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几次文献 > 第166部分(第1页)

第166部分(第1页)

宋志》荒谬,误“七”为“五”。所谓二卷者,当即此本。特名曰《论事》,不名曰“奏议”。然陈振孙《书录解题》有《范文正公奏议》二卷,则其名《奏议》久矣。史称方仲淹执政时,仁宗锐意治平,数问以当世要务,尝开天章阁,手诏谘询。仲淹退而条上十事,仁宗悉采用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今集中答诏条陈治道一篇,盖即其事。又请以辅臣兼制诸曹,其疏亦在集中。盖仲淹方以天下为己任,意在裁削倖滥,考核官吏,而论者多不以为然。自所陈之十事既行,任子之恩薄,磨勘之法密,侥倖者益不便,相与造作谣谤,仲淹因不安其位而去。其所施为,亦遂稍稍沮罢。观于是集,其条制规画,犹略可考见。《史赞》所称宏毅之器,足任斯责者,亦庶几乎无愧矣。

△《包孝肃奏议》·十卷(编修朱筠家藏本)

宋包拯撰。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天圣五年进士,历官御史中丞、知开封府,终礼部侍郎、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谥孝肃,事迹具《宋史》本传。案《宋志》载拯《奏议》十五卷。今此本为拯门人张田所编,自应诏至求退,分三十门,止有十卷。《田序》亦称十卷,与史志不合。然《宋志》颠倒悖谬,为自来史家所未有,不可援以为据,殆误衍“五”字欤。惟是田所编次,多不可晓。

《文献通考》引《汪应辰序》曰:“公《奏议》分门编类,其事之首尾,时之先后,不可考也。”如《请那移河北兵马》凡三章,其二在八卷《议兵门》,其一乃在九卷《议边门》,其不相贯穿如此,所言与此本相符。《序》又云:“今考其岁月,系於每章之下,而记其履历於后。”若其岁月见於章中,与夫不可得而考者,不容以不阙也。庶读者尚可以寻其大概。是应辰於是编固每篇皆为笺注,而此本无之。盖应辰笺注久佚,今存者仍原本耳。《序》又云:“如劾罢张方平、宋祁三司使,而《奏议》不载。岂包氏子孙所不欲以示人者耶?”案史称拯攻去张方平、宋祁,朝廷遂以拯代祁为三司使。欧阳修有《蹊田夺牛》之奏,拯家居避命者久之。应辰所云,盖指此事。然拯之刚正,岂逐人而觊其位者。修虽有此奏,特宋人好为议论之习。拯之心迹,天下后世皆可谅之。遽讳而削其稿,反若拯实有此短者。此张田编次之无识,非拯志也。张田字公载,澶州人,嘉祐中尝知庐州,甚著清誉,盖能不愧其师者。此书第九卷中有《进张田边说七篇状》,并附以《赐张田敕书》,与他篇例异,知确为田之所编。应辰以为其子孙讳之,非其实矣。

△《尽言集》·十三卷(山东巡抚采进本)

宋刘安世撰。安世字器之,大名人。少师事司马光。哲宗初,以光荐,除秘书省正字。又以吕公著荐,除右正言,迁左谏议大夫。绍圣初,落职知南安军,又贬新州别驾,英州安置。徽宗立,移衡州。寻以濮州团练副使,鼎州居住。后复直龙图阁,卒。事迹具《宋史》本传。安世有集二十卷,今未见传本。此《集》皆其奏札,不知何人所编。前有隆庆辛未石星、张应福《序》,皆云得抄本於西亭王孙家。西亭者,朱睦也。《星序》称是《集》凡三卷,而此本实十三卷,与《序》不合。然证以《永乐大典》所载,一一相符。殆校雠偶疏“三”字上脱“十”字也。史称安世忠孝正直似司马光,而刚劲则过之。故弹击权贵,尽言不讳,当时有“殿上虎”之称。《集》中所论诸事,史不具载,颇足以考见时政。

