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女皇武则天资料 > 第64部分(第1页)

第64部分(第1页)

捉来见驾,要治他一个讪谤朝政之罪。谁知武皇听了只是放声大笑,倒是调侃了急于邀功请赏的御史一通:“只要你们不滥施禄位,还怕天下人说么?不用治罪了,把人放了吧。”倒是与她赞赏骆宾王文采的行事风格一脉相同。闹了个没趣的御史讪讪然退下,轻狂的才子继续吟咏他的歌谣,而武皇么,继续我行我素地做她的女皇^_^

武皇对于科举制的改革还有一桩,她开创了武举,以示文武并重。不少学者对此嗤之以鼻,认为她的选拔标准太过荒诞,因为考试只考射箭举重等武艺和膂力,而不论运筹帷幄的韬略智谋。特别还要求身高六尺以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1。8米),还要言语漂亮魁梧挺拔“神采堪统领者”;这看起来不像在选拔军事人才,倒像是评选健美先生。名将里面武举出身的比例少之又少,学者们说这正反映出武举制度的失败。不过唐代尚武之风盛行,才资文武的官员不乏其人,投身边塞的士族子弟络绎不绝,民间豪侠更是希冀边功来出人投地,而连年的征战使得这些人完全有机会得到施展。武举出身的比例自然少之又少。反过来说,在不缺人才的情况下,开创武举正是一种姿态,表明文武并重,同时多开一条获得人才的门路,这正反映出了朝廷对武备的重视。何况再怎么说也出了一个“再造唐室”的郭子仪郭令公呢。唐代并不经常举行武举考试,可到底还是延续下去,直到清朝,还要举行弓刀石马步箭的武举考试——武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唐朝。

(本节未完待续)

注:

'12' 《贞观政要*崇儒学》

'13' 《旧唐书*儒学上》:“取弘文、国子生充斋郎行事,皆令出身放选,前后不可胜数。”

'14' 《旧唐书*韦嗣立传》

'15''16' 《朝野佥载》

她在思想领域所做出的努力也不仅仅局限于淡化儒学。李唐皇族为了自高身价,攀附道家始祖老子为祖先,高祖视道士为皇亲,掌管天子族属的宗正寺下面特设“崇玄署”,掌管京都诸观名数与道士户籍。'17'太宗提倡三教并举,实则独尊儒学,淘汰僧尼。高宗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下诏科举考试无论明经还是进士科都要加试《老子》。穷李家三代之力造成道先佛后的局面,现在武皇要以一人之力扭转过来,好在她天生精力过剩,见招拆招,遇神杀神,忙得不亦乐乎。太后临朝称制伊始便破旧立新,改元光宅,尊老君之母为“先天太后”,名义上对老子尊崇依旧,然抬高老子母亲的地位,无形中压老君一头;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二月,武皇于称帝前夕御明堂,开三教,以内史邢文伟讲《孝经》,命侍臣及僧、道士等依次论议,置僧尼于道士之前。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信号,预示她即将以佛教为武器打压道教,以示对李唐皇朝的彻底否定。这年九月,武皇以周代唐,正式称帝,降老子“太上玄元皇帝”的称号为“老君”。天授二年四月(公元691年),武皇正式下制,明确规定:“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18'两年之后(长寿二年,公元691年),武皇下令把举人习《老子》,改学她写的《臣轨》。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尊奉老君之母开始,武皇足足花了7年时间才将李唐的种种崇道政策一一废除,这方面她总是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充满无限耐心。宗教的力量不可小觑,象水也象火,能杀人亦能活人,这场精神领域上的战争,她不敢有丝毫马虎。

