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净界法师楞严经讲解3 > 第四十六讲(第2页)

第四十六讲(第2页)

先说明我们产生九法界这个因果的主要的、最初的原因在哪里。

【图一】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这一段的经文,把整个九法界说是清净本然,怎么就产生身心世界的整个过程,作一个详细的说明。这个地方是由细而粗。

先看第一段,“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身为一个性觉,我们众生本具的觉性,本来就具足光明,但是我们凡夫就是多事,没事找事,就产生一个“必明”,就是在这个觉性当中,我们又强加了一个要去明了的智慧出来。一个颠倒的智慧。其实这个智慧,佛陀说就是一种攀缘心。我们总是觉得安住在清净心好像是不快乐的,应该要去向外攀缘才能够成就快乐。我们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所以产生一个“必明”。我们强加了一个无明的力量在这个觉性当中,就是所谓的“真如不守自性”的一念妄动,所以使令这个觉性就变成一种虚妄的明觉。就是这个觉当中强加一个“明”在上面,就整个变成一个“不觉”了。本来是一个觉,但是因为强加一个无明,而产生一个不觉。而这个一念不觉其实是很细的,古德说是在九相之初,在三细六粗之前。这个是很早很早的一个颠倒的妄动而已。

再往下看,能所对立。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这个是三细当中的第一个细相出现了。事实上,众生本具的觉性本来不是所明的境界,但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强加一个明了的功能在这个觉性上,而产生一个“所”。这个“所”就是三细的第一细,叫无明业相。就是说,转这个本觉的理性而成为无明的业相。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已经把真如本性转成了阿赖耶识了。阿赖耶识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开始。我们生命为什么会有所差别?为什么你长得跟我不一样,我长得跟你不一样?那就是阿赖耶识嘛。所以,阿赖耶识就是我们从平等的法界当中创造一个有情生命的开始。而这个阿赖耶识是怎么来的呢?“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当我们无明妄动以后,就把整个觉性转成了一个无明业相,这个是阿赖耶识的开始。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就是所明了的无明业相)产生以后,就产生一个能明了的“能”。这个“能”就是能见相,三细的第二个。既然产生一个所明了的不觉的体性,就会产生一个能明了的功能,就是转本有的智光而变成能见相,一个“能”。有所就有能嘛。这个都还是在第八识。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这个地方是讲到三细的第三相,境界相,就是整个世界产生了。在整个真如本性当中,本来是没有所谓的“同”,也没有所谓的“异”,但是我们前面因为有能所的对立产生相互作用,就产生一个异相出来。这个异相就是我们说的依报的世界产生山河大地当然是差异的嘛,你看桌子跟椅子不同,椅子跟石头也不同。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第一个异当动词,就是不同的意思;第四个异当名词。就是不同于这些差异相,又产生一个同相。既然有异相,就有同相。这个同相就是虚空。你这个世界要依什么而住呢?当然以虚空为住。所以到这个地方,因为前面的能所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了虚空,而产生了世界,整个有情众生的依报的环境就产生了。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这个讲到正报的身心产生。这个虚空的同相跟世界的异相,会产生一种相互的灵动、相互的作用,结果,在相互的发明当中就创造一个无同无异的众生相出来。众生为什么说“无同无异”呢?因为众生是相妄性真嘛。你看相状各各不同,但是他的佛性却各各都相同,所以你不能说它是同,你也不能说它是异,所以“无同无异”就是众生相生起。

我们常问,先有鸡蛋还是先有鸡?其实我们生命开始是先有依报环境,先有山河大地,然后再有有情众生。看这段是这个意思。先有世界,然后才有众生。众生跟世界两个开始作用才有所谓因果的问题。

我们再看第三个,业果的问题。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前面的整个世界、众生的产生都还是第八识,到了这一段“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就产生了第七意识的作用。这个“扰乱”怎么说呢?就是,前面有依报的世界,还有正报的众生,众生开始看到了依报环境,他要去受用、去追求整个依报的环境,想要把它占为己有,这个时候就产生一个“劳”。这个劳动的意思就是一种思虑,也就是我们说的一种恒审思量,也就是第七意识的产生,开始去思量,什么是我的、什么不是我的。这个地方的“劳”,主要是第七意识。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第六意识产生了。前面是偏重在法执,这个地方我执产生了。“劳久”,思虑久了以后,产生一个“尘”。这个“尘”指的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执取相。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树、树上有很多的苹果,就对这个相状产生执取,有执取就产生很多的爱取的烦恼。