其中稍有遗议者。如吴处厚之劾蔡确,本出罗织,而安世申处厚之说,章凡一十二上,务欲置确於死地,殊不免意见之偏。然由其嫉恶太严,至於已甚,故徒知确为佥邪,而不察处厚非善类。见无礼於君者,遂如鹰鹯之逐,实非故相排挤之比。观欧阳棐为苏轼所善,程子为苏轼所雠,而安世论棐差遣不当,章凡九上,并程子诋为五鬼,绝无所区别於其间。是亦其孤立无党之一证,不足以为疵瑕也。

惟是气质用事,词或过激。故王偁《东都事略》论之曰:为君子不能深思远虑,优游浸渍以消小人之势。而痛心疾首,务以口舌争之。事激势变,遂成朋党。是为平允之论。至朱子作《名臣言行录》,於王安石、吕惠卿皆有所采录,独以安世尝劾程子之故,遂不载其一字,则似乎有意抑之矣。要其於朝廷得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严气正性,凛凛如生。其精神自足以千古,固非人力所能磨灭也。

△《谠论集》·五卷(永乐大典本)

宋陈次升撰。次升字当时,兴化仙游人。熙宁六年第进士。知安邱县。以荐为监察御史,提点淮南河东刑狱。入为殿中侍御史,进左司谏。贬南安军监酒税。

徽宗立,召还,为右谏议大夫。复除名,编管循州。政和中复旧职,卒。事迹具《宋史》本传。次升为太学诸生时,即斥王安石字说为“秦学”,坐是屏弃。通籍后三居言责,建议鲠切,为时所惮。其最大者在止吕惠卿之使岭南,刘安世谓其大有功於元祐诸臣。至其弹劾章惇、蔡京、蔡卞、曾布诸疏,尤为明白痛切,耸动耳目。虽其根株不能尽拔,卒为所中,以致垂老投荒。而刚直之气,凛然犹可想见。本传载所陈前后凡十馀事,皆有关於贤奸消长,政治得失之故,为他人所不敢发。而谓其他所言曾肇、王觌、黄庭坚、贾易、李昭玘、吕希哲、范纯礼、苏轼等,公议或不谓然。今即集中所存诸疏观之,其论王觌也,以曾布所善。其论曾肇也,以布之至亲。其论吕希哲也,亦以韩忠彦之亲。其论范纯礼也,以对辽使误犯御名。事各有因,与曲加指摘者不同。且是是非非,虽当代清流亦不肯稍存假借。此正其破除成见,毫无党同伐异之私。作史者乃以门户之局为次升之病,谬之甚矣。是《集》为次升兄子南安丞安国所编。取哲宗顾问之语以名之。

所录奏疏凡二百七篇,久佚不传。惟《永乐大典》中颇散见其篇题。采掇编次,共得八十六篇。又於《历代名臣奏议》中增补三十篇,较诸原本所存,仅什之五六。然昌言伟论,为史册所未载者,尚可考见其梗概。谨考证时事,次第先后,釐为五卷。而以《行实》一篇附於卷末,庶读史者得以参证焉。

△《左史谏草》·一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吕午撰。午字伯可,歙县人,嘉定四年进士,官至起居郎、右文殿修撰、知漳州,事迹具《宋史》本传。是编凡奏议六首,后附其子沆奏议一首。后又附载家传诗文之类。最后载吕氏节女事。皆因家传附编者也。午两为谏官,以风节自励,知无不言。理宗尝称其议论甚明切,又谓其论边事甚好。此六疏皆理宗嘉熙二年所上。虽篇数无多,而宋末时事颇可考见。其论宋宰相台谏之弊,尤极详恳。其子沆一疏,并方回所为午及沆传,亦多与《宋史》本传可以相证。回称午文集名《竹坡类稿》,是午本有全集而今佚之。兹六疏盖存於散轶之馀者,其他遗文则颇散见於《新安文献志》诸书中云。