很多人都知道,武皇是以《大云经》中净光天女化为女身当国王土的记述作为她称帝的依据,事后投桃报李大兴佛教打压道教,一度形成佛先道后的风气,但这一胜利其实得来并不容易。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有僧人上表要求禁毁《老子化胡经》。《化胡经》是什么东西呢?相传是西晋道士王浮作的一部伪经,说老子当年骑牛出关是翻越喜马拉雅山去了印度,摇身一变成了释迦牟尼,所以佛教实际上是道家学说的一部分,颇类似今日有佛教徒说耶稣求道就是来印度学习佛法,耶和华实际上是释迦牟尼的小变身^_^ 佛教徒当然非常不满,认为这是对佛教的诽谤。武皇令朝臣评议,结果多数大臣都表示化胡是实,为经不虚。武皇只好敕令“老君化胡,典诰攸著,岂容僧辈,妄请削除,……明知化胡是实,作佛非谬;道能方便设教,佛本因道而生”,称佛教确实由道家化生而来,规定僧道并重,彻底否决了毁《化胡经》的建议。'19' 此时武皇称帝已经6年,道教的势力依然强大。因此,说武皇抑道尚可,说她斥道则不妥,她不想也不可能做到。这场佛道之争,充满了斗争与妥协,“进三步、退两步”式地迂回前进。于是她一边念佛教的经,一边吃道教的丹;一边规定佛先道后,一边任《化胡经》流传于世;一边大兴佛事,礼遇禅师,一边不断拉拢道教名人,暗送秋波。信仰坚定的西方君主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同为基督徒都会为新教旧教之争大打出手血流成河,中国的帝王们却很少有这样的烦恼,他们的唯一信仰就是权力,除此之外,世间别无真神^_^

武皇的宗教政策体现了她一以贯之的唯我所用风格。如果说敕造大云寺,全国上下学习《大云经》,还算是对现有经典的巧妙利用;那长寿二年翻译的《宝雨经》就有点离谱了。新译的经文说,佛于伽耶山顶放光明,照遍十方,授记于日月光天子,当于支那国做女王,然而这段经文纯属译者自行添加的,刻意为武皇称帝提供理论依据。此外还有“菩萨杀害父母”之语,以此证明武皇杀戮李唐宗室的天经地义。译者实用主义到了肆意篡改宗教经典的地步,已经近乎无耻了,但还是得到了武皇的奖赏,则武皇礼佛的虔诚程度不难想象,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何在佛法大兴的武周时代,高僧玄奘开创的法相宗反而受到冷落排挤了。

法相宗的衰落一般认为是经义太过繁琐不易传播,又不合中国国情之故。玄奘当年千里迢迢地从印度取回真经,一丝不苟地逐句翻译,务求紧扣原文,不像其他译者于多有删减文句,简化义理,以迎合国人的思想习惯。而玄奘不愿以俗意改圣言,真实地再现出印度佛学的本来面目,反而使得经义难以被普通民众理解接受,可见国人对外来思想的喜好,仍然停留在叶公好龙阶段。不过法相宗的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失去了政府的支持。佛教不事生产,经济不能独立,需要人供养,因此宗派的兴盛往往依靠高僧大德传法和护教法王的支持,一般就是帝王了。隋唐之际天台宗盛极一时,就是靠了隋炀帝杨广的扶持,所以隋炀帝在佛教史上有“总持菩萨”的法号,天台宗也是第一个汉化佛教流派。不过现在有说隋炀帝不配当此名号,还是换成隋文帝的好,看来佛教界也蛮势利眼的^_^ 而法相宗的开宗立派则和唐太宗的扶持分不开,玄奘被太宗封为沙门领袖,总领译经事务,又是中宗显的挂名师尊,和李唐皇族关系非浅。而继承他衣钵的嫡传弟子窥基,更是初唐名将尉迟敬德的侄儿,则法相宗的政治倾向不言而喻,从未热衷于为武周革命大造舆论,当然也就不受武皇待见了。为了动摇法相宗的独尊地位,武皇首先打破太宗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待各方译僧,出名的有于阗的实叉难陀、印度的菩提流志、汉僧义净等等,其中义净是与玄奘并列的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此外她还刻意扶持玄奘弟子中的异类新罗人圆测,跟窥基的学派打对台。这样的小打小闹并不足以满足武皇的雄心,破教是为了立教,她要新的沙门领袖,开创新的宗派,全面盖过法相宗的风头,彻底终结李唐皇族在宗教界的影响力。她选中的这个人叫法藏,后世尊称为贤首大师,华严宗的开宗之祖。'20'

