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 > 第117部分(第1页)

第117部分(第1页)

休息,就先查看了每个伤病员。吃过晚饭,白求恩又立即提着手电筒进行第二次查房,对每一个伤病员的伤势及生活情况都作了详细记录。查完房以后,又立即将自己带来的30多件毛毯、床单、鞋、袜等,一一分发给急需的伤员。第二天一早,白求恩又检查手术室,发现房顶没有天花板,手术时灰尘会落到伤口上,便立即组织医务人员缝制一个手术帐蓬,接着便是做一整天手术。由于白求恩的高度负责的精神,使许多伤病员得到及时治疗而挽回了生命。白求恩到了晋察冀边区以后,与在贺家川一样,一分钟也没有休息就去松岩口研究模范医院的计划,后来,白求恩又不顾个人安危,多次穿过日军的封锁线,进入极其危险的冀中平原为八路军救治伤员。白求恩被任命力晋察冀边区卫生部顾问以后,想方设法举办卫生训练班,为根据地培训了一批又一批医疗卫生骨干。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为一名头部患蜂窝质炎的伤员手术时,在掏取碎骨的过程中左手中指被划破,感染上致命的病毒,未及处理又立即参加击毙日军中将阿部规秀的黄土岭战斗,在火线上抢救伤员。在参加这次战斗中,白求恩虽感不适,但为了抢救战士的生命,他默默地坚持着。战斗结束后,当人们用担架将他抬到河北省唐县的黄石口时,病情已极端恶化。这时白求恩已预感到自己的病难于救治,便抢在昏迷之前给聂荣臻写了一封信,交侍自己的希望和未及办完的事情。信中写道:

亲爱的聂司令:

今天我觉得非常不好——也许就要和你们永别了。

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共产党,我在这里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贡献!

请转告加拿大人民和美国人民,最近两年是我生活中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

每年要买二百五十磅奎宁和三百磅铁剂,专为患疟疾病者和极大多数贫血患病者。

千万别再往保定、平、津一带购买药品,因为那边的价钱比沪、港贵两倍。……

……让我把千百倍的谢忱送给你和其余千百万亲爱的同士'《聂荣臻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版,第488页。'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唐县逝世。白求恩逝世的消息使聂荣臻以及接受过他治疗或者和他一起工作过的人无不泪下。晋察冀边区政府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在河北唐县军城村修建了白求恩墓。12月21日,毛泽东写了《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在文章中,毛泽东高度评价了白求恩的高尚精神,称颂他是一个“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的外国人。

白求恩逝世后,为了发扬白求恩精神,1939年12月1日,八路军总部颁布命令,将八路军设在延安的军医院改名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不仅是白求恩精神的象征,而且也是世界人民和中国人民共同反对法西斯战争的象征。在这个医院里,除了中国医护人员以外,还有一批援助中国抗战的著名的外国专家和医务人员。如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中国名马海德)。印度医生D·s·柯棣尼斯(Kotnis)、M·M·爱德尔(Atar)、B·K·巴苏(Basu)、德国医生汉斯·米勒(Hans Mueller)、朝鲜医生方禹镛、澳大利亚医生富莱(Richard Frey),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医疗部医生保尔舍克(Borcic)等。这些外国专家和医护人员,舍弃自己在国内的和平生活,到中国最艰苦最危险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与中国军民一样地住窑洞,吃小米,穿草鞋,着粗布·共同力反法西斯战争服务。其中乔治·海德姆和柯棣尼斯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生。

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一所名符其实的国际医院。它不仅在医务人员方面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支援,而且在经济、医疗器械方面,也得到国际上的大力支援。保卫中国同盟负责人宋庆龄在香港等地开展各种募捐活动,为医院筹集下一批又一批医疗器械和资金。英国朋友约翰·桑勤克诺弗特,曾慷慨地给医院捐献一辆大型救护车。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曾协助用飞机将一批医疗器械运到延安。在根据地人民和国际的支援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最终发展成为拥有8所中心医院和24所分院总共1。18万张病床的医疗网。

