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福明税务所上班时间 > 第82部分(第1页)

第82部分(第1页)

而且朱由崧毕竟是个技术人员,如今北海的冶金工业技术发展迅速,等到新的一批技术人员培养出来,让他们开发出内燃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到时候农业机械化一旦完成,这个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用相对便宜的机器和牲畜,人力自然就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了,那些农民的出路就只有两条,第一当工人,第二出海垦荒,反正外面的土地多得是。

看到朱由崧反倒轻松下来,赵彦不禁奇道:“难道王爷有办法?”

“自然有办法,不知道赵大人有没有见过从北海带来的那一部电影?”有了法子,朱由崧也轻松了,便笑着说道。

赵彦说道:“自然见过……王爷的意思是用这些精巧的机械来代替人力?”

朱由崧点了点头,笑道:“赵大人不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注意吗?而且这还只是开始,若是日后开发出能够代替畜力前进的机械,一人就能够耕作数百亩良田,那会是……”

“那会是我大明的末日啊!”赵彦不禁痛心疾首地说道:“若是这种机械出现,那么那些地主必然弃人力不用,纷纷采用这种便宜的机械,到时候无数的百姓沦为流民,无衣无食,纷起作乱,大明该怎么对待他们?剿杀?那可是大明绝大多数的百姓啊!”

朱由崧说道:“事实上不光有土地可以消化人口压力,工业商业同样可以,如今遵化至少有一半的人都在工厂工作,而北海则是超过六成,而且海外也有无边无际的土地等待我们开垦,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就有一个西夷之人在我们大明的东方找到了一个几乎是我大明国土三四倍的大陆,而且那个大陆当中大江大河也不在少数,那些大江大河不同于我们的长江黄河,那里并没有太多的人口,因此水土流失也不严重,流域之内都是极其肥沃的万里沃土,若是能够将百姓迁移到那个大陆,即便是有几万万百姓也能承担!”

“东方?难不成是东方朔所说的祖洲?居然有这么大?”对于赵彦来说大明疆域除了那一副舆图之外,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不过他也知道从他老家延安赴京赶考,他需要提前将近一年出发,方能够保证不误秋闱。

赵彦叹道:“就算是如此,国家的税收也会减少,那些……”

朱由崧说道:“那些人不会永远都不交税的,这一点我深信不疑!”

小学课本上都写着,交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明朝如果想要维持下去,就必须收税,当然不是对小民收税,而是对工商税。

赵彦说道:“那好,只是不知道王爷打算怎么做?”

朱由崧嘴角翘了起来,看来赵彦是选择跟他赌一赌了,若是赌赢了他就是一方大员,甚至入阁为辅,赌输了,他不党不群,别人也没必要跟他较劲,最多辞官归里,倒是个好生意。

而且如今赵彦虽然是一省巡抚,却掣肘颇多,根本没办法行驶他的一省长官的职权,他想做出些事情来,成为一代名臣,就需要借机压服那些布政使按察使以及州县官员,他们二人也是互补互利。

破解那些官员的招数很简单,在巡抚衙门和铁路公司的配合之下,从北海弄来的那几百台放映机正好派上了用场,各个州府挨个播放北海的那些画面,而且朱由崧还特意派人采访了几个在铁路公司工作的人,让他们讲一讲他们的工作感受,同样录制在赛璐璐胶片上,放映给百姓看。

此时百姓淳朴,根本不明白什么是广告,在这种神奇的映画之下,只觉得既然有人现身说法,自然就是真的。

有了出路,什么族谱除名开除祖籍根本都是虚的,大灾之年,活下去才是重要的。

第五十三章 山东变局(中)

山东的土壤多为沙质土壤,农业发展并不便利,不过却拥有多个优良港口,阳光充足,可以坐享渤海黄海渔盐之利,北通幽燕,南通苏杭,为商贾南北交流必经之地,因此在春秋第一霸齐桓公之时,管仲便定下了重视商贸的国策,并且以此富国强兵,发展文明,成为了纵观春秋战国的大国之一。