(本节未完待续)

注:

'17' 《新唐书*职官志》

'18'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

'19' 《全唐文*僧道并重敕》

'20' 《高僧传》

法藏也不是汉人,而是西域康国人,祖父一代移居长安,属于外来移民,少年时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燃指礼佛。武后之母荣国夫人杨氏去世后,度了一批僧人为她祈福,法藏便是其中之一,可算得上武后在沙门中的心腹嫡系了。武后当然着意培养,送到玄奘大师门下译经,后因观点不同而退出,以他为国师再合适不过了。武皇先派人去于阗求来梵本《华严经》,迎请高僧实叉难陀来华,主持译出了八十卷《华严经》,法藏任笔受,圆测等四人任证义。翻译完毕之后,武皇亲自作序,多次邀请法藏主持讲经,赐号贤首菩萨戒师,因此华严宗又称为贤首宗。《华严经》是华严宗的根本经典,可以说华严宗得以开宗立派并成为汉传佛教大乘八宗之一,直接受益于她的支持。'21'

华严宗是武皇重点扶持的宗教思想体系,不过她对于禅宗也很感兴趣,这主要是禅宗在民众中影响力日益上升的缘故。禅宗以达摩为祖师,传说他来中国之前,其师就曾教导过,你在震旦(中国)将禅宗传至六祖时就不可再传,因那时禅宗在中国已经非常的普遍。中国人性喜简约,将佛学生活化的禅宗受到了大众的热烈追捧。五祖弘忍收徒神秀、惠能,一个主张“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的渐悟,一个主张“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的顿悟。武周时代,正是禅宗分为北神秀、南惠能的南北二宗时期,禅宗大盛,有“天下言教皆禅”之称,达摩祖师梦想中的佛国终于在中土得以实现。

禅宗发展如此迅速,武皇自然要着力拉拢,常在北方弘法的神秀备受礼遇,以九十高龄肩舆上殿,武皇亲行跪礼,号为两京法主。武皇也有恭请惠能入京,但惠能鉴于南北之争而婉辞,北宗禅于是独领风骚,“东山法门”成为天下行禅修道者的极宗,风行于世百余年。从神秀入京算起,这一禅宗的领袖人物,高居两京,君临一切禅徒,加上时处盛唐,声势显赫,天下无与比伦。直至中唐惠能弟子神会力争,方逐渐取代北宗地位。禅宗的兴盛也带动了佛教其他宗派的发展,迎来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有唐一代,太宗扶持法相宗,武皇扶持华严宗、北宗禅,玄宗崇信密宗,高僧大德辈出,各有专攻,汉传佛教八大宗派正式形成,分别为天台宗、法相宗、三论宗、华严宗、密宗、律宗、禅宗、以及净土宗,是为大乘八宗。佛教的中国化在唐代基本得以完成,并传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余风惠及今日的欧美诸国,影响极为深远。这其中自然也有武皇的一份功劳,她在位期间兴建的佛寺占了全唐的三分之一,翻译的佛经占唐代总数的40%。至今我们翻阅佛家经典,都会看到一首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就是出自这位女皇的手笔。

淡化儒学,抑制道教,把人们的视线吸引到诗赋的风花雪月和释教的幽微义理上去,武皇热心地为民众安排好精神生活,而她自己自然也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且还应该是万众瞩目的中心部分。从卑微的才人、侍女,到如今掌控天下唯我独尊的女皇帝,既然当上了主角,她就绝不肯淡出视线。她自称弥勒转世,称帝后即加尊号“圣神皇帝”,此后又连续加上尊号“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乃至“天册金轮圣神皇帝”。慈氏指弥勒,金轮称自己为转轮王,这是同时以弥勒佛和转轮王自居。她的想象力震古烁今,就连浩如烟海的佛家传说里也找不到这一出^_^ 武皇对此并不在意,如果担心佛祖生气,她也不会让情夫薛怀义做白马寺的主持了,那可是佛教东来的第一处名刹啊。为了让这位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小情人被人看得起,武皇还破例让他担任主帅去讨伐突厥,先后两次耀威沙漠,不知怎么的都没见敌人的影子,自然解释成突厥人慑于威名望风而逃,洋洋得意地勒石记功,凯旋回朝,拜为辅国大将军。诸多男宠之中,武皇对于薛怀义算是最照顾周到的了。可惜依靠胯下三寸物发迹的薛怀义,始终改不了小人习气,他闹得过了,太过了。

