态。
朱由检也准备拿出相应的办法来应对此事。
他准备将现在正在扫盲地区的官员新增一条考核标准,把扫盲率加入吏部的考核当中,以此来调动和监督相关官员对扫盲的重视程度。
这一条将会作为硬性指标被贯彻下去。
吏部尚书周云算是自己的铁杆了,对自己的这项决策应该会不折不扣的予以执行,不管他情愿还是不情愿。
而对于如何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办学中,朱由检还想到了一条门路,如果能有好的配套政策的话,这条门路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