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的春秋题一下来,楚辞看了题目,脑中思虑万千。
最后,他选择了题目中,最容易让人忽视的点去写,意欲出奇制胜。文章一气呵成,字数也控制得刚刚好,楚辞再看文章时,竟无一处可以删改。
他心中激荡不已,自觉这道题应是他写得最好的一篇了。
他做的这道春秋题为:会所,信之始也。始之不从,其何质乎?
题目出自《春秋左传》的《成公十一年》,讲的是晋厉公和秦桓公结盟,会于令狐,秦桓公到了之后,不肯涉江,便派手下去和晋厉公和谈,然后范文子说,这样的结盟有什么意义?连刚开始约定的地方都不去,开始都不顺从,又谈什么以后呢?果然,不久之后,秦桓公就背叛了盟约。
大部分人写这篇,都是单纯从这件事出发,谴责秦桓公是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可是楚辞却从他背信弃义之后发生的事情去做分析。
秦桓公背叛盟约之后,与翟族联手攻打晋,而后晋厉公派使者与秦绝交,后联合其他众国大败秦国。于是楚辞破题句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古人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春秋上记载的史料,大多都比较隐晦,三言两语便说完了一件事,若是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恐怕看了文章只会觉得头疼。这也是为什么,治春秋的人比较少的原因。其微言大义,微言可不是盖的。
春秋题做的很快,那律诗却难倒了楚辞。
他因为秦夫子的要求,有一段时间每天都会做一到两首诗,关于韵脚什么的,自然再不会是问题。但问题就在于,楚辞习惯了有感而发,每首诗里必须有真情实感流露。
现在将他关在一个小小的号房里,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哪来的真情实感?
楚辞想了好久,终于放弃了做诗。他得先把春秋明经题誊录在答卷上。
一个下午的时间,楚辞都在折磨自己。一张白纸上涂了又涂,改了又改。及至天色黑沉,蜡烛点起来,他也还没想好要写什么。
楚辞终于体会到了这种痛苦,他觉得不能再等了,干脆就用老办法,想把韵脚全部填好,再去想每一句。
这样写着写着,到底叫他给写了出来。他在结合现在的场景将写好的诗进行魔改,到最后,读上去竟然还不错。
楚辞苦笑,若是秦夫子见到这首诗,一定会骂他,但是他没办法呀,对于作诗这种东西,他总归是比其他人要差一点的。虽然偶尔也会有几句妙语,但那种情况少之又少。他只能安慰自己,这个到底不是那么重要。
第二天就那么过去了,第三天的时候,他又恢复了第一场时的自信。四篇公文写得又快又好。特别是官府断案时的判文,案子断的快,量刑刚刚好,并且每一条都是按律行事,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把一大部分新生官员,都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第二场交卷后,楚辞又休养了一天,然后以蓬勃的精神状态去迎接第三场考试。
第三场考的是策论五篇,策论也就是议论文了。给一些时事政治让你分析,有的还要预测一下结果,推断一下未来发展,抑或是打战赈灾,让你出谋划策的。
这个若都不行,楚辞觉得自己可以狗带了。且不说在古代这么多天,他分析过多少时事,单就他做为一个眼界开阔的现代人来说,结合历史,推断未来发展这一点,绝对是吊打他们的。
“哐哐哐……”
锣声再次敲响,意味着众多学子几年来的努力终于到了接受考验的时刻。
中了,一辈子就有了着落。即使会试不中,有举人功名者也可以去吏部登记姓名,等着补官。
不中,那么两年之后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