△《商文毅疏稿略》·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

明商辂撰。辂字宏载,淳安人,正统乙丑进士第一,官至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卒谥文毅,事迹具《明史》本传。是集为其子侍讲良年所编。后有其孙汝赜《跋》,称辂《素庵文集》凡数十卷,两遭回禄,悉为煨烬,幸此卷独存,因鋟诸梓云云。此本为天一阁所抄,则刊版又佚矣,其偶传者幸也。所载奏疏凡三十三篇。《明史》所载景泰时请清理塞上军田,招集开封、凤阳诸处流民,成化时首陈八事及辩林诚之诬,请皇太子视纪妃疾,弭灾八事,劾西厂太监汪直诸疏,今皆在集中。惟劾汪直一疏,史载列直十一罪,而不言其目。此集所载乃止十条,或为传写佚脱一条,抑或史文误衍“一”字欤。又《边务》一疏,凡言二事。其一论养军莫善於屯田。若不屯田,虽倾府库之财,竭军民之力,不能使边城充实。宜禁势豪侵占,令边军分二班耕种。非专言清理官田。史但称核还之军,未尽其实。其一论守边为上,守关次之。若徒守京城,最为下策。不宜全调保定等处精锐官军备御京城,而以紫荆、倒马诸要隘委之轮拨京兵,致望风先溃。其言尤深中明代之弊。史削而不载,亦删除过当。是集所载,乃其全文,尤足以补史阙也。

△《王端毅公奏议》·十五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王恕撰。恕有《玩易意见》,已著录。恕《吏部奏议》九卷,弘治四年文选郎孙交编次,李东阳序之。后兵部尚书王宪取其自大理寺左寺副至南京兵部尚书时奏议六卷,刻於苏州。御史程启元又刻於三原。此本则正德辛巳三原知县王成章合二本而刻之者。第一卷为大理寺及巡抚荆襄、河南时所上,二卷为南京刑部户部及总理河道时所上,三卷为云南巡抚时所上,四卷为前参赞机务时所上,五卷为巡抚南直时所上,六卷为后参赞机务时所上,七卷至十五卷皆吏部所上。

刘昌《悬笥琐探》称恕历仕四十五年,凡上三千馀疏。则此犹汰而存之者矣。

《明史》恕本传称其扬历中外五十馀年,刚正清严,始终一致。《集》中所载,如参奏镇守太监及论中使扰人等疏,皆剀切直陈,无所回护。又如处置地方及拨船事宜诸状,皆筹画详尽,具有经略。其他亦多有关一时朝政,可资史传之参证。

沈德符《顾曲杂言》称邱濬作《五伦全备杂剧》,王恕谓其程学大儒,不宜留心词曲。濬大恨之,遂谓恕所刻疏稿,凡成化间留中之疏,俱书不报,故彰先帝拒谏之失。侍医刘文泰因以此事疏攻恕,恕因去位,所以报恕之轻诋也。《明史·恕传》则谓二人因争坐位,故构是狱。案:濬本很忮,恕一日不去则濬一日不得快其私。其忌恕未必以此数语,亦未必以此一事。然恕亦殊乖避人焚草之意,故史谓其昧於“远名”之戒。今刊本已无此二字,或后来削之欤。

△《马端肃奏议》·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马文升撰。文升有《三记》,已著录。案文升砥砺廉隅,练达政体,朝端大议,往往待之而决。与王恕、刘大夏俱负一时重望。此《集》奏议五十五篇,乃嘉靖丁未其孙天祐所编次,而以《恩命录》及行略、墓志等文附之。凡史传所载直言谠论,全文皆具在《集》中。其《请正北岳祀典於浑源州》一疏,则本传不载而见於《礼志》。其为左都御史时所言《振肃风纪》十五章,本传不详其目,今亦独见此书。大抵有关国计,不似明季台谏惟事嚣争。惟文升於成化中巡抚辽东、总督漕运,当时必多所建白。而《集》中概不之及,则不详其何故矣。

△《关中奏议》·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杨一清撰。一清字应宁,安宁人,成化壬辰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襄,事迹具《明史》本传。此编以其生平章疏分为五类。卷一、卷二曰《马政类》,卷三曰《茶马类》,弘治十五年以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时所上。卷四、卷五、卷六曰《巡抚类》,则寇入花马池,命巡抚陕西时所上。卷七、卷八、卷九曰《总制类》,则正德初寇犯固原隆德,一清以延绥、甘肃、宁夏有警不相援,患无所统摄,请遣大臣领之,即命一清总制时所上。第十卷曰《后总制类》,则其忤刘瑾致仕后,以安化王寘鐇反复起时所上也。以所陈多陕甘边事,故以“关中”为名。嘉靖初始刊行於南京。其间所载,不尽皆一清奏稿。凡当时部臣覆疏及前后所奉谕旨,悉编入之。故於时事本末颇为详尽。史称一清官陕西提学副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尝当羽书旁午,一夕草十疏,悉中机宜。其才一时无两,或比之姚崇云。

