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鲁迅故事新编是什么 > 第1部分(第4页)

第1部分(第4页)

面对暗夜,有人让自己裹挟在世俗庞大的洪流中被夜吞没,享受着被吞没的绝望的快乐;有人独自远行,让自己走向荒原,走出关外,远离尘世喧嚣,消失在夜的旷野中;有人则挣扎着,一路敲打着夜色中紧闭的一扇扇门窗,尝试夜色中那无数的可能与不可能……

先生是急切地行走的。从绍兴到南京,从东京到北京,再到厦门、广州与上海,他似乎让自己走在了那个时代的最前面。但他又是甘愿留在时代踟蹰的队伍的最后,做了“殿后”的战士。对那些尚未被黑暗濡染的孩子,他“自己背负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他的文字,濡染了暗夜的阴郁气息。他的步履,是暗夜中的沉重足音。他的所见,乃是暗夜中的斑斓色彩。

“我还是走好吧。”我们听到空谷中传来先生自言自语的声音。他用自己的语言激励着自己前行。

——先生就是从这样的暗夜出发的。脚早已走破了,有许多伤,流了许多血。可他还是走,带着从黑暗中所得的中伤。。。。。。

有一些时候,我们仿佛看到过他的背影,模模糊糊知道他远去的方向,听到他夜色中传来粗重的呼吸和急喘的咳嗽。

但,也许他已走得太远了。今天,当有人以种种理由要将之抛弃时,我们似乎看到他所站立的陆岸线在缓缓地向后退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似乎看到在茫茫的天地间,一个向着荒原的背影,在黄昏中正一步步远去、渐渐地被夜色消融。而先生的身后,本来狭隘的小道,随即荆棘丛生,重新淹没在荒蛮野草之中。

黑夜在薄暮中合围,淹没了曾经的一切。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二)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潜藏着暗夜。

不管你横刀勒马直面它,还是绕道南山回避它,总有一种称作暗夜的东西,在你的心里占据了空间。它有时是一种失望,有时是一种疼痛,有时是一种虚无,有时是一份孤独。正如所有光明的后面都有影子一样,心里的暗夜总是与你如影随形。当成功过后、喜悦过后、幸福过后,当我们在失败中转身而回,在胜利的大欢喜中沉静下来,总会看见自己与生俱来或者已经无法改变的创伤与痛楚;镶嵌在心里的某一部位,黑洞一样,暗夜一样。

或许正是我们心中这无法驱赶的暗夜,我们才懂得先生,才能相隔百年却同样触摸到先生搏动的心脉。暗夜,是先生与我们之间架起的一座穿越时空的心灵桥梁,是我们与先生心灵共振的一种媒质。

世间自古就有只能共享乐的人,自古就有只能共患难的人。物质世界如是,心灵世界亦如是。

我常常觉得,只有能在光明之中看见黑暗的人才能真正体悟先生;只有在人生最疼痛的时候才能真正走进先生的心灵世界理解先生;只有徘徊在人生边缘的灵魂才能真正与先生同道共行。

在我们尚未深识先生时,或许会常常觉得自己似乎是光明得没有影子的人。出生、上学、成长,似乎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成年后,工作、结婚、生子,事业正步步高升,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我们忘记了生活的另一些可能,我们视那些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历史和社会的环境与条件为自然存在的、无法改变的、也无需改变的空气、水份和土地。我们并不知道警惕光明背后那些鬼魅的阴影。

光明,常常与肤浅相伴;黑暗却往往源自深刻。没有森林的山岗上,阳光耀目,而深水井里则是深邃无边的黑暗。

当日子一天天涌来,青春的激情正像杯中的冽酒一样慢慢挥发,生命在看似忙碌的步履中过早地耗尽,我们终于会发现自己的疲惫,发现自己的局限,发现生命的种种不可能。繁华落尽,我们才能看清绿叶下扭曲的枝干;水落石出,我们才会懂得水平面下潜藏的峥嵘。

我还记得,那天的阳光格外净朗,空气中微微地散发着春天特有的植物的香甜。南方一个寒冷阴湿的春节刚刚过去,马路两边仅存不多的尚未开发的土地上,村民们的房前屋后桃花掩映。粉红的花朵缀在细黑的枝条上,蜂蝶纷然,花瓣飘飞——二十多天前,我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读书,身心交瘁追求着一个据说不错的功名——此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像一个被囚禁了百年的老人,在看见阳光与桃花的那一瞬,突然获得了无边无际的自由,陡然涌起的幸福,竟让我沧然泪下。

然而,惯性的思维又让我转即思考:究竟是什么囚禁了自己的幸福与自由?我心里究竟怀着什么样的黑暗,让自己放弃这窗外美妙的时光而追逐那些虚无的功名?

——这些年,常常是这样,身处幸福的时候,我总是看见冷酷;当面对寂寞的时候,我竟感觉自己有了些微的疼痛与充实。我以为自己已经病态——在常人看来,这何尝不是一种病态呢?但我知道,我是为自己心中的暗夜所挟持。

可我并不认识自己心中的暗夜。我不知它来自哪里,它什么时候滋长繁衍起来,盘踞在了我的心里。但我必须寻找。我要在寻找中辨认、涤荡这暗夜。

或许,只有黑暗才能涤荡黑暗?

大约从2003年,我开始自觉地阅读先生的作品。时断时续,但香火不断。读先生的文字,让我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一种豁然贯通、触动心弦的痛*——我看到了我的黑暗,发现自己看似完整的世界其实满目疮痍。我的病态般的灵魂,是如何在经年的压抑中郁积而成,我如何在童年就埋下了忧郁的种子,如何在少年成长的风吹雨打中被无形的东西强行捏塑,如何在成年之后仍在权势的恫吓下挤压灵魂的位置而颤颤巍巍地行走……

它们,是我心中的一大片的暗夜。

或许,只有黑暗才能涤荡黑暗。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三)

用生命写成的文字,须用生命的体温才能去阅读,才能够激活它的气息。因此,读先生的文字,我们看到的往往不仅是先生,也常常有自己。

近一个世纪以来,对先生的解读向来很多。正读者有之,反读者有之,庄严者有之,戏说者有之;政治的解读者有之,文学的解读者有之,文化的解读者亦有之。有的人给先生树起巨大的丰碑,在先生的坟头刻上镀金的墓志铭;有人却对先生视而不见,愿将先生的坟头被杂草淹没。想起先生所写的一段话:“他们在就在死尸的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选检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们却突然改变了口风,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同时也就改换了纛旗上的科斗字,写道‘女娲氏之肠’。”各式解读者之中,正有不少是“伶俐”之辈。

所有这些解读,并不仅是让我们更多地懂得先生,而更多的是让我们在这些解读的背后看清那些企图解读的人,及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密码。对先生的解读方式,蕴藏着时代本身的所有思想文化的全部信息。先生说过,从一部《红楼梦》中,“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反之亦然。

先生的作品是一面镜子,我们打开它想看看先生,不料看到的却是我们自己的倒影。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引论:鲁迅,或者我们(四)

最初,我沉醉于先生的《野草》。我被它文字中沉郁顿挫欲言又止的节奏,弥漫的浓烈的颓废气息,沉静而又突兀的情绪,大红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