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县大集的主要顾客群是少部分县城居民和绝大部分从乡间赶来的农民。
他如果在大集上卖三件套或者脸盆、袜子,估计整天都卖不出几个。
八十年代的大集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必需品交流。
这里的顾客,尤其是来自乡下的农民家庭,在来大集之前都反复做过购买预算。
吃的或者衣服,都不会是乡民们购买清单上的必需品。
当地的包产到户政策才落实一年多,社员们成天想的全是自己地里的那些事。
那有什么东西是社员们看到了就不肯放过,下定决心也要买的么?
还真有!
张清明趁着周边人不注意走进无人的小巷,不一会就推出了一辆板车来。
板车是无人城市小商品批发市场里运输工人的工具。
此刻的板车上摆满了反射着钢制光芒的物品。
三十多把老式木柄钢制锄头和四十多把钢制镰刀。
板车上还竖了个牌子。
【钢制镰刀三块一把,两把五块】;
【钢制锄头五块一把,两把九块】。
【概不还价!】
张清明刚把板车停好,车前就飞步过来了几个农夫打扮的人,其中一个人手里还端着小吃摊上的碗。
“同志,卖农具啊?”
大概是出来少的因素,第一个搓着手搭话的人直接来了一句废话。
张清明没有这年代卖家大爷症,客气的笑着点头。
“是啊,都是上好钢口的东西,厂里拿来抵货款的,因为着急回款所以今天便宜卖了!”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这种后世都用烂了没人理会的借口,放在八四年被相信的程度却很大。
几个乡下社员打扮的人一听张清明这样说,脚下不自觉的往前挤了三分。
包产到户才一年多,虽然土地和山头都是均分的,但为了伺候好自己分到的地,唯有一样东西差点让所有人打破了头。
那就是原来大队部的农具!
好的农具,每户家里都愿意多出一点钱粮拿到手。
但实际分下来后,每家每户的农具都不够用。
去年一年收了粮食,村里会修补农具的铁匠日子立即美了一翻。
供销社里原来五块一把的锄头直接涨到了七块,锄头也从三块五涨到了五块一把。
要知道这年头,乡下红白事随礼也才五毛钱的份子。
这还是铸铁农具的价格,纯钢的就没人想过。
这样的价格,每个供销社里都是排队等货,家家都暗地给供销社的人送礼,只希望自己家的农具先到手。
要是农具到手晚了,地里又耽误了一年。
经过张清明的允许,几个眼里放着光的社员立即上手拿起锄头和镰刀。
其中一个五十出头的老头,用指甲弹了一下锄头的前刃,清脆的金铁交鸣声让现场几个人眉头都飞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