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感如影随形,让张志豪的大脑比任何时候都更为活跃。他必须找到一个方法来摆脱目前的困境。
“只剩两个小时了,在做其他任何事之前,我先得看看李晨曦是否还能玩出什么花招。”
当张志豪研究李晨曦那台临时拼凑的半人马机甲时,发现了不少小错误。他的对手并未从基础重型框架开始重新设计,而是选择强行将原本的兽型机甲增重,通过堆砌大量部件来提升其重量等级。
张志豪明白李晨曦为何要这么做。如果替换框架,至少会浪费几个小时的工作成果,显然他舍不得从头再来。
“他疯了吗?”当他意识到李晨曦的做法时,忍不住自问。在他看来,使用专为承受重型机甲压力而设计的框架远比强行加固轻型框架更合理。这台不伦不类的半人马机甲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与专门设计的半人马机甲相比,其速度、动力和结构完整性都相当糟糕。
不过李晨曦并非愚蠢之人,他的机甲虽然无法追击敌人,但拥有足够的火力在远距离摧毁任何对手。
导弹发射器也是一大不安因素。
李晨曦并没有填充弹药,很可能在最后一刻才会选择导弹类型。
面对种类繁多的导弹,张志豪根本无法针对特定导弹类型对自家机甲进行针对性防护改造。
“估计他会选用三大主流类型之一:高爆、热能或动能导弹,我不认为他会挑选像Emp或烟雾粒子这类间接伤害类型的导弹。”
如果张志豪能够确定导弹发射器所用弹种造成的损伤类型及其最佳射程范围,他就能增加一些额外装甲。
“嗯,我认为他不会把导弹发射器换成其他武器类型。他的机甲既承受不了更大重量的武器,也无法承受更大的能量消耗。”
这个想法给了他启示,他看向自己机甲肩部的激光炮,并对其进行优化,牺牲了部分冲击力,提高了精度和射击频率。他还特意在头部集成了一套强化瞄准系统,使其能够追踪快速移动的弹丸。最终,他将其变成了有效的反导系统。
张志豪再次窥探对手的设计,确认李晨曦没有再做改动。
李晨曦仍在努力掩饰那些匆忙修改后产生的最严重缺陷,除了导弹装载外,其他部分都已经定型。
“他的设计仍然比我更有胜算。”经过一分钟的思考后,他得出结论,尽管优势微乎其微。
他们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极端。张志豪利用有限的时间设计出了结构稳固的机甲。而李晨曦则顺应了这场奇特对决的格式,在中盘改变了自己的设计以对抗对手的努力。虽然两者各有优点,但李晨曦适时地转换策略,让他占据了领先地位。而张志豪已无时间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设计。
“我还剩下大约一个小时,应该可以做点什么。”
他左顾右盼,可惜无法借鉴别人的想法。投影系统只允许设计师本人和他们的对手看到各自的工作室,观众和组织者虽能看到所有信息,却无法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传达给参赛者。
“我得跳出常规思维,不能就这样提交设计而不充分利用比赛的规则。”
他思考着对手的机甲,其主要伤害来源是导弹,激光步枪同样构成威胁,但由于半人马机甲的能量和热量吸收能力不足,威胁程度并不太高。由于该机甲新增了一对人形手臂,张志豪也不能排除李晨曦会在最后一刻加入类似长矛的近战武器。
根据这些信息,他再次权衡自己的选项。即使半人马机甲装备了长矛,在近战中有所作为,也不足以抵挡专门设计的近战机甲。如果他的猎手成功接近,他相信自己的中型机甲有八成的概率能击败半人马机甲。
“那台半人马机甲慢得像蜗牛,如果试图逃跑恐怕会散架。我的机甲真的需要那么快的速度吗?”
他的机甲对于中型机甲来说已经相当重了,因此他放弃了冲刺等依赖速度的战术,转而考虑相反的策略。如果增强机甲的装甲和盾牌,那么它就有更好的机会抵御导弹攻击。
“我在增加防御方面没有太多余裕,不过……”
如果张志豪是在一场盲斗中提交设计,他绝不会过度负重。但现在他已经看到了对手正在制作的东西,就可以避免选择过于特化的负载配置,从而减少直接被对方克制的风险。
“我不必拘泥于常规限制,抵御导弹轰炸的最佳方式就是尽可能多地在导弹与机甲之间设置屏障。”
回忆中的灵感浮现在脑海中,尤其是模块化装甲的概念。当然,他没有时间将自己的机甲装甲全部替换成模块化系统,而且一开始他也并不想这么做。但他参考了这一系统的理念。
“模块化装甲系统的目标是将装甲视为一种可消耗品。必要时,丢弃一块耗损的装甲以换取减轻重量是有利的。”
他可以把这个概念应用到盾牌上,他想要设计一面极其厚重的盾牌,重到可能需要用轮子或履带支撑的程度。即便机甲因此减速至近乎停滞,他也愿意赌一把,这样的速度仍有可能比那台摇摇晃晃的半人马机甲在平坦地形上更快些。
找回信心的张志豪在剩下的一个小时里实现了这个疯狂的想法。
就算李晨曦停止了他的修修补补并识破了他的意图,对手也没有太多办法做出有效回应。
为了迷惑对手,张志豪仅设计了盾牌的一小部分,就像预先组装好的积木块一样,只要复制它的形状,就能轻松堆叠起来,尽管没有合金压缩技术。在他这样做之前,对手嘲笑这块看起来又小又弱不禁风的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