“劳久发尘”,这个尘是一种俱生的我执的烦恼,是微细的;“自相浑浊”是一个分别起的烦恼,是粗的。“自相浑浊”是什么意思呢?“自相浑浊”这个“浑浊”是五阴身心。执取相有两种:一种是任运生起的;第二个要假借名言,要去思考才会产生的。“自相浑浊”是一种分别的烦恼,它不是俱生的,是我们对于五阴身心的种种的分别而捏造一个自我的相状出来,就是分别的我执。“劳久发尘”这个“尘”指的是俱生的我执,是比较微细的。由这个第六意识产生以后,出现了爱取的执着,就产生种种的“尘劳烦恼”。这个尘劳就是烦恼。因为它是染污的,叫灰尘;它是躁动的,是劳。有烦恼当然就产生业力、产生果报、产生因果的循环。

我们这样子讲,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答案有两个:一个是“迷真起妄”。刚开始是真如本性的一念的无明妄动、一念的迷情妄动,而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众生。创造出来以后,这个相状又怎么产生相续呢?那就是“执妄为真”,在妄当中又产生第六识的爱取。第六识的爱取,第七意识的执着,使令产生很多的业力,使令这个众生世界又能够相续。所以相续是业力产生的。

刚开始生起的第一个相状是一念妄动,所以,“迷真起妄”产生了我们生命的第一个相状;第二个“执妄为真”,使令这个相状辗转地相续下去,又产生了业力。

当然,这个地方的观念是说,我们整个身心世界其实就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我们以一个小故事来作说明。这个故事讲到“老和尚心中的妄想”。清朝有一个居士叫王鼎实。这个居士从小就很聪明,悟性很高,看什么书一看就懂,而且福报也很大,生活上的受用都非常好。他十六岁的时候去参加一个考试,住在他亲戚家。考完试的时候,他觉得身体不舒服,就不吃饭,后来病情就越转越严重。他就跟他亲戚说,你拿笔跟纸来,我要写我的遗书,写给我父亲。他就写了,说,父亲啊,我的生命即将要结束,你不要伤心,我跟你就是只有十六年的因缘。他说,其实我前生是镜山寺的一个老和尚。我身为一个老和尚,出家以后修学数十年,几乎成就大道。我做老和尚的时候,拿着念珠在外面经行,看到两件事情,产生心动:第一个,少年登科者。年轻人考上状元,功名成就以后,敲锣打鼓到寺庙来还愿的时候,我“仁者心动”,产生羡慕的心。这个妄想没有对治掉。第二个,我看到大富人家坐着美好的车子,很多眷属来山上祈福的时候,那种大富人家,我也心动。这两个心动的关系,我必须为我这两个妄想的心动来酬偿我的业力,所以我做你的儿子。他说,他死了以后,还要投胎一次。他这一生是做功名,是掌握权力;下一生要偿还下一个妄想,要做一个大富人家。

我们常说,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不要讲那么远,说从真如本性。这样太远。其实我们现在的身心世界是从你前生的妄想而来。你现在的妄想(当然我们很多妄想),其中一个势力强大的,就是你的来生。《楞严经》一再地告诉我们,外在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世界创造出来。所以,我从什么地方来?我从我前生的其中一个妄想而来!所以净土宗说,修行一定要对治烦恼。你看那个老和尚,戒定慧的善根很强,但是他两个妄想没有对治。还好,只有十六年。这个妄想打得不是很重。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世界,产生了众生;众生、世界相互的作用,产生了因果;然后产生了整个生命的循环。就是所谓的迷真起妄。这个是讲到妄因。

壬二、明所感妄果分二:癸一、牒上略明二相;癸二、广显三种相续

癸一、牒上略明二相

第一段是牒示前面的经文,而略明众生、世界两种的相状。我们看经文。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这个地方是把前面的妄动以后所产生的结果作一个说明。这个“起”,当然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心中那种动荡的相貌叫作起。因为我们有动荡,所以产生了世界的差别相。但是我们有时候也会保持寂静,也不是一天到晚动,寂静的部分就变成了虚空,广大的虚空。就是我们静态的部分变成了虚空,动态的部分变成世界。虚空是一种同相,世界是一个异相。到这个地方就说明了有情众生的依报世界的产生。

“彼无同异”,这个“无同异”,无同无异,前面说过了,世界跟虚空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种众生相,众生的五阴身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