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抗战女子电视剧 > 第6部分(第2页)

第6部分(第2页)

阮若珊初现舞台受关注

阮若珊穿着一身土布衣衫来到故县村时,抗大文化娱乐团刚成立不久。阮若珊从未想过她与文艺部门会有什么瓜葛,她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她注定是要读书的。

阮若珊被分到抗大女生队接受军事训练。这个从北平来的女学生,这个从小穿着花旗袍,在诗书琴画的环境中长大的女孩,来到新的环境里,听到最多的召唤是“同志”!那时她满耳听到的两句歌词是这样唱的:“我们骄傲的称呼是同志,它比一切尊称都光荣。”

阮若珊终于步上了花木兰的从军之途。只是,最初的军事训练,她表现得狼狈极了。绑腿总是打不好,动不动就松下来滑到脚面上;早晨背着背包出操,她尽力不让自己掉队,可老得落在最后,背包也不知何时散了架。可这一切都没关系,阮若珊读过很多书,书读得多的人内心是强大的。她想,比起《苦儿流浪记》自己还不算苦,她以流浪的苦儿为标准要求自己要忍耐,她以花木兰从军精神激励自己要坚持。与此同时,抗大工兵化学队的学员中,有位从菲律宾回来的21岁华侨白刃创作的《抗日进行曲》,也从精神上激励着她的勇气:

我们要生存

我们要抗战

我们都是优秀的一群

担负了祖国解放的责任

我们手牵手

我们肩靠着肩

去把日本强盗赶出我们的边疆

阮若珊正值十七八岁的年龄。俗话说,女孩十八一朵花。爱情并不因为战争来临就消失了,在战争这种特殊的环境里,恰恰最容易制造爱情。这天,阮若珊正在校部门口站岗,忽然,有个男同志给了她一封信。她正站着岗,也不敢看。回到宿舍打开一看,是署名“钱塘江游子钟琪”写的一首长诗。诗中赞美她穿着白上衣,花条裤子,如何美丽、纯洁等等。这是阮若珊接到的第一封情书。遗憾的是,她满脑子想做花木兰,不懂得回应对方。她没对任何人说起这件事。可是,那位青年还很认真,托人问她。她才去找父亲的老朋友,时任校部政治教员的温健公教授商量。他听说那个青年好像有历史问题,不让阮若珊理他。于是,阮若珊就回绝了他。第一束来自异性的爱情火花,被若珊不经意地扑灭了。

阮若珊的优势是说一口北平话,嗓子好。因此,学校的文娱节目她都参加了。白刃写了一部大型活报剧《天堂·地狱》,白刃力邀阮若珊演女主角兼朗诵。为抗日热情所鼓舞,阮若珊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而且她丝豪不紧张,第一次上大舞台就取得了成功。她朗诵的时候,字正腔圆的音质非常洪亮,三千多人的广场,坐到最后一排的学员也能听到。若珊无心插柳,却一炮走红,在晋东南的抗大学校里立刻成了名人。

三个月后,文化娱乐团找上门了。为了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校部决定,把文化娱乐工作团改为抗大一分校文艺工作团,并加强了领导,增强了力量。从38年5月到8月,陆续调来了袁成隆、夏川、李林、阮若珊(女)、王玲(女)、杨林、史屏、李永淮、鲁岩、蔡贲、伊洪、唐德鉴、陈谱、包慧(女)、丁冬(女)、黄继武(黄野)、饶洁、许学义等。由袁成隆任文工团主任,王承骏任副主任,夏川任支部书记。文工团内部建立了必要的组织机构,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设立了“编审股”、“戏剧股”、“音乐股”、“总务股”等。

可是若珊不愿当演员。她想,演戏只能是业余的,只是一般的娱乐,不算是一份正规职业。如果当了演员,在母亲那儿也没法交代啊!她满脑子想做大事,比如到前线做政治工作什么的。可是野战军不接收女政治工作人员,若珊的情绪为此低落。她在暗暗等待着转机。

