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呼延信带着赵博安的命令返回赵家。
正式任命呼延塔为马壁的里正,管理从马壁到王壁的牧场,现在那里有一百三十多户牧民。
由于六个预备里正都有了新的任命,这次垦荒的十个学子不再返回学堂,全部下放到各里锻炼。
接着赵博安把目光投向县里,任命三郎为兵曹主事,主要负责保护县衙,又提拔李景为功曹主事,为下一步整顿县吏做准备。
李景是城内一个稍有名声的儒生,因为一笔好字,在县衙谋了个书佐的位置。此人是赵博安上任以来,寻找到的一个人才,由于做事很有原则,不懂变通,在吏员中一直是个边缘人物,甚至在被任命为功曹后,也很少和赵博安走动。
两个任命以后,赵博安就带着十个亲卫,开始巡视城内。
县城不大,有五百多户人口,除匠户和官吏外,就是耕种县城周边土地的杂户和编户。市面本就不好,又值夏收,行人稀少,更加冷清,只有人市还算活跃,燕国灭亡使这里奴隶多了不少。
他并没有买的打算,倒是派了人回去,让赵家想买的来看看,那些里正和队长是有这个财力和意愿的。
一天奔波下来,晚上回到县衙,找来苏主簿和李功曹,交代一些事情。
“明天发个公文,以后进出城门不再收税,商税也全免了。”
这事不大,两种税本就收不到多少,苏主簿答道:“是”
“功曹,教你经学的先生,也算县内的名儒,我听说他生活贫苦,以后县里每月会发五石粮食、两匹绢帛,让他好好教人读书。”
李景忙站起来行了个大礼,感激道:“卑职代恩师谢过县令。”
“明天我会开始巡县,县里的事暂时交给苏主簿。”
苏绍答应下来。
两人离开后,他又让冯小小叫来三郎,要商量一下他的婚事了。
开春以来,他先后向韦谦和邓翼写过信,表达了给三郎求亲的意思。韦谦委婉的拒绝,邓翼回信表示同意,不过嫡庶中没有适龄的女郎,只有几个族女年纪合适。
赵博安又一次感到士族和寒门的界限,这次就没那么生气了,但也更坚定了要给三郎娶个士族女郎。
赵博荣进屋后,随意的坐了下来。
“大兄,什么事?”
“这段时间,待着还习惯吧?”
“还好,比山里有意思,而且亲卫队比部曲厉害。”
赵博安斟酌了一下说道:“阿母让我给你定门亲事,我想问问你有什么想法?”
赵博荣无所谓的说道:“大兄,你看着办吧,只要漂亮点就行。”
赵博安微微一笑,说道:“我打听过了,上党冯氏正好有一位嫡女,和你年龄相当,我会派人给你求亲。”
“冯家可是士族,他们会同意?”
“你不用管了,这事我来办,明天开始巡县,你也要去。”
“好!”
第二天,赵博安给三叔写信,让他派人来杨县开个铺子,经营粮食和山货买卖,襄陵县的铺子也要重新开起来。又给冯安写信,让他转达赵家向上党冯家求亲的想法。
随后就开始从南到北巡视杨县,这次出来没带仪仗,只带了几个学子和一些吏员,由亲卫队护卫,全体骑马。明面上抚慰各处,寻访人才,暗地里计算各地人口和田亩数,当然只是一个大概数字,这事只能私下进行,要不然非出大麻烦不可。
半个月后,巡视完毕,情况有好有坏。
好的情况是秦国施行的政策很有效,劝课农桑,奖励开垦荒地,减免租税,开放山林川泽,推广先进耕作技术,这些措施实施下来,人口和耕地都在增长。
不好的一面就是县里施行的政策是打折的,由于人手有限,很多事情都是应付一下,效果有限,甚至减免租税也是区别执行,有权势的人自然可以少交,升斗小民只能老实交税,多收的钱粮上上下下全分了,原来的县令就拿了大头。
还有两个情况值得警惕,一个是杨县西边已经靠近吕梁山,山胡不时会下山劫掠,虽然并不严重,另一个就是最北边的俱庐舍寺,有一百多户百姓为寺庙耕种田地,不向官府缴纳赋税。这两个事情并不是当务之急,而且寺庙的事情也不是他能管的。
赵博安的首要任务,还是把惠农政策更有效的执行下去。按他的吩咐,李景把各项事情进行分工,每一件事情都有人负责,年底进行考核,不合格的吏员全部清除出去。
然后要解决的就是税赋的收取,秦国只是以编户数量,确定一个征收额,具体怎么收,县里是有决定权的。查阅往年的征收数量,再综合暗中调查的数据,他把各乡各里收取的赋税进行了调整,富裕的多收,贫穷的减免,这事会得罪不少人,要把握好中间的火候,最好秋收前能妥善解决。
当然坞堡主们是不包括在内的,他们只要按照上报户口,如数缴纳钱粮就行,这些人不同于普通编户,赵博安还不想得罪他们。
县里的事情有了眉目,但冯家的事情出了点麻烦,人家愿意和赵家和解,但不愿意拿嫡女和赵家三郎结亲,赵博安走不开,给家里写了封信,让赵远集合两队家丁和两队轻骑兵,奔袭潞县冯家,示之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