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呀,姨姨也建议芽儿从小读书,”姚佩云并未以大人对小孩的口吻和谢云芽说话,而是以同等身份平等地给予建议,耳边就听谢岍独自在灶台那边嘀咕:“嘁,鹦鹉学舌的小屁孩,你懂个甚叫温柔……”
第四十六章
朝廷钦使团查完账早早离开,熙宁这第三十好几个年头进入金秋十月,整个大周从北到南依次投身秋粮收割时,加盖兵吏二部及三台宰执大印的调动令从汴都发到祁东大帅府,令上有四五位将领从祁东军调回汴都,谢岍姓名赫然在列。
大帅府,书房:
谢岍一目十行浏览调令,看完把文书一卷随手撂回手边方面茶几上,说:“没见过这般含糊的调令,别几个调回去做啥写的一清二楚,我好似就是个捎带,汴都一官难求,难不成柴大爷还能让我回去帮他带禁军?”
统领禁军哦,谢大将军自从知道自己可能被调回汴都就开始琢磨禁军大都督的位置了,可也不是谢大将军没有这个信心,乃是谢大将军实实在在领教过朝廷那些老帮菜死搅蛮缠的好本事。
允她得爵位封赏已是皇帝和赵长源精心筹划而逼众臣之不得不同意,若朝臣再答应将禁军都督金令给谢岍,那不啻于允许十恶不赦之人出将入相,堂而皇之与明经入仕自诩清高的朝臣并肩立朝堂。
这是那些维护三纲五常者绝对不会同意,也就是说整个朝堂都不会答应,他们更不会答应将皇城乃至整个汴都的安危都交到谢岍这么个女人手里。
“此言,其实也不无可能,”佩服老妹一针见血好本事的谢斛坐在将军案后,手边压着刚从汴都送来没多久的一则消息,语速不快不慢,语调不高不低:“这张调令从三台发出来前,汴都来消息,禁军大都督禹成文涉废翟王案中,已罢官下大理寺狱,汴都禁军,群龙无首。”
大帅放心谢岍行事,是故从不过问自家老妹跟汴都那边的暗中往来,更不太清楚那边和老妹往来的是谁,但能说出禁卫军大都督来,便可确定和老妹暗中有联系的人绝非寻常身份,这人可能接触得到中枢机要,甚至可能在天子身边听用,反正不管是谁,谢斛知道老妹去汴都后不是孤身奋战,这就行了。
几乎是下意识,谢岍与坐在过道对面的于冉冉四目相对,诚然,于将军也在这次调动之列,调令上写的清楚,于冉冉将回去任新成立的内御卫职位,至于内御卫到底是什么新衙署机构,那还得走一步看一步了,大帅谢斛都不清楚老柴大爷在家里搞什么名堂。
“禹成文,”谢岍继续看于冉冉,疑惑说:“他不是鞠氏的人么?”
三台丞相共三位,分别是中台首相赵新焕、西台右相谢昶,以及銮台左相鞠引章,鞠氏虽权不比赵、势不比谢,却然在当年贺氏倒台后瞅准时机牢牢把控住了汴都城,莫说禁军握在鞠氏手中,就连汴都九门也都听令于銮台,鞠氏在汴都之地位声望,举重若轻。
细论起来,禹成文和于冉冉算得上有点亲戚关系,他那么个管禁军将近十年还只听主吩咐办事的老狐狸,怎会也让卷进废翟王案了呢。
最烦弯弯绕绕的谢岍直眉楞眼问对面人:“禹成文怎么惹你舅,挺好个棋子就给抛了?”
大帅谢斛:“……”
很好,他就从来不指望老妹能学会什么叫委婉,谢岍要是不这么直白,那她就不是谢岍了。
“……”于冉冉喝口茶润润嗓子,说:“汴都的事,我是不太清楚,只曾耳闻禹成文和鞠家嫡长子间,因故有些小龃龉。”
提起鞠氏嫡长子,差不多与之一起长大的谢斛不好说什么,谢岍的评价只有一个字:“呵。”
语气词真妙,一声“呵”省略多少言辞。
百尺竿头望九州,前人田土后人收。三台相各领风骚十余年,如今各家子弟纷纷后起,赵氏三位嫡子各有千秋,谢氏一双兄妹手握兵权,鞠相也在大力培养接班人,只是儿孙福不尽相同,在做官这方面鞠家嫡长子鞠迟意的表现跟他这名字好有一比,总是迟那么点意思。
倒是鞠迟意的庶弟鞠应劫更被看好,这家伙正儿八经科举入仕,近两年才名声望大有盖过他嫡兄的架势,如今外头都在传言,说是若鞠迟意还这般烂泥扶不上墙,鞠引章将来可能就会把爵位和鞠氏宗主之位交给鞠应劫这个庶出子。
多新鲜,庶出子再怎么厉害,他还能有资格和嫡子一争高下?在传统礼教之下,庶出子做的再好爬得再高最后不过落个辅佐嫡子之功责,永远也不可能真正出人头地。
你说谢岍啊,谢岍是个例外,她不是庶子是庶女,她也不会跟带大她的老哥谢斛抢什么,不仅她没那个心思,她哥还反怕给老妹东西老妹不要。
至于鞠家到底怎么回事,于冉冉说:“许多情况,恐怕得去了汴都才能弄清楚。”
“嘿,”谢岍忍不住笑起来,合不拢嘴说:“我能真冲着禁军去汴都么?”
当年与十八部在祁东进行游击与巷战时,谢岍听人说得最多的就是禁军,所有人都在说打巷战禁军天下第一,谢岍么,骨子里带着那么股悍劲,就喜欢和第一较量较量。
谢斛淡定说:“不出意外,十有八九。”
谢岍狐疑问:“若出意外呢?”
谢斛继续淡定说:“若出意外,想要你就自己去争抢,倘连汴都那些人你都抢不过,禁军大都督的位置,便也没必要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