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标志意义,而且也是清末科幻小说里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之一。它拥有一个长篇的篇幅和架构。虽然结构有些松散,但作为连载作品情有可愿。它极好地把章回小说的形式和科幻小说的内核结合起来,毫无生硬勉强之处。
犹为可贵的是,作者思想倾向完全站在反清志士一面。以革命党人为主要人物,晚清官员为反面角色。如果不是上海处于殖民地环境下,言论较自由,这篇小说肯定不能与世人见面。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二章:晚清科幻的伟大探索(3)
第三节:其它晚清科幻代表作
1902年,畅导“小说革命”、“小说救国”的梁启超,发表了一篇实践其理论的作品《新中国未来记》。此篇因是梁氏惟一一篇小说,所以倍受学术界关注。据称,这部作品梁氏构思五载,最后也只创作了五回(第五回的作者是谁,仍存疑问)。该文不仅有小说的文体,也夹杂着演说、政论、虚拟的法律制度等等。其文学性并不强。
这部小说虚构了中国自1902年到1962年的政治变化。作为立宪党人的中坚,梁启超在小说里让光绪帝自动退位,又被议会推选为大总统。未来的中国叫“大中华民主国”。有趣的是,这个大中华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名叫“黄克强”。原意是“炎黄子孙能自强”。不料却恰中黄兴的字号。到1962年中国已成世上超级霸权,举行“维新50周年纪念”,世界列强均来祝贺。
一部小说自然有多种属性。象奥维尔的《一九八四》,既是政治讽刺小说,也是科幻小说。至于《新中国未来记》这篇小说的属性,学术界多称为“政治小说”。但是海外学者李欧梵则称之为“Foundational Fiction”,直译为“立国基础的小说”,或者“建国小说”。那是各国拉美十九世纪初的一种特殊的小说形式,以幻想本民族独立建国为内容。
笔者甚至看到一份中文专业高自考题的选择题,内容是:30。《新中国未来记》是一部( ) A。政治小说 B。谴责小说C。科学小说 D。世情小说。需要注意的是,其中“科学小说”即是“科幻小说”的旧译。如果笔者答这道题,会把每个选项都挑上勾。但显然不会是出题者的“标准答案”,笔者也没查到那个标准答案是什么。
早在1945年8月25 日,重庆出版的《民宪》杂志2卷3期上,便有一篇名叫《梁任公新中国未来记中之预言》的文章介绍这篇小说,作者陶元珍一开始便将它与威尔斯的科幻小说相提并论。甚至,陶元珍对科幻小说(当时尚无此名称)的理解,也触到了本质:“英人威尔斯(H。G。Wells )撰预言小说数种,所料多奇中,以此为世所称,盖据事理推测,非有神术。”《科幻纵览》总前言“科幻小说定义研究”里,将科幻的定义概括为“有幻想、无鬼神”。其含义也无非如此。可以说,陶元珍将此作与威尔斯科幻小说并列,正是出于这种直觉的理解。
中国清末文学家徐念慈曾经创办了最早的纯文学刊物《小说林》。他读到由日文转译的德国科幻小说《法螺先生》(原作者不详),大受启发。以“东海觉我”为笔名,创作了续篇《新法螺先生谭》。这篇小说里不仅有大量天文、物理方面的知识,还有“造人术”、“脑电”等科幻创意。
除上面两位作者,清末科幻小说作者还有“支明”、“老骥”、“许指严”、“萧然郁生”、“心一”、“秋山”、“农生”等多人。大部分作者的真名和生平迄今为止没有查清。除了上述两部代表作,当时的主要作品还有《乌托邦游记》、《世界末日记》、《黑暗世界》、《发明家》、《中国之女飞行家》、《生生袋》、《光绪万年》、《未来世界》、等等。
尽管是初试婴啼,尽管这些发表于《狂人日记》之前的科幻小说都由文言文写成,尽管它们的情节里都使用清朝年号,或者自创“华夏纪元”,而不使用公历,但那一代科幻文学探索者都把握到了科幻文学的本质特点,以饱满的热情书写中国的未来和科学的进步。在积贫积弱的氛围里产生出的这些科幻萌芽,经常描写国富民强的未来中国。
一篇名叫《新纪元》的科幻小说虚构中国和欧洲列强为了争夺匈牙利而展开大战的故事。电气技术、深海研究、宇航等等当时的“前沿科技”也都已经被晚清科幻作者们纳入视野。在一篇名叫《空中战争未来记》的科幻小说中,作者已经写到了空降兵。将这些作品与欧美发达国家同期科幻作品的水平进行比较,可以说,中国科幻文学的起步并不晚。
如果说,以政治、国际关系为主题的科幻小说,与正统科幻相去稍远的话。那么《幻想翼》、《消灭机》、《科学的隐形术》、《水底潜行艇》等作品,则完全以科技进步为题材。可以说,当时中国科幻小说的起步是一次全面的起步。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三章:艰难探索(上)
第三章:纷飞战火中的艰难探索
三章前言
第一节:不朽的《猫城记》
第二节:第一位专业科幻作家
第三节:其它科幻成就
三章前言
历史跨入民国。政治动荡,战争风云,幼小的科幻萌芽艰难地维持着。整整三十八年,产生的科幻作品竟然远不及晚清十年。不过,在这个时代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不朽的《猫城记》,能够发现中国第一位专业科幻作家,也能够找到其它一些科幻成就。
由于研究中国科幻史的人太少,缺乏人力物力去翻查大量文献。所以我宁愿相信,民国科幻绝不仅仅如下面介绍的这么凋凌。还有更多的佳作被尘封在文献堆中。
第一节:不朽的《猫城记》
1932年,时年三十三岁的老舍创作了长篇科幻小说《猫城记》。这部作品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虚构了火星上的猫人社会。一个地球探险家乘“飞机”光临火星,遇到猫人贵族大蝎,被他带入猫人世界。猫人萎琐、肮脏、沉迷于“迷叶”。被邻国欺侮。“我”目睹了猫人国最后的灭亡,然后乘其它星球人的飞行器回到地球。
虽然作品里没有描写宇航技术、火星环境这些科技细节,但无论从科幻创意、情节布局上讲,还是从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价值上说,《猫城记》都是完全意义上的科幻小说。与当时发达国家同期科幻创作水平比较并不逊色。
由于老舍本人拥有深厚的文学功底,《猫城记》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以及文笔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直到今天,《猫城记》仍然是中国被译成外文种类最多的科幻小说,拥有世界影响。但在作品发表当时,中国读者对接受科幻文学这样一种新颖文学样式显然没有足够准备,《猫城记》形成的影响远不及作者那些现实题材的小说。
2000年,笔者参加了在金华举行的中国小说学会年会。向与会的主流文学界朋友介绍科幻。当时,一位锦州师范学院(后改称渤海大学)的老师便问我,《猫城记》是不是科幻小说?受过系统文学史教育的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