△《杨文忠公三录》·七卷(浙江孙仰曾家藏本)

明杨廷和撰。廷和字介夫,新都人,成化戊戌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谥文忠,事迹具《明史》本传。是编名为“三录”,实则《题奏前录》一卷,《题奏后录》一卷,《视草馀录》一卷,《辞谢录》四卷,凡四种。《题奏前录》正德时所上,《题奏后录》嘉靖时所上,乔宇为之序。《视草馀录》萧大亨为之序。

又有《自序》,谓官内阁时,凡朝廷奏对之词,政事可否之议,随事录之。《序》题嘉靖六年,而所记止於嘉靖二年,则廷和以嘉靖三年正月去位也。其中有足与史参考者。如《武宗本纪》十三年正月丙午至自宣府,命群臣具彩帐羊酒郊迎,御帐受贺。是其事竟行也。廷和本传则言帝命回銮日群臣各制旗帐迎,廷和执不从,乃已。是又未行。此书载上传谕五府及团营三大营各为旗帐奉迎,廷和不从。

钱宁及廖鹏、张龙屡传旨要胁,廷和终不从。驾回,竟不用旗帐,上意亦无所忤。

据此,则《本纪》书其始,未详其卒。知本传所言为是。又此书载正德十四年正月七日散本官送兵部侍郎冯清奏捷本至内阁,欲拟旨奖励威武大将军,廷和执不可。张龙、钱宁相继催取,廷和卒拟旨奖励冯清,而不及威武大将军一字。又载慈寿遣散本官传谕欲改“懿旨”为“圣旨”,廷和力争至再方寝。又载寿安后崩,世宗坚欲持丧三年,且拟颁遗诰,廷和力争,乃仅服二十七日於宫中,遂止遗诰之命。凡此数事,《本纪》及廷和本传俱不载。又若擒戮江彬及议兴献庙,曲折始末,亦较史为详。《辞谢录》皆辞职谢恩诸疏,林俊为之序。其卷帙多於《三录》,而不在《三录》之数。以一人之事,非国政也。其奏疏有过於朴率之病。

然告君以达意为主,不以修词为工。如正德中《请慎重郊庙疏》、《请还宫疏》,嘉靖中《请停斋醮疏》,皆指陈时弊,在当日可谓谠言。其他亦多切直中理,言虽质直而义资启沃、固与春华自炫者异矣。

△《胡端敏奏议》·十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胡世宁撰。世宁字永清,号静菴,仁和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事迹具《明史》本传。世宁为推官时,屡折岐藩之势。为主事时,上书极论时政阙失。与李承勋、魏校、余祐善称“南都四君子”。为江西副使时,上疏劾宁王宸濠,为所构中,危祸几於不免。宸濠败后复起,又屡纠中官赵钦、刚聪等。风节震一世。惟议大礼与张璁、桂萼合,而他事又无一不与璁、萼忤。盖意见偶同,非有所依附也。是集所录奏议,皆与史传相发明。史称世宁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今观是集良然。中多辞职乞罢之疏。考正德末,宸濠、刘瑾内外交讧。嘉靖初,璁、萼专权相轧。世宁牴牾其间,动多掣肘,遂时时有引退之心。盖孤立危疑,不能自安其位,不得已而出於斯。或以恬退称之,非其志矣。薛应旂《方山文录》有《世宁小传》曰:“公尝言学贵经济,不在诗文。”

故其奏议二十卷及所著书数十种,皆有裨於世务,非空言也。今此本乃止十卷,汪汝瑮家藏本亦同。岂应旂所见乃其全稿,后授梓时仅汰存其半欤。

△《何文简疏议》·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明何孟春撰。孟春字子元,郴州人,弘治癸丑进士,授兵部主事。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云南。人为吏部左侍郎,以争大礼,左迁南京工部左侍郎。寻削籍。

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事迹具《明史》本传。孟春没后,遗稿散佚。万历初,巡抚湖广佥都御史汝阳赵贤始搜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