与白求恩一样在中国竭诚地力反法西斯战争服务的,还有印度援华医疗队。该医疗队是印度国民大会组织和派遣的。成员有队长M·M·爱德尔,队员M·R·卓克尔、D·S 柯谏尼斯、B·K·巴苏、D·木克吉等5人。医疗队于1938年9月17日到达广州,29日到达武汉,由于武汉失守,11月21日撤至重庆。在重庆经过多方交涉和几番周折,最后才获准去延安。在由重庆赴延安之前,泰戈尔国际大学中国学院教授谭文山应五位印度医生之请,给他们每人起了一个中国名字:爱德尔称安德华;卓克尔称卓凯华;柯棣尼斯称可棣华;巴苏称巴思华;木克吉称慕客华。'他们当中有的名字后来在报刊上写成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并一直习惯地沿用着。'

1939年2月12日,医疗队到达延安,14日受到毛泽东、王明的接见。3月18日,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被派到八路军军医院任外科主治医生。卓凯华被分配到卫校任教师。以后,印度医疗队又先后到各抗日根据地服务。

他们在中国期间,积极工作,细心诊治伤员,以最大的热忱帮助进行护士教育和由医院代训的学员临床教学。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还会同延安的名医为周恩来会诊治疗骨折的右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医疗队的5人当中,巴苏华和柯棣华在华工作时间最长。

巴苏华,1911年生,印度共产党员,1938年毕业于印度医科大学,同年9月来到中国,1939年3月至10月,在八路军军医院外科任主治医生,同年11月与爱德华、柯棣华一起,先后到晋东南、晋察冀前线作救护工作,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

1940年11月回到延安后,除继续服务于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外,还担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并在朱德任主席的“东方民族反法西斯同盟”中负责编辑《中国报道》杂志。

1943年6月回国。1985年卒于印度。

柯棣华,1910年生,1938年印度医科大学毕业,志愿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来中国。柯棣华具有极为高尚的国际主义品质,在他离开印度到达重庆的时候,接到父亲在国内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劝他回去料理后事,他含泪谢绝说:“我们到中国来,不到延安就是没有达到目的”。柯棣华到延安后,在八路军军医院工作。这里虽然环境艰苦,比起被日军四面包围的各个抗日根据地还是安全舒适一些。可是柯棣华在医院工作不足半年,就提出要到抗日根据地的前线去。经毛泽东的慎重考虑和批准,柯棣华与爱德华、巴苏华离开延安,先到晋东南,后到晋察冀。在晋察冀,他们参加了百团大战。在百团大战的火线上,柯棣华连续工作13于,接收800多名伤员,力585名伤员施行手术。在最紧张的时刻,柯棣华连续三天三夜不休息。柯棣华在担任晋察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期间,在医疗药品的供应和医务人员的培训上都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力晋察冀边区的医疗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称他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家。”按照印度政府的规定,援华医疗队每年轮换一次。到1940年9月,柯棣华和巴苏华在华服务已届两年,印度政府多次催促他们回国,毛泽东也电促他们取道延安返印。但柯棣华却不肯离开。他热爱中国,憎恨日本法西斯,把能在中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愉快。在他来华一年半的短时间里,就学会了中文。在敌后战争最困难最艰苦的1942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心甘情愿地在中国当一名普通的反法西斯战士。

柯棣华的身体历来不甚健壮。他患有严重的癫痫病,到敌后战场以后,由于环境艰苦,营养不良,食无定时,居无定所,癫痫病越发严重。根据他的病情,领导多次劝他返回延安然后回国治疗,他却拒绝说: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只要还活着,就一不能离开伤病员。”由于顽固的癫痫病频繁发作,抢救无效,柯棣华于1942年12月9日在河北省唐县葛公村逝世,年仅32岁。对柯棣华的逝世,抗日根据地军民万分悲痛。各地军民都为柯棣华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毛泽东专门送了亲笔书写的挽词。挽词写道: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

三、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