春秋之时也是鲁商出现起点,到两汉之时鲁商发展成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明朝鲁商虽然不如晋商徽商那般名气,却也靠着漕运和盐贸发展成了大明朝一个不可小看的商业团体。

如今在山东商帮当中最具实力的有四大家族,第一就是孔家,孔家的一个分支来到山西都能够成为晋商八大家族之一,本家的实力自然也不可小觑,况且借着衍圣公的名义,在这尊奉孔教的社会,几乎无往不利,第二则是淄博桓台的苗家,是粮油作坊和盐商大族,第三则是潍县张家拥有数千顷的棉麻和大量的蒸汽动力纺织工厂,张家实际上也是乔文秀在山东扶持的合作伙伴,第四就是益都宋家除了几个码头并没有什么其他产业,他们经营的都是外贸,也算是借着北海的兴起发展起来的人。

今天这几位山东商帮当中的头目,却一起收到了巡抚大人赵彦的邀请,前来赴宴,他们鲁商不同于江南的徽商浙商在朝中拥有莫大的势力,朝中的齐党不过是依附在浙党旗下的一个小弟而已,比东林浙党可差远了,因此这也让鲁商养成了韬光养晦的传统,一听到赵彦相邀,纷纷抬着厚礼来到孔府酒家这家百年老店面前。

这送礼也要有讲究,这些人都不是跟官员打了一天的交道了,对里面的门道可是清楚,你要是直接把东西送到衙门,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清誉,肯定直接把你赶出来,不过送到酒店这里就不同,这可是送给巡抚衙门的东西,哪个酒店敢昧下,到时候由巡抚的家人将这些东西搬到自家府里,神不知鬼不觉,人家还以为是巡抚大人原本寄存在酒店里的货物呢。

苗世东等在酒店里,此时有些坐立不宁了,连忙对身边的人说道:“你去查查其他人家住在什么地方,我要去请教一下!”

“老爷,您说的是哪个人家?”苗世东身边的是他的管家账房兼师爷,是他们本家的一个人。

苗世东说道:“当然是张家了,在山东地面上,还有谁比张家消息更灵通的?”

苗师爷说道:“若论起消息灵通孔家人也挺厉害的吧?”

苗世东摇摇头,说道:“孔家人?他们仗着一个圣人祖宗,做起事来霸道无比,毫无顾忌,他们能有什么灵通的消息,益都宋家比我们都不如,也只有张家跟那北方的乔家合作,有了这番兴旺的产业,他们的消息自然是最灵通的!”

苗师爷作为苗世东的助手,这一点自然不可能看不出来,不过他的处世哲学就是韬光养晦,按照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绝对不能表现得比你老板还要聪明”。

来到张家的房间的时候,却发现除了当今宋家家主宋传鑫也来到了张家这里,对此苗世东并不奇怪,受到一省巡抚的邀请,除了孔家,他们这些商人是没办法心平气和的,不过另外一个人却让他有些吃惊。

“亓大人,您怎么会回来的?”作为山东大族族长,对于亓诗教这位齐党的党魁,苗世东还是认识的。

亓诗教笑道:“山东灾民的迁移和赈济,进行得并不顺利,所以朝廷派我来担任登莱巡抚,一来配合赵彦赵大人赈济灾民,二来如今铁路钢轨失窃不断,所以朝廷派我来监察此事,同时还派了神枢营左哨前来协助!”

实际上亓诗教还少说了一点,上面说的是他的公务,另外一件事情则是方从哲交代下来的,让他配合朱由崧在济南府建立大学,广受生员,以补他们后备力量的缺失,这是事关他们**生死存亡的事情。

亓诗教的话,让周围几个人脸色都有些尴尬,朝廷的赈灾章程是好的,如今运行不利固然是地方官的责任,可是他们推波助澜的原因也是少不了的。

张家的族长张树木马上说道:“亓大人,如今是大旱灾年,土地干裂,民不聊生,我们张家绝对拥护朝廷的决定,我们张家在潍县平度安丘等地一共有两千顷土地,佃户工人加起来一共五万人口,此时已经通过潍县地区的港口向外移民四万!”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