(本节未完待续)

认真说来,薛怀义也算得上武周的开国功臣了。当初武后为找不到称帝的理论依据所苦,薛怀义便和法明等僧人为《大云经》作疏以陈说符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晦涩的经文加以演绎阐发,并和当时流行的弥勒信仰结合起来,称唐室衰微,武皇为弥勒降生,当为天下主。这说法听来很有趣,弥勒下凡救世的信仰虽然自南北朝以来便已深入人心,但还没听说过他会降生为女身的。初唐老百姓受教育的程度还未普及,也的确很迷信,但毕竟不是白痴,没几个把这说法当真,当然也没人蠢到去质疑。薛怀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总算给了武皇她想要的东西,不管这背后有多少人出谋划策,作为承办人的薛怀义有他一份功劳。其余如督造明堂,兴建天堂,一个卖假药的江湖郎中能够把这诸多大事一一摆平,不出纰漏,也算得上聪明能干了吧,难怪武皇对他另眼相看。只是彼时武皇尚是孀居的太后,虽然天下皆知薛氏的“御用国师”身份,对外还是羞答答地隔了一层面纱。薛怀义出入宫禁都打着出家人的幌子,有时还要法明等僧人陪同作为掩饰。所以薛怀义的胡作非为也就仅仅局限于走路的姿态横点,遇到道士殴辱一顿强迫别人做和尚之类的小打小闹,为了争道还挨了宰相苏良嗣一顿嘴巴,也只能忍气吞声无可奈何。

然而世易时移,随着武皇正式称帝做了大周国主,这只野鸡也飞上枝头成了凤凰,或者他自以为是凤凰。两次出征突厥勒石记功更是让他得意洋洋不可一世,唐时最重军功,而把诸多名将搞得灰头土脸的默啜可汗竟然不敢与他交战望风败逃,说出来真是威风万分。逢迎拍马者自然投其所好大力吹捧,就连诸武朝贵也对他匍匐礼谒,口称薛师以示尊崇。薛怀义毕竟只是个市井混混出身,难以想象他会有看破马屁迷阵的慧根,很快就晕头转向真把自己当成了大周朝不可或缺的擎天玉柱。出征突厥期间,他曾因一言不合向宰相李昭德挥拳便打,而李昭德也只能惶惧求饶,那还是李昭德最得武皇宠信的时候,可见薛怀义已经骄狂跋扈到了什么程度。当初那个被苏良嗣狠揍一通也只能哭哭啼啼泪盈满腮的见不得光的地下情人,现在已经成为天下第一名刹白马寺的主持,修建万象神宫的高僧,勇击突厥八面威风的大将军,还是当今女皇有德有貌的官配。

据说武皇甚至因为他的缘故而皈依了佛教,长寿元年四月(公元692年)她下令改元如意,野史里便说这是因为她和薛怀义这位如意君欢爱情浓的缘故。这说法当然没人能证实。不过武皇接下来的制令确实充满佛家的慈悲心肠:——禁天下屠杀及捕食鱼虾。这个具有慈善意义的禁令范围仅限于低等动物,人不包括在内,第二年武皇便派出六道使到岭南诸州大杀流人,因此就不好意思对别人讲我们也曾辉煌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皇帝是动物保护主义者。

大臣们为此抱怨万端,说这道奇怪的制令让他们的晚餐变得索然无味,而聪明人就不会只是傻傻地抱怨,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想办法让餐桌重新变得丰富起来。娄师德外出公干就发现驿站人员端上来一盘羊肉,而娄师德正好是检查各地有无违法乱纪事项的监察御史,明显违反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