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巨资到底起到什么作用,不去说它。我要说的是,仅从这些报缝缝里漏出的部分消息,可以断定,我国水污染的形势何等严重!
作者按:(4)
严重污染使我国缺水形势雪上加霜!
由于严重缺水,业已上马的南水北调、西部大开发、三北防护林,皆受到了影响。美国专家预测,中国未来将出现连续10年的大旱。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年前在北京发布报告说2030年中国的用水需求将达到8180亿立方米,供水缺口达2010亿立方米。解决这么大的缺口,除了藏水北调,别无良策,“大西线”上马,势在必行!
五
问:网上提到支持藏水北调的香山会议,能否谈谈有关情况?
答:为增强对于中国干旱缺水形势、水资源供需前景和宏观蓄水调水方略的进一步认识,中国科学院、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地学部建议,国家综合灾害研究所所长马宗晋院士根据这个倡议,邀请了40多名各部委、各专业的院士、专家、官员,于2005年6月30日在北京香山饭店,召开了香山科学会议第257次学术讨论会。郭开在会上作了一个多小时的专题发言。
与会专家就中国北方的干旱和干旱化、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北方农业用水和蓄水问题、干旱的社会影响与资源环境和生态效应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与会专家在讨论中指出,中国之气候时旱时涝,冷暖交替。3000年来北方气候干旱化加剧;近50年来,北方除新疆西部降水略有增加外,整体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未来10年,北方继续干旱几成定局。长期持续的干旱化造成北方特别是华北西北地区的地表水资源一减再减。同时,我国北方50年代以来增温明显,雪线持续上升,冰雪水资源大量减少,甚至呈不可逆转之势。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挖掘殆尽。因污染造成的可利用淡水量不断减少,使得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形势更加严峻、更加令人忧虑。与会专家认为,要充分考虑西部大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经济腾飞等宏伟计划对水资源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从全局看,调往北方的总水量应在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448亿立方米的基础上,至少再增加两倍的调水量,才有可能保障我国北方地区的持续、全面、健康的发展。
与会专家强调,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国际上高度关注的资源问题,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利用我国丰水区的淡水资源的紧迫性。
郭开的“大西线”方案展示在这样的高层论坛上,并在国情需要这一大背景下得到了支持,他们并没有什么颠覆性意见。应该说,这是“大西线”工程一大进展。
六
问:《西藏之水救中国》出版发行5年来,“大西线”上马具备了哪些有利条件?
答:其一是本书出版后,通过媒体的广泛宣传,很多人知道了这一治水良策和宏伟目标,取得了更多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的支持、玉成和参与,推进的力量越来越大了。民间方案为民众所知,取得民众支持,这是最为重要的进展。
其二是涌现了一支“大西线”志愿者队伍,他们正在默默地贡献力量。2006年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博士看到了《西藏之水救中国》,很激动,决心以志愿者身份,为此大业做点事。他派秘书把我和郭开、于招英接到深圳,询问了“大西线”进展情况和有关细节。当他得知这一工程在科学队伍中存在激烈争论时,他说:“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如何通过真正严格的科学争论来驳倒那些反对意见,起码可以在科学界与整个社会达成一定的共识,避免无谓的争吵,进而为中央和国家的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作者按:(5)
樊建平是中国科学院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的软件核心研发者之一,所以,他率先提议,要采用“高性能计算机与数据模拟”方式,对“大西线”方案进行仿真模拟,以检验科学性和可行性。因为以前的三峡工程、新疆额尔齐斯河、伊犁河、塔里木河三大流域治理都是通过数据仿真模拟,用清晰逼真的三维动态图像,直观地证明了其可行性,才使中央领导同志下定决心上马的。
2007年4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共青团团委协办,在北京召开了“大西线”藏水北调工程立体论证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樊建平院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李国杰院士、郭开、进藏考察队长中国铁道建筑研究院原副院长何广沂、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负责人孙国富、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副总经理、具体组织指挥青藏铁路建设的扈振衣、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的在职博士、硕士研究生等50多人,以及《羊城晚报》、《科学决策》等多家媒体记者。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王刚博士、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曦所长、中国科学院卫星遥感地面工作站王超站长、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所李峰博士等多位专家学者都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他们都对“大西线”的进程起着推动作用。
仅就樊建平为首的这支高科技志愿者队伍就有50多人。2010年5月,樊院长在电话中告诉我,他们已经初步作出了一个模拟仿真图,因为采集的数据有限,仿真图尚不能匆忙公布。如果分辨力达到1米,当然价值就更高了,那要花几千万元去购买卫星数据。倘若人工采集,山高沟深,那是非常困难的。只要筹到资金,问题是不难解决的。
爆破系统也涌现了“大西线”志愿者,他们正在研究试验,怎样用人工塌方(又叫人工滑坡)的办法来筑堆石坝,以提高抗震力度,并降低筑坝成本。
有几个搞红外线研究的朋友表示,他们用红外线切割技术可以使筑坝工作更为省力省工省成本。
综上所述,科技领域的促成因素大为加强了。
其三是青藏铁路提前通车,对于促使“大西线”尽快上马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助扫除思想障碍。当初提议修建青藏铁路;不少人横加指责;表示反对。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存亡的战略高度,这才排除干扰,坚定了国策。这对扫除“大西线”上马的思想障碍,必然起到触类旁通的警示作用。
第二,青藏铁路的科技攻关和工程实践横扫了“大西线”工程技术上的难题。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从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长达1142公里,其中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平均海拔4500米,穿越多年冻土地带550多公里。面临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在如此海拔高、气候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