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彝族和汉族是同时润生的,但是居住条件和生活习惯又各不一样,信仰和历史文化又各有不同。彝族居住的建筑房屋是:土掌房是彝族先民的传统民居,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这种建筑形式在彝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民居建筑文化与建造技术发展史上的“活化石”。
彝族的土掌房是层层叠叠,相互连通。它们大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层或三层,用石头砌成墙基,然后用土坯砖或用土筑成墙,墙上有架梁,梁上面铺有木板、木条或竹子,再在上面铺上一层土,形成平台房顶,一般情况下不会漏雨。平时把房顶当作晒场。有的大梁是架在木柱子上面,再铺上垫木,用茅草或稻草铺在垫木上,草上覆盖稀泥,再用细土捶实就行了。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易得的材料。
彝族土坯房不仅是彝族建筑的代表,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彝族的这种建筑特点,在城子古村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展现了彝族建筑的独特魅力。彝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各异,但都蕴含着本民族的伦理观念与思想意识,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房屋修建的选址上,彝族人民遵循靠近水源、向阳亮堂、有树木的地方,形成了一种人与生态环境相溶的传统理念。彝族有很多的特色美食,坨坨肉是彝族的特色招牌菜,其独特之处在于肉块硕大,形状呈正方形,因此得名。这道菜通常使用三十斤以下的跑山乳猪为原料,确保肉质紧实、肥瘦均匀。在煮熟的五花肉上撒点盐、辣椒粉、花椒粉和木姜子等佐料,既保留了猪肉的本味又营养丰富。彝族风味血大肠是凉山彝族地区普遍的食品,尤其在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制作。制作过程包括将猪血、酒米、猪杂油与食盐、辣椒、花椒、木姜子面等调料混合后灌入猪大肠,两端用细绳扎紧,煮熟后切成节食用。
彝族辣仔鸡是彝族的传统风味菜,主要选用二斤左右的仔鸡为原料。制作过程中,仔鸡先经过烤制,然后将鸡肉搅碎,加入木姜、生姜、辣椒面和花椒等佐料。这道菜的特点是原汁原味,味道辣而爽口,肉质细嫩鲜美。苦荞粑粑是彝族的传统主食,尤其在凉山地区,由于气候和海拔适宜,苦荞生长得特别好。这种食品在彝族家庭、宴席和节庆场合都有。制作苦荞粑粑有多种方法,如烙、烧和煮。烙荞粑时,需用小火,并在锅里撒些生的荞面以防粘锅。烤熟的苦荞饼呈金黄色,清香甘甜,特别解油腻,蘸蜂蜜食用更是香甜软糯。还可以用火灰烧苦荞粑粑,可以保存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冻肉是彝族的特色风味菜,选用猪蹄和猪肘子,先用大火煮至肉质酥软,然后剔去骨头,将肉宰碎加入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再放回锅里煮,使佐料充分渗入肉中,等肉烂熟后放入木钵内,让肉自然冷却凝固后就成了冻肉。彝族的连渣菜是彝族特色的风味汤菜,主要材料是黄豆,通过石磨磨成浆后,加入酸菜水和菜叶即可食用。烤小猪是选用二十至三十斤重的乳猪,宰杀洗干净后除去内脏,架在炭火上边烤边加佐料。烤熟至色泽金黄,香味四溢时即可食用。还有彝族香肠、彝族酸菜汤、香肚、彝家腊肉香肠、坛子牛肉、坨坨鸡、手抓羊排、骨头饭、杆杆酒、圆根酸菜、臭豆腐、羊肉汤锅等,在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彝族的传统文艺文化丰富多彩,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能。彝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尼舞,这是一种在祭祀时跳的舞蹈,体现了彝族人对祖先和神的敬仰。苏尼舞的动作包括盘腿坐地击鼓、跪坐击鼓、全身颤抖、弓步跳等。配合全身的头部、肩部、臀部、脚等部位,展现出有节奏的动作,形成了一种十分精湛的民间舞蹈艺术。
彝族音乐中,马布音乐是一种独特的单簧气鸣乐器,其音色清脆悠扬,富有田野风味。马布音乐主要流传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越西、昭觉、甘洛、美姑、喜德、盐源等地,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展现了彝族音乐的独特魅力。彝剧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讽刺时政的彝剧等作品,展现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彝族的节日庆典也是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彝族年和火把节。彝族年期间,人们会进行祭祀祖先的活动,强化和延续家族和亲友之间的关系。