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
早年间,银行一直是国家的金融机关部门,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我们的员工除了一些代办员外都是国家干部编制,不存在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每年我们单位都有定额接收应届毕业大学生的需要和任务,主要是由各大专院校的就业办直接向我们推荐合适的人选,我们再从中挑,当然不会去社会上自行招聘什么的。就连代办员这类临时工岗位也是招收职业高中或者金融中专学校等对口学校的定向委培学生,很少有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你想想看,前几年你有没有在招聘会上见到我们设立的摊位?
这两年,几大国有银行也在陆续走上商业化的道路。银行运作模式改了,人事制度相应地也发生了更改。以前的铁饭碗被打破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允许了员工的自由流动。除了正常退休的外,年轻人的流动性比以前高了很多;银行为此时常人手不足,形势所迫,这才逐步开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我们现在一个市级分行每年的人员缺口有几百人是常事。由各院校推荐来的优秀毕业生一般只能占到编制缺口的一半,剩下的就得靠我们自己去找了。多数时候,不分有没有工作经验,都会招一些,主要看什么岗位。
这年头,什么也禁锢不了人们念头的不断飞跃,尤其是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一天一个主意,想要的东西也比较直接。要说我们单位的待遇虽不是拔尖,可在那儿说道起来也不寒碜。可就是这样,也难留住人。现在不同了,什么都讲个双向选择。大家都想到更好更理想的单位去。
由于很多这样的单位点名要的是有经验的员工,很多毕业生在衡量了自己的情况后选择了把第一份工作当作“跳板”,当作是免费培训机构。先随便找个单位待着,混一段时间工作经验,顺便免费享受企业提供的各种培训,等到资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走人。
所以等到银行花了大把时间金钱培训那些生手,刚有点成效,能让他们做点事了,人也就跟着不见了,甚至还有占着名额不见人影的。搞得我们处里几个同事现在的工作量比以前大了一倍不止,做他们的档案都忙不过来;一个个说起这些年轻人就是气。就拿去年我们招的那几个搞计算机的小鬼来说吧。当时我们一共要了10个人,几个月基础工作带业务培训后居然只剩下了一个!
违约和谎言是孪生子
你也知道,应届毕业生都有一张学校签发的毕业生推荐表,你要到哪个单位去工作在和单位签了意向协议书后就要把推荐表交到哪个单位。
去年我们在和确定好的十名应届毕业生签订意向性协议的时候,发现有位南京某工科大学毕业的钱同学没有就业推荐表。当时我们负责签订协议的同事问他为什么没有,他说学校发表的时候出了些内部问题:他们这个系的推迟了发表的时间,要过一阵才有。那位同事想想这也是情有可原,况且暂时没有这张推荐表也不是个大问题,还是和他签订了意向性协议。
等到这位钱同学来单位报到的时候,他的推荐表还是没有交过来。根据我们的人事制度规定,接收的每个应届毕业生的这张推荐表都必须跟着他们的档案一起进入我们的人事资料库。于是我让管档案的同事给他们学校去了电话,想问问这推荐表什么时候能发下来。谁知道学校的老师说毕业生的推荐表早就发完了,是人手一份的。这不就奇怪了吗?不就是张推荐表吗,既然学校早就发了,为什么要骗我们说学校没有发?你要弄丢了什么的,干嘛不直说呢?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钱同学怕自己找不到工作,早早地先把推荐表交到了一家公司,没有想到后来又有机会考进了我们银行。他想来我们行里工作,又不好意思去那家公司要回他的推荐表;要说弄丢了又怕我们觉得他太马虎,就干脆赖到了学校头上。
出了这种事,我们肯定也不可能要他了。他一天班都没有上就让我们退回了学校,也不知道后来是否是回了他原来签约的那家公司。
其实他当时要是实话实说了还没那么麻烦。我们讲求的是人员本身的素质和才能又不是那张推荐表。有责任感、知错能改的品质是银行特别看重的。要是我们觉得他真是个人才,我们会出面帮他解决跟那家公司的协议问题,包括拿回他的推荐表。想找个更好的工作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你要是连这个都要推卸责任撒谎,那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能信任你吗?
这批招进来的十个大学生里一天班都没有来上的还有一个,姓毕。这个孩子也是学计算机的,还是名牌大学毕业的。他在学校里的成绩挺好,参加我们行里的几次笔试面试也都表现得不错。从第一次与他接触到最后与他签订了意向性协议都还算一帆风顺。在一切看起来都敲定了以后他回学校去继续完成他的毕业论文,我们人事部这边也开始按部就班的完成我们的人员接收工作,陆续把这批学生的档案关系转了过来。
等到正式报到那天,这个孩子没有来办手续。我们给他去了电话,学校里说他前几天就离开了,找不到人。
开始我还以为是不是这孩子回家去探望父母路上耽搁了,谁知道都过去一个多星期了还是没有见到人影,也没有任何人来跟我们联系处理关于这个孩子的档案、人事关系等等。我们当时也忙,就暂时把他这事给搁起来了。
结果快到年底的时候他来了,不是来报到,是来提他的档案的。这孩子当时联系到了一家合资公司,去了那里工作。他跟我们预先签订的那份意向性协议本来也不是个正式合同,确实不具备很完善的法律约束力。所以他根本没把这份协议的事放在心里,觉得不过是个意向性的东西,来不来都无所谓。等到他在那边的三个月试用期满了要转正,那边公司要为他办理社保等等事务的时候他才知道档案被我们提过来了,这才过来说想把档案提出来,转到人才市场去。
我估计要是没有档案这回事,我们可能就很难再见到这位毕同学了。
这孩子来转档案关系的时候,我们同事质问他为什么这么久没有来报到,就算是去其他公司了也该给我们这边有个交代。这孩子还觉得他没有错:来不来本来就是他的自由,他又没有和我们签订正式合同,是我们小题大做把档案给他提走了,还害他现在要多跑两趟来转。
他这个不管不顾的态度把我们几个办事的同事气得够呛,回来后一个劲儿跟我抱怨,说以后坚决不要这种眼睛长到头顶上的名牌大学学生了。他根本不知道,我们行虽说是开始全员招聘,可人事制度毕竟还没有完全企业化。像他们这样的应届毕业生作为正式员工招进来的档案还是要先归入我们自身的档案库,不可能像企业一样,直接把档案托管到人才市场的。
像这样的事,我原先在朋友那里也听到一些。想想也是一些毕业生自恃条件好,事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而不考虑用人单位,把违约当“儿戏”,才导致了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反感和愤怒。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都是通过人才市场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而就业协议书作为就业市场的一种“秩序”、“规则”,它维护着人才流动的和谐环境。
随意违约意味着和谐的市场环境被打破,必将对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即意味着其他大学生失去这个岗位;如果再毁约,可能就是所有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都失去了这个机会。如果众多的单位对应届毕业生关上大门,则所有的毕业生都将为此“买单”。这就是“株连”。“吃一堑,长一智”,我们耗不起那精神。如果像这样招聘人员,企业又得花费一番人力、物力、时间;延误了招聘的最好时机,再物色合适的人员就难了。现在单位压根不敢再录用应届毕业生。
这出苦肉计连我们这些老江湖都看走眼了
小周也是我们招聘进来的那批大学毕业生之一。那一批因为主要是为计算机部招的,所以大多是男孩子,只有三个女孩——小周是其中一个。小周应聘的时候给人最深的印象是心细。在我看来,心细的人都比较踏实。
当时我们银行正在集中搞信贷资产五级分类。这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