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杨家将十代英雄传 > 第41部分(第2页)

第41部分(第2页)

赛花笑道:“这位尘缘很知好歹。”

“我父亲忙说;这多亏道长慧眼识珠,否则,两册宝卷埋在土中了。尘缘道长很高兴,他又对我父亲说:三册刀谱,各有所长,我准备将廉、马、关三家归一统,绘制出一册新书,并命名《杨家刀谱》。”

赛花称赞:“好办法!”

继业摇头:“不行,不行。我父亲认为:那廉、马刀谱虽是杨家收藏,却是尘缘发现,杨家岂能无功受禄?除此而外,我杨家以大枪著称武林,继业学刀,是万般无奈的事情。他的后代几孙,还要恢复杨家枪法。为此,那册新书绝不能冠以‘杨家’二字,干脆,就叫它《金刀谱》吧。”

赛花点头:“也对,你们杨家枪早己经定形了,将来,你的儿子…”

“哈哈哈,应该说咱俩的儿子!”

“去你的!”赛花脸蛋一红。“哼,想得还挺长远呢!”

“我父亲态度诚恳,令尘缘道长十分感动。他潜心研制出《金刀谱》,并认真传授于我。学刀五年,我总算不辱父命。出师的时候,道长将镇庙之宝——紫金刀赠我使用。并说:这口大刀净重八十二斤,乃魏文帝曹丕所制。虽不能切金断玉,却也能立刃吹毛。凭着这口刀,再加上你的品德、武艺、兵法,足可以成名于天下!只要切记我一句话:你的天性过于诚实了,害人之心当然不会有,防人之心千万不可无。”

“这……”赛花忧虑起来。“尘缘道长的眼光不会错,可是,可是防备谁呢?”

“哈哈哈,师父说说而巳。天地之间,哪有那么多坏人?再者,凭我手中刀……”

这时,外屋有人说话了。她是赛花的乳母,在佘家有点地位,说话也不用客气:“姑娘、姑爷,人家小两口入洞房都亲亲热热,你们小两口怎么刀啊、枪啊,说起来没头呀?鸡都快叫了,有话明天再唠吧!”

继业、赛花偷偷一笑,只得熄灯上床。良展美景,不必细表。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眨眼之间就是一年。杨继业虽然只是区区守备,由于他韬略过人,刀法出众,同时又是老元帅佘洪洲的女婿,无形之中成了佘塘美的首领。在他的治理下,佘塘关经济富足,人心平定。全关上下无不称赞他的功德。在一片喝彩声中,小姐佘赛花最会凑趣,头一胎就为继业生了两个儿子。这对双胞兄弟虎头虎脑,十分着人喜爱。乐得个佘洪洲谢天谢地。在两个孩子满月时,摆下酒席,大宴宾朋。

酒酣人将醉,城门官风风火火跑进帅虎堂。抱腕禀手、声音发颤:“元帅,圣旨到!”

“啊!”在座诸人,酒劲都吓醒了。皇帝圣旨不是轻易下的,尤其在塞外边北的佘塘关,大宋立国以来,只下过一道“封官旨”。今日下旨莫非朝中出了大事?佘老元帅急忙令人撤去残席,自己更换官服,率领诸将,出城接旨。只见奉旨钦差年龄不大,也就三十来岁。从服饰看来,非同小可。头戴三山冠,迎门镶美玉。身穿杏黄袍,腰系玉带。根据章法,能穿这套衣服的,起码是位王爷。佘洪洲心想:朝中的三位王爷我都有耳闻。头一位是柴王,后周天子遗孤,据说年龄甚小,被皇上贬到云南去了。第二位是东平王高怀德,当今皇上的老妹夫,据说有四十多岁。看来,眼前这位王爷三十来岁,肯定不是小柴王,也不是老高王。那么,他一定是郑王了。郑子明被斩以后,郑印承袭汝南王,擗说年纪轻轻,为人正义。他来干什么呢?此时无暇多想,上前拜见:“臣佘洪洲接驾来迟,请郑王千岁恕罪。”