火把节则是一场结合了歌、舞、乐等诸多文化现象的盛大庆典,展现了彝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式各样的生产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壮族的建筑风格是传统住房形式的“干栏”又称“麻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具有适应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这种住房形式分为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层是管养牲畜和存放杂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一些地方的房屋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构造,但一些房屋的结构还保留着干栏的基本特征。象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壮族聚居区的“干栏”式建筑,是保留最为完整的“干栏”风格。
壮族村落多选择在地势较高,背面靠山,面向河溪,坐西向东,或坐北朝南的地方。壮族喜欢共居。房屋建筑习惯于从山脚开始,一栋靠一栋地往山坡上建起木楼,形成梯形木楼群或长方形的院落。壮族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在对细节上的关注,象蚌古村的干栏建筑特点是以铆隼结构为特色,村民在建设房屋时会重视门向,通过挑、悬、错、架、搭等多种处理方式灵活满足要求。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分为上、中、下三层,楼上是堆放粮食,中间一层是人居住的地方,最下一层楼是饲养牲畜或堆放柴木。
壮族桂林米粉是广西地区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主要原料就是上好的大米磨成粉蒸然后再制成面条状,即为米粉。特点就是通体洁白,口感嫩滑,味道酸辣,咸甜适中。五色糯米饭又称“五色饭”、“花色饭”、“乌米饭”,是普通人最熟悉的一款壮族食物。煨南瓜饭是民间野炊食品,将一个老南瓜切开顶部作盖,将瓜中的瓜子、瓜瓤挖净,把泡涨淘净的糯米、腊肉、精盐等放入瓜中,适量加水拌匀,盖上瓜盖蒸熟即可食用。壮族的春节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三,这三天主人和来客都必须吃粽子。因为粽子在壮家是一种高贵的食物。粽子象征着富裕丰收。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馅儿是由去皮的绿豆、半肥不瘦的猪脖子肉和草果粉拌制而成,包在粽心里煮熟,各个地方的粽子味道都有所不同,有咸有甜。
小红豆糯米粑粑叫祭龙粑,又叫清明草粑粑(绿粑粑)等,是一种将大米和糯米按一定比例掺合后,加入洗净后的清明草和适量白糖蒸熟,放入碓窝里反复槌打到极粘稠后,做成的类似于干壳饼一样大小的粑粑。酸柑子凉拌水鸭是壮族的一道传统名菜,它的主要材料是水鸭子。这道菜的风味是很独特的,并且还有助于解暑和增进食欲的功效。外观上看起来它的色泽协调、美观大方。吃起来肉质细腻、香鲜。
壮族生鱼的吃法主要是制作鱼生,这是一种将新鲜鱼肉切成薄片,搭配特制的蘸料食用的特色美食。选用新鲜的鱼类,如鲜鲩鱼,重量至少两斤以上,经过清洗和处理后,将鱼肉一片片剥割出来,切成薄片。这些鱼片会放在筛子上晾干,然后拌以酸醋、盐、油、生姜、葱花、蒜米等佐料,密盖几分钟后即可食用。壮族鱼生的特点是肉质鲜嫩无腥味,蘸料通常用酸水和谷蓼配成,加入少量干辣椒,以衬托出鱼肉的鲜甜。此外,鱼生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整蘸料的配方,以达到最佳的食用体验。
玉林牛巴是广西玉林市出了名的风味特产,也就是牛肉干。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经有将近百年的历史了。它是用牛肉为主要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制作完成的美味玉林牛巴,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口感香嫩,咸甜适中的一种风味小吃。柠檬鸭是广西南宁武鸣一带的特色美味菜肴。主要的食材就是鸭子还有酸辣椒、酸芥头、酸柠檬等配料,制作方法也较为简单。想做好柠檬鸭,味道必须酸辣适宜,鲜香可口才行。特别适合春秋时节,火气旺盛的时候食用,能够起到清热败火的作用。
壮族玉米粥跟我们平常吃的不一样,准确的说,应该叫玉米糊。它是桂西一带壮族日常食用品。将玉米粒磨成细粉末,待水沸后,一边用手抓玉米粉末均匀地撒下锅里,一边用手持一根木叉或木板不停地搅拌,煮成糊状即可。老友面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道特色小吃。它是用面条和豆豉等食材制作而成的美食,经过不断发展,还衍生出了老友粉之类的食品,其制作方法与老友面一样,就是把面换成了粉而已。老友面制作完成后,面条口感筋道,汤汁味道可口,能开胃驱寒。总之,壮族的美食一时半会儿介绍不完,有机会亲自去体会体会吧!
