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科幻片《黑色撞击》(Dark Pla)中,被称为“艾尔法人”的基因改造人,已经成为未来人类的一大种族,和自然人与改造人联合的“瑞贝尔人”争夺世界霸权。
1998年,相继有两篇关于癌细胞克隆的科幻小说在中国发表,与正常克隆相比,这是另辟蹊径的基因改造人。在王晋康的《癌人》(发表时名为《海拉》)中,培育出克隆后代的并不是健康细胞,而是大名鼎鼎的“海拉细胞”。海拉细胞是现实中很“科幻”的事物:五十年代,有一位名叫海拉的美国黑人妇女患宫颈癌去世。医学家在她生前提取其癌细胞作实验用。但这些癌细胞的生命力异常顽强,不仅不断地繁殖下去,而且感染到许多其它的细胞样本中。几十年后,世界各地许多医学实验室里都有海拉细胞,令医学家防不胜防。迄今为止,海拉细胞已在单细胞状态下活了18000代,相当于人类的45万年!。在小说中,医学家秘密地用海拉细胞培育出一个生命力极端旺盛的黑女人。围绕着她,发生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故事。
不过,在《癌人》中,癌细胞孕育的海拉仍然完全是人的外形,只是生长速度过快。而在郑军的《癌变》中,通过癌细胞孕育出的后代则是一个仅仅略具人形的怪物。一个中国亿万富翁因患有不育症,相中了克隆技术。而为他培育克隆后代的,是仅有书本知识而无实际经验的年轻学者。他们误用了亿万富翁体内的癌细胞培育克隆人,代孕母亲知道事实后,怕失去这个孩子,秘密逃离。
这个克隆后代异常聪明、体力超凡,从小就极有侵略性。他在亲人的帮助下隐居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而他那完全正常的克隆兄弟则以亲生儿子的身份在亿万富翁家庭里养育成人,只不过身份不便向世人公开。二十年后,亿万富翁去世,一个可怖的怪物立刻出现在世间,试图杀死当年所有的知情人。
《癌人》和《癌变》中的“癌细胞克隆人”都拥有癌细胞的特点——超级生命力。并且,在这两篇作品里,克隆人的命运也都十分可悲。海拉遭受“人类纯洁联盟”的追杀,科学家不得不带着她东躲西藏。《癌变》里克隆人制造凶案的动机,则是深恐身份暴露,受到社会歧视。
确实,完完全全地复制一个人的基因,在今天的科幻小说里已经不太有戏剧性了。将转基因技术运用于人,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人,成为科幻作家们喜爱的题材。傅雪峰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第四只镖》中,变态学者金雨林复制了自己女儿的克隆体,仅仅是收藏和玩弄。为此,他改造了她们的基因,将她们变成大小不等的人。
当然,以变态心理为动机搞转基因克隆,毕竟没有普遍意义。如果将来有人改造人类的基因来制造新人,最可能的是出于战争目的,制造新的战士。《星球大战前传克隆人出击》便给大家讲述克隆人大军的故事。他们全部是赏金杀手鲍巴费特的复制品,但这批克隆人除了比较能打仗和不用付薪水,战死后不需补偿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然而,在刘慈欣颇为恐怖的科幻小说《魔鬼积木》中,却有人制造了一只转基因大军。他们是人与兽的混合体。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不在遥远的银河,就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时间也就在当代。美籍桑比亚裔科学家奥拉和白人将军菲利克斯共谋研制一批转基因战士。他们将人的基因与其它特种基因混合,从各占百分之五十开始,尝试一点点增加人类基因的比例,慢慢确定哪些动物基因能够增加人的战斗力。实验中孕育的大量产品肯定要被杀掉。出于伦理考虑,他们没有使用别人的细胞,而是各自拨下一根头发用来提取供实验用的体细胞。
四年后,一号基地的人造子宫培养出一万多个可怖的活体。他们拥有人的意识,却不拥有人的身体,古怪异常。这些实验用活体被无情地烧死了,然后二号基地里开始生产出人的基因所占比例更多的混合体。有迅捷的马人,恐怖的蛇人、凶猛的狮人,怪异的蟹人,令人恶心的壁虎人。当然,这些无法派上战场的转基因人又被血腥地清除掉了。
真正投入战场的则是一群飞人。而且,它们还在胚胎时就被奥拉带出美国,成为桑比亚的战士。几万名这样的战士一拥而上,最后竟然打败了美国的航空母舰编队。
基因技术是一种魔法,它终将改变世界,并且改变我们自身。这一天来到的时间,几乎可以肯定比外星人来到地球的时间要早。今天,各国科幻作家们纷纷进行克隆人的“纸上实验”,确实能够帮我们更有准备地迎接那一天的到来。
第四节:从“克隆人”到“复制人”
笔者曾经见到一家“克隆商店”——提供服务,用塑胶翻扣你身体任何部位的模型。实际上,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克隆”视为“复制”的同义词,而并不是它科学上的原意。
科幻作品不是科学,所以,相当多克隆题材的科幻作品,往往是在写复制人。只不过在科幻题材中,另外有一种“全息复制人”,区别于此处的“克隆复制人”。
在这类科幻作品里,克隆人出生后,不再经过漫长的成长期,很快,甚至几小时后就进入成年,与父本的体格形貌完全一样。这就是通过克隆技术复制人的题材。
在第一节里,我们看到,现实中的克隆技术其实就是种生殖技术。克隆出的孩子是一个新生命。他有自己的思想感情,更有自己的生活脉络,有自己的命运。如果要把“克隆”当成“复制”的同义词,那么就要原封不动地复制他,包括他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一切一切,最后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通过克隆技术复制一个人,而不是生育一个新人,这可能要算科幻小说的独有内容吧。因为在科学上,还没有人去研究这一课题,甚至根本没有这个必要。欲使一个婴儿长大成人,需要大量的细胞分裂,那是个极其消费能源的过程。不过,在科幻小说里,这些可以忽略不计。
科幻作品里,一部分“克隆复制人”被设计成与父本不同的个体。比如在《特警判官》(Judge dredd)里,法官爵德和杀手都是由同样的DNA制造出来的,以至于当凶手冒充法官杀人时,法庭通过DNA检测的手段无法辨别真凶。虽然影片里看不到那个父亲,但这两个面貌不同的复制人肯定有一个不象父本,甚至可能两个都不象。
甚至,这种子代与父本的不同,正是复制人故事的主题。在科幻影片《克隆杀手》(Van Damme),美国国家安全局发明了克隆复制人技术,并且通过修改基因,使复制人拥有和父本之间的心灵感应能力。侦查人员带着克隆复制人到凶手作案现场,后者便能感受到作案的过程。
作为第一个实验样品,连环杀手加拉特的克隆复制人被制造出来,由警官杰克带着去进行现场调查。这位克隆复制人虽然拥有成年人的体格,甚至和父本一样,打斗能力出众,但性格却与初生婴儿一样单纯无暇。他倍受警官杰克的误解、甚至无端殴打,还受到犯罪分子的欺侮。到最后,克隆复制人亲手消灭了自己的父本,然后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包括一个人的全部记忆在内,百分之百地进行克隆复制,以至于复制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身份,这可以说是最彻底的复制了。这便是科幻电影《第六日》的主题。直升机驾驶员亚当回家后,发现与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取代了自己的身份。他努力去找回自己的地位。但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克隆复制人。在这个故事里,除了“复制克隆”外,还要有前面第二章里提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