佘洪洲的年龄不小了,社会经验也很丰富。按理说,当朝的三位王爷他都没见过,本不应冒冒失失地口称“郑王”。这里有个原因,第一,为两个外孙子办满月,老元帅的酒喝多了,此时还有点朦朦胧胧;第二,奉旨钦差来得太突然,老元帅精神紧张,顾不得深思,“郑王”二字便脱口而出。说完了才觉得后悔:他若不是郑王,这场见面礼就太尴尬了!

钦差一愣,先是紧皱眉头,后是略带喜色,微笑说道:“佘元帅,进城昕旨。”

“遵命。”佘洪洲忐忑不安,将钦差领得帅虎堂。命人摆下香案,跪候圣旨。

钦差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大宋立国以来,天下太平,黎民安乐。唯边关诸将百般辛苦,功昭目月。今特委襄理王赵光义为钦差大臣,代朕巡视边关,犒赏诸将。望诸将忠于职守,不忘皇恩。钦此!”

这道圣旨平平常常,是传给各关将领的,只含慰劳的意思,并不很重要。可是佘老元帅听罢,却浑身发抖,汗流浃背。心说:糟了,这位钦差是襄理王,我却喊他“郑王”。王爷的封诰是随便错叫的吗?说小了,是不够敬重,说大了,是有失国体。看来,罪名担定了。想到此处,他跪着不起:“王爷千岁,恕臣罪该万死,将主爷封诰呼错……”

“请超,请起,不知者不怪。”襄理王赵光义态度随和,“哈哈哈,佘元帅,借你这句吉言.不但没罪,将来还兴许有功呢!”

一句话,问得佘洪洲莫名其妙。

看官会说:不但佘洪洲莫名其妙,我们也莫名其妙了。

书中交代:宋太祖赵匡胤共有弟兄三人,赵匡胤居长,二弟赵匡义、三弟赵匡美;另外还自个小妹赵美容,嫁给了当代著名武将高怀德。

赵家祖籍涿州,世代行伍。据说.早在五代十国初年,天下混战,国无宁日。他们的父亲赵弘殷投军从戎,一去两年,音汛绝无。为避兵火之灾,母亲杜氏领着十岁的长子赵匡胤,抱着刚过周岁的次子赵匡义,千里寻夫,风尘仆仆。那时,三子赵匡美和姑娘赵美容尚未降生。母子三人从琢州走进陕西,乞讨于华山脚下。当时,逃难的百姓很多,人人叫苦连天,埋怨乱世,盼望真主平息天下。华山脚下有座大庙,称做“棋盘观”。庙主自称“棋盘道人”,本名陈抟。山民称他“陈抟老祖”。这位“老祖”很爱行善,他把庙中的杂粮一锅煮,开了个大粥棚,施舍逃难的灾民。当杜氏夫人领着两个儿子讨粥时,“老祖”哈哈大笑:“好了,好了,谁说人间无真主?一母所生两条龙!”

不言而喻,这“两条龙”自然暗示两代帝王。

上述传说肯定是杜撰的。来源何处,无法查考。估计有两种可能,第一,编造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是赵家的亲信,他为主子夺取江山而制造舆论。第二,编造这个故事的人也许是赵匡义的谋士。因为赵匡胤登基数年,尚无太子。很多有权有势的显贵,都左觊觎着皇位。赵匡义编造这段故事,可以顺理成章地“以弟继兄”。如果有人反对,可用“天意”搪塞。总之一句话,不管来源出自何处,“一母所生两条龙”之说,在当时流传甚广。

历代帝王最注重皇位,时刻防备他人篡夺。且不说昏君,就连唐太亲李世民那样的英主,为了皇位,也曾有过斩杀手足的“玄武门之变”。赵匡胤当然不会例外。他对“两条龙”忌讳颇深,登基之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