壮族的娱乐生活有哪些呢?有壮族嘹歌,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是一种流传于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为中心,右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古老山歌。它主要反映壮族人民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壮族嘹歌蕴含着壮族人民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文化与民俗的结晶。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第一天进行,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
歌圩是壮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时,以唱歌和举办比赛方式进行。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举办,人们会以唱山歌、跳舞等比赛。在壮族地区,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山歌。因此,歌圩是壮族人民展示才艺和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这些比赛不仅能让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还能传承和弘扬壮族的文化。三音壮锦是壮族的传统音乐形式,由铜鼓、皮鼓和木鱼三种打击乐器演奏而成。三音壮锦的音乐节奏明快,富有激情,是壮族人民喜庆和节日活动的重要元素。在壮族地区,人们会在各种场合演奏三音壮锦,如婚礼、庆典、祭祀等。三音壮锦的演奏形式多样,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奏,有时还会加入其他乐器进行伴奏。在演奏三音壮锦时,人们会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是一种群体性音乐。
抛绣球是三月三的乐趣,说的是阿哥阿妹一抛一接,配合默契,现场还能与你惊喜互动,感受原汁原味的壮乡传统民俗风情。壮族的木偶戏是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戏曲,以木偶为主角,通过操纵木偶来表演剧情。壮族木偶戏通常是以壮族的传统故事和传说为主题,通过音乐、舞蹈、唱歌和说白来讲述故事情节。摆手舞是一种壮族的传统舞蹈,这种舞蹈需要多人协作,以鼓乐为伴奏,手舞足蹈,表达出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和敬畏。摆手舞在壮族的各种庆典和重要场合中都有演出。
龙舟竞渡是壮族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这项活动通常在端午节期间举行,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参赛队伍分别驾驶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池塘或江河上进行比赛,岸上还有舞狮,舞龙的表演助阵。壮族的婚礼习俗非常丰富多彩。在婚礼之前,新郎要送“挽花”给新娘,以表示他对新娘的爱意和尊重。在婚礼当天,新郎要穿上传统的壮族服饰,领着队伍去迎娶新娘。在迎亲过程中,新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考验和挑战,以证明他的诚意和勇气。壮族的文艺节目是说之不完,看之不尽的特色民族元素。
下面咱们来看看布依族的建筑特点吧:布依族的建筑特点主要包括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石板房、以及独特的房间布局。布依族的民居多为干栏式楼房或半边楼,即前半部正面是楼,后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这种建筑形式适应了南方山区的地形特点,结构简单而美观,既适用于居住也适用于养殖。
布依族地区的石板房以石条或石块砌墙,墙可垒至五六米高,以石板盖顶,风雨不透。这种房屋冬暖夏凉,防潮防火,但采光较差。贵州的镇宁、安顺等布依族地区盛产优质石料,当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颇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布依族民居的楼房上层高,用于住人;下层低,用于圈养牲畜。房间布局中,堂屋后壁设神龛供奉祖先,左右两侧分隔成灶房、寝室、客房。室内设有火堂,供一家人取暖炊薪。不熟悉的人进入寨中如入迷宫一般,因为房屋巷道环环相扣,道道相通,若是没有门牌号,你确实找不到进出口。
布依族的美食有:五色糯米饭,米凉糕是用木罐、鼎罐炊饭,焖饭二合饭(大米掺玉米)、苞谷粑、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花色品种做出来的。其中,糯米制的汤圆、花饭和芝麻油团粑最为知名,多用于祭祖或宴客时用。居住在云南的布依族,善做米线、饵块、豌豆粉、米凉糕等。红烧肉炖豆腐果酥软酱香,红烧肉外皮微焦,而里面却是肥而不腻,咸中带甜。布依族人喜欢吃狗肉。贵州的布依族若遇婚丧嫁娶,喜欢用黄牛做菜。酒在布依族日常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每年秋收之后,家家都要酿制大量的米酒储存起来,以备常年饮用。布依族喜欢以酒待客,不管来客酒量如何,只要有客人来,都以酒代茶名为“迎客酒”。布依族的灵芝炖土鸡,盘江酸笋鱼等美食,在这里也不作介绍了。
布依族的传统文娱活动包括布依戏、山歌演唱、民族舞蹈、舞狮表演、布依快板、特技、农田捉鱼、抢鸭子、妇女手工纺纱比赛、包粽子比赛、布依农家磨豆腐体验、乘坐竹筏游览联山湾风光、山歌对唱、“龙晒骨”千人踩街祈福仪式、布依族拦门仪式、舞草龙扫寨驱邪消灾、杀猪宰牛祭山拜神求雨、上山“躲虫”祈福、对唱情歌、寻亲择偶、转场舞(布依族转场舞)、铜鼓十二调等。
布依族的斗牛具有民族性、群体性、节庆性等特征,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布依族的斗牛活动不仅是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还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和节日庆典之中。这项活动在黔东南地区的许多村寨中尤为盛行,每年都会择期或在重要节日举办,如传统节日火把节等。布依族的斗牛活动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凯里国际芦笙节、黎平中国侗族鼓楼艺术节和榕江萨玛节等期间,也会举行斗牛比赛。此外,侗族人民还在斗牛比赛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名为古式斗牛的舞蹈,进一步丰富了斗牛文化的表现形式。
布依族的斗牛活动不仅具有竞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而且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也是一种社会交往和情感交流的方式。苗族斗牛祭祀的是民族祖先、氏族祖先和家庭祖先。而侗族斗牛则是一种联姻联谊活动,在具有姻亲关系和联盟关系的寨子之间进行,体现了民族间的交流和情谊。布依族的斗牛活动体现了对牛的尊重和爱护。布依族的斗牛活动充满了紧张刺激和观赏性。比赛时,两头公牛进行顶力和耐力的较量,直到一方体力不支夺路而逃,胜者高昂着头,败者则垂头丧气,体现了动物之间弱掠强食的本性。这种简单的胜负判定方式使得斗牛活动更加原始和纯粹。
以上是这三个民族的建筑特色,美食品种,传统文艺的简易介绍,为李巴尔修建民族特色广场提供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