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察大肆打造攻城器械,扫荡大石镇周边的色目人村落时,大石镇的信使已经抵达高象县,并将镇守步浩宇的亲笔信送了上去。
高象县县令公孙康安得知大石镇的情况后,立刻召集了高象县的主要话事人‘开会’。
公孙康安是一个30多岁的男子,正值壮年,本身已经踏入了筋骨境,是一位筋骨境初期的强大武者!
当然,他能当上安国府治下人口最多的高象县县令,不是因为他的武艺高,而是因为他背后是安国府公孙家!
公孙家是安国府的地头蛇,早在大唐征服安国时,就在这里扎根,是安国府最大的地主豪绅,安国府的官衙里遍布公孙家的党羽,哪怕是掌握兵权的安国府节度使对公孙家也礼让三分。
在西域这片远离大唐本土的土地上,科举制度早已沦为世家豪门和官员们安插亲信和家族子弟的机器,想要当官,光有才华和武艺是万万不行的。
武艺高或许还能当个力士,或者加入前线的军队里任职一个基层军官,但想要成为掌握大权的主官却不可能。
步浩宇那种镇守就是给草根阶级设立的天花板,要知道,步浩宇的修为可比公孙康安高得多!
当然,镇守这么重要的实权位置,没有背景的步浩宇能坐上,主要还是因为大石镇地处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边境,需要一个修为够高的人去镇着。
其他地方的镇守一般都是权贵们安插的人手。
不过,公孙家在安国府这片地界也不是一手遮天,安国府的节度使就不是公孙家能轻易招惹的存在!
因此,高象县也不是公孙康安的一言堂,来到县衙书房的总共有三个人,加上县令公孙康安,刚好四个,这四个人才是高象县的天!
其中一个文弱书生模样的普通人名叫尹立人,是高象县县丞,相当于副县长,主管全县的文书档案、仓库、粮马、征税等事务,可谓是掐住了高象县的财政和军备大权。
这一位就是高象县县令公孙康安最大的政治敌人,因为尹立人是安国府节度使的人,专门用来监督和节制高象县公孙家的!
别看县丞比县令级别低,但公孙康安却不敢得罪眼前这个他一手就能捏死的普通人。
剩下两个壮汉大眼一望就是武人,身上的官袍都遮不住虬结的肌肉块,一位是高象县县尉薛明智,主要职务是直接掌管高象县的正规军县兵,属于纯粹的武将,具备上品皮肉境的实力。
外人不知道的是,这个薛明智是公孙家培养的心腹,对县令公孙康安言听计从!
另一人是高象县的巡检,巡检本身品阶是很低的,在大唐内陆,巡检是最低等的官员,但在高象县,巡检品阶虽然不高,手里却掌握了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色目人仆从军!
当然,这支军队是没有正式名号的,其实还是跟雇佣兵性质差不多,只是全员由色目人组成士兵,并且高象县安插了大量的汉人军官掌控,比起大石镇的巡逻队,官府的控制力更强。
这支色目人仆从军平日里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外清剿绿皮和来袭的兽化人,靠着军功和赏钱维系着士气和战斗力。
色目人仆从军因为人数比县兵还多出一倍,所以巡检的权势是不容忽视的。
理所当然的,巡检龙立果是县丞尹立人的亲信心腹,若是县丞手里没有一支武装力量,根本不可能跟掌握了县兵的高象县县令对抗!
当然,公孙家能坐视尹立人和龙立果掌控色目人仆从军,也是对安国府的那位节度使一种让步。
别看在高象县公孙家势大,但在安国府公孙家却是那位节度使的下属!
这四人平日里虽然有些小争斗,但大方向上还是比较团结的,毕竟现在安国府是拧成一股绳的势力,那位节度使没有打出独立的旗号,但行径跟独立已经没什么区别,安国府下属的县镇或主动或被威逼,都已经向那位节度使臣服。
“诸位对大石镇的李察造反事件怎么看?”
县令公孙康安将步浩宇的亲笔信递出去,给三人纷纷过目。
实际上,他这一次开会主要是看县丞尹立人的态度,若是没有他的支持,县兵根本开不出高象县,因为后勤会被卡脖子!
至于高象县的官差衙役,也早已被两人瓜分,县令公孙康安掌握了高象县7成的官差衙役,县丞尹立人则掌握了另外三成。
不过,高象县的官差衙役镇压平民暴动,缉捕匪盗是一把好手,守一下城墙也可以勉强担当,但用来野战就远远不如大石镇的官差衙役了……
高象县有足足5000多人的色目人仆从军,还有2000多人的县兵野战部队,根本用不着官差衙役出城作战,所以高象县县城的官差衙役比大石镇的官差衙役日子安逸得多,作战能力也低下得多……
高象县的军制与大石镇差不多,县兵和官差衙役是清一色的汉人,色目人只能在仆从军里任职作战。
至于刑徒队之类的特殊队伍,则是混编进色目人仆从军中对外清剿绿皮。
色目人仆从军没有固定称呼,也是一个成分很杂的队伍,待遇不好,死亡率高,每个月都需要更新换代填入新兵补充战损……
高象县用色目人打仗是一点不心疼的,所以色目人仆从军用的十分频繁,反倒是高象县县兵,虽然也偶尔出征,训练和装备都高于色目人仆从军,但战斗经验却并不丰富。
不过,县兵只是地方卫戍部队,本身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能震慑宵小,镇压可能爆发的色目人暴动就足够了。
县丞尹立人看过信件后,确认这不是县令公孙康安故意搞出来的事情,皱着眉头问道:“你们了解过李察这个人么?
如果按照步浩宇所诉,一个普通村民哪怕走了狗屎运成为一名道士,也不至于单凭一己之力击败大石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