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评价
“炒肝”是名实不符的典型例子,主料是猪大肠,肝不过是点缀而已,而且也没有个炒的过程,完全是煮制而成。
不过曾经有人指出,这里的“炒”来自某满语的音译,实际意思就是煮,京城着名糕点铺稻香村的“炒红果”的炒也是同样的意思。
炒肝的做法很简单,将洗好的肥肠切段煮熟,出锅前时加入肝片、味精、酱油、醋、水淀粉及蒜泥等,具有汤汁油亮、蒜香扑鼻、肥而不腻、稀而不澥的特点。
因为蒜泥很细,故有“吃蒜不见蒜”之说。
后来各炒肝店或多或少地都加了点糖,更加提味。
此外各炒肝店共同的缺点是肝片普遍比较老,口感不够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炒肝都在锅底下长期加温以保持售卖时的温度,肝自然就老了。
等王启明安排的人拎着保温盒子回来,高斌已经迫不及待了。
其实,炒肝儿须有些许脏器味儿,但不可过重。
当然,脏器味儿太重也不行,离两丈远即闻一鼻子骚臭,再喜好这口儿的人也难下咽,总不能为了喝碗炒肝儿拧鼻子憋气。
所以炒肝儿的香臭界限十分尖端,差之分毫,即谬在千里。
拿捏好这个度,既是手艺,更是经验。这是炒肝儿成败的至要。
炒肝儿有几个环节需要讲究。
一是肠子块儿不可太小,至少要半寸长,太碎成肉沫状不能叫炒肝儿。
有的炒肝儿肠子比蒜末儿还碎,挑块儿肠子得过细萝。
店家倒是省了料,却毁了自家买卖。
二是肝儿要嫩。
鲜肝儿切成一寸来长的菱形,事先不能煮,勾芡后才可入锅,咬嘴里要嫩,又干又硬,嚼嘴里满口渣子,干脆关张。
还有,蒜香扑鼻不见蒜粒儿。
做炒肝儿需要两道蒜,炝锅时,先煸炒蒜末儿至焦黄儿,炒出蒜香。
出锅前,撒蒜末儿,接近蒜泥,不可见大块儿蒜粒儿。
四是稠稀适中,芡儿亮而不懈。
芡太稠,喝不动,且糊嘴;芡太稀,口感、响动儿都出不来。
芡儿不亮,看着像加了酱油的糨子,食欲大减。
炒肝儿讲究喝到最后一口,芡儿不能懈,否则就是喝汤了。
“勾肝儿”是手艺,非得师傅上手才行。
有些店家为“勾肝儿”单开份工钱请行家来,也不让伙计瞎对付,否则一锅工料很可能白扔。
虽然炒肝儿里肝儿不多,可每碗之中,至少有一块肝儿,这是卖炒肝儿的规矩。
盛肝儿的伙计勺子里有准儿,必须碗儿碗儿有肝儿。
碗里若不见肝儿,吃主儿可理直气壮主张权利,店家添一块儿肝儿是不存争议的。
再有,喝炒肝儿的碗是3寸墩子碗儿(高庄儿),大海碗,撇沿儿碗都不对路。
喝得口滑,可以再添一碗,也不能两小碗儿合一大碗两手捧着喝。
最关键的是,炒肝儿是喝不是吃,不能用筷子和汤匙,讲究单手五个手指托着碗底,转着喝,得出声儿。
用筷子夹肠子或往嘴里扒拉,跟用羹匙喝喝咖啡一样,都属于怯勺。
有人说了,吃个早餐这么多规矩,这不瞎扯淡吗?
别说,还真就说对了,这规矩就是扯淡扯出来的,差一点就没那味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