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中国国内10大名校 > 第9部分(第2页)

第9部分(第2页)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自强学堂

武汉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朔到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3年创办的自强学堂,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真正由中国人自行创办和管理的新式高等专门学堂。

张之洞(1837年—1909年),河北南皮县人,字孝达,号香涛,易号抱冰,谥号文襄。他是清末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张之洞认为旧的教育制度是国家政治衰颓和经济落后的根源之一,要想国富民强,就必须推行新的办学理论。为了实现自己的主张,张之洞曾在湖北、四川、山西和广州分别创办了经心书院、尊经书院、令德书院和广雅书院,但仍以孔孟之道和纲常伦理作为书院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就任湖广总督之后,张之洞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虽然他的这一套理念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教育,但客观上却有利于引进西方教育理论,推进了中国近代的教育制度改革。自强学堂就是在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思想指导下创办的。

1893年,学堂在武昌三佛阁大朝街口开办,张之洞认为“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之道,以教育人才为先”,所以以“自强”二字为学堂命名。最初,学堂设有方言(意即外语)、算学、格致、商务四门,每门招收学生20人。在老师和学生的选择上,张之洞的要求都很严格。著名国学大师和英国文学专家辜鸿铭、晚清著名数学家华蘅芳都曾经任教于此。学堂的管理也模仿西方制度,如改膏伙制为奖学金制、实行分科教学制等。自强学堂开办两年后,张之洞认为只有在学好泰西方言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深层次的研究格致和商务,于是他决定将自强学堂改成一个主要学习泰西语言的学堂。1896年,自强学堂调整学科门类设置,将算学门移入两湖书院;格致、商务两门因无合适教材而停开;仅留方言一门,开设英、法、德、俄四科,1898年又增设日语;每科学生人数增加至30名。与此同时,张之洞又将原设于铁政局内的化学学堂并入自强学堂,单独成为一门。

自强学堂从开办之日起就采用西方高等教育模式,在全国首开分门(科)教学、按斋(班)授课的体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学堂竞相仿效。从传统的学院到新式的学堂,可以说是张之洞“中体西用”主张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改革,同时为武汉大学的百年基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2年,张之洞将自强学堂改为方言学堂,并从三佛阁迁至东厂口。方言学堂学制五年,设有地理、历史、算术、公法、交涉等课程,分习英、法、德、俄、日语。1911年,方言学堂被迫停办。

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1913年初,北京国民政府###决定在全国成立六所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7月,开始筹办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以东厂口原方言学堂旧址为校址,同时延用原方言学堂师资及图书设备。11月,武昌高师正式开学,学制为预科1年、本科3年,首批招收预科生124名。学校最初仅设英语部和数学物理部,1914年增设历史地理部和博物部。1917年,根据实际需要,率先将博物部改为博物地学部,数学物理部改为学理化部,史地部改为国文史地部。1922年,又将原来的四部改为八个系(国文系、历史社会学系、教育哲学系、英语系、数学系、理化系、生物系、地理系,其中英语系于1925年改为外国文学系)。时任武昌高师校长的张继煦创立了旁听生制度,废学年制为学分制,还实行男女同校,初步奠定了武昌高师在当时教育界的地位。

1924年2月,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改名为国立武昌师范大学。1924年9月,又改名为国立武昌大学。这一时期,许多大家学者曾在此任教,如竺可桢、庄长恭、纪育沣、陈建功等。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潭秋,中国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朱光潜都毕业于武昌高师。

国立武昌中山大学

1926年12月,武汉国民政府对教育进行重大改革,将原国立武昌大学、国立武昌商科大学、湖北省立医科大学、湖北省立法科大学、湖北省立文科大学、私立武昌中华大学等合并成立了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同时并入了国立北京中俄大学和上海大学的部分师生。

1927年2月,学校正式开学,设有文科(中国文学系、外国文学系、教育学系、社会历史学系、哲学系、俄国文学系)、理科(数学系、物理学系、生物学系、化学和地质矿物学系)、法科(政治学系、法律学系、俄文法政学系)、商科(经济学系、商业学系)、医科(医学系、药学系)、预科(文科部、理科部)共6科;课程分通习、必修、选修3类,实行学分制;本科学制除医学5年外,其余一律4年。校址有3处,称为中山大一院、二院、三院,以东厂口国立武昌大学原址为校本部即一院。1927年11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名为国立第二中山大学。李达、陈望道等先后任教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曾是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的学生。

1927年12月,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被国民党军警勒令解散,校产暂交湘鄂临时政府管理。

。。

武汉大学(2)

国立武汉大学

1928年,在时任大学院院长(即###部长)的蔡元培大力支持下,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重建一个中南地区的区域性重点大学。7月,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改建为国立武汉大学。8月,武大成立以李四光为委员长的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选定风景秀丽的武昌罗家山(又名“落驾山”)作为武大新校址,后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首任院长闻一多将罗家山改名为“珞珈山”。

1929年,王世杰担任国立武汉大学校长,他认为“不办则已,要办就当办一所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1932年1月,新校舍一期工程竣工;3月,武大由武昌东厂口正式迁入珞珈山新校舍。鉴于学校的师资紧缺,蔡元培遂从北大调了数十位中青年学者支援,其中包括北###律系教授皮宗石、政治系主任周鲠生、化学系教授石瑛、理科学长兼化学系教授王星拱等。1928年初创时,国立武汉大学设有文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理工学院3个学院;1929年改设文、法、理、工4个学院;1935年开创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设立农学院。此时的国立武汉大学校园面积3200余亩,馆藏图书14万册,教师约150人,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以及2个研究所的综合性大学,跻身于“民国五大名校”的行列。

抗日战争开始后,武大在1938年被迫西迁到四川乐山,同时其农学院并入了中央大学。尽管乐山时期的武大处于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却在最困难的环境里创造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不仅教学与科研工作一直坚持开展,而且聚集了一大批高水平的教授,师资力量仅次于当时的西南联大。世界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剑桥大学的李约瑟博士此间曾先后两次访问过武大,对武大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944年6月,成立于1943年2月的湖北省立工学院被改组为武汉大学工学院分院。

1946年10月,国立武汉大学复校武昌珞珈山,同时恢复农学院,设立医学院,终于实现了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的宏伟办学目标。此时的武大拥有6个学院21个系和8个研究所,在校学生1700多人,教师近300人,馆藏图书15万余册,校园面积8800余亩。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其中就有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谢鉴衡和俞大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欧阳予和张效祥,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的端木正,曾任美国NASA阿波罗登月器动力总工程师、美国航太推进系统公司总工程师的黄孝宗等。1948年英国牛津大学致函中国国民政府###,确认武汉大学学生成绩在80分以上者享有“牛津之高级生地位”。

建国以后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武汉大学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毛泽东、叶剑英、彭德怀、张闻天、陆定一等曾亲临学校视察。党的“一大”代表、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原中科院学部委员李达教授担任校长14年,使武汉大学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

1950年,湖南大学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原土木系水利组合并,成立水利系;武汉大学医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合并成中南同济医学院(今同济医科大学)。1952年,河南大学等校的水利系划归武汉大学,与武汉大学水利系合并成水利学院;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与湖北农学院合并成华中农学院(后为华中农业大学);哲学系并入北京大学;矿冶系调入中南矿冶学院。1953年,工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理工大学)。1954年,水利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后为武汉水利电力大学)。1956年,恢复哲学系。1958年,恢复外文系。1978年,从理科中分出3个新系,即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