时值日寇正在进行秋季大扫荡,抗大一分校迁到了太行深山里。既然被分配到文工团了,戏还是得演。若珊到文工团后演的第一出戏是与丁铸铁合演《放下你的鞭子》。由于演员演得投入,军民们的抗战热情正高涨,演出过程中,观众特别激动。群众把若珊当成是真从东北逃来的难民,她扮演的秀姑受到老父殴打时,群众怒喝起来。演完之后,几个乡亲一定要请若珊到附近的一个小饭馆吃饺子,再三拒绝也不行。老百姓说小姑娘太可怜,吃不饱可怎么活下去呀!若珊被群众感动得泪流满面,这次假戏真做,使她感到了文艺宣传的力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抗大文工团在行动(1)

抗大由屯留县转战到了太行山区的长治县,校部命令文工团单独行动,并要在一路行军中,面向抗日军民开展文艺宣传,动员军民团结战斗。

山西村村都有关帝庙,关帝庙上有戏台。这天,戏台上正在演出抗大文工团创作的大型话剧《一心堂》。尽管主要演员阮若珊苏伟等人很投入,但是始终没有观众。台下只有几个小孩在打架。

袁成隆组织演员们到群众中去调查原因。“为什么不来看我们文工团的话剧?”群众说:“噢,你们在演戏啊?别人在演戏都有个动静,你们演戏连个动静也没有。我们怎么知道你们在演戏?”

大伙一想也对。所以,一吃过晚饭,文工团员们就敲锣打鼓,叮里咣当叮里咣当地弄出很大的动静来。还真有效果,妇救会来了,青救会也来了,群众都是有组织地来的。演员们高兴极了,马上演戏。可是演着演着,群众越来越少,最后,又只剩下几个小孩在打架。

演员们又找群众调查原因。有个妇救会的同志不客气地批评道:“我们这个地方经常唱大戏,唱小戏,我们都爱看。可你们在台上都说的是什么呀?我们一点也不知道。看得没意思了,就打瞌睡,瞌睡了就回家嘛。”

演员们沮丧透了,郁闷极了,演戏的人,最怕没有观众看。大伙辛辛苦苦创作的独幕剧《一心堂》和《沉渊》,向全校师生汇报演出时,很受欢迎。可眼下群众怎么就看不懂呢?时任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的朱德,用他那温和的口气对演员们说:“哎呀,这个事很简单嘛,他要看大戏,你们就演大戏;他要看小戏,你们就演小戏。”苏伟撅着嘴说:“不行啊,人家演大戏要有服装,得有大衣柜、头盔什么的,我们什么都没有。人家演小戏是用山西话,我们一句都不会说怎么办?”

朱总哈哈大笑,指点说:“很简单嘛,老百姓喜欢看打鬼子的戏,你就编个游击小组打鬼子嘛。”演员们一听在理,积极性又回来了。而且,他们立刻创造性地扩展了朱总司令的意图。他们把群众都熟悉的西北民歌填上新词,编出《打败鬼子好回家》的游击队歌曲。这下群众听懂了,连小孩都会跟着唱了:

开荒的开荒,前方的战士要军粮;

织布的织布,前方的战士要衣服。

大嫂嫂,老爸爸,丈夫娃娃不要惦记他,

我们努力耕织,不少他们穿吃,打败鬼子好回家。

朱德这个带兵打仗的人,轻轻松松几句话,就给抗大文工团开创了一条新路。看到演员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朱总司令又说:“管他什么的,老百姓喜欢的,你就唱;老百姓喜欢的,你就演。为人民服务嘛。”

有了朱总司令的“为人民服务”这个大方向,抗大文工团茅塞顿开,一下子找到了适合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一下子看到了这支队伍潜在的力量和价值,一下子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和热情,收都收不住了。

在通往太行山深处的县城平顺、壶关的路上,二三十张年轻的面孔冒着瓢泼大雨在行进。这两座县城几乎成了空城,群众躲鬼子都跑了。因为这是个新开辟的根据地,部队需要群众回来配合工作。于是,文工团员们发挥作用了。他们冒雨沿街高唱救亡歌曲,一曲接一曲,一唱就是一天;他们三五成群,敲着锣鼓,扭着秧歌,穿大街走小巷;他们每到一个村庄,就提着石灰桶、锅灰桶写墙头标语,画墙头画,写墙头诗。他们用歌声唤回躲鬼子怕鬼子的群众;他们用工整的美术字,揭露日寇的罪行;他们用青年学生的满腔真诚唤起群众的抗日热情。他们每天的行装都很简单,工作、学生和生活的全部家当都背在肩上。胡琴在身上挎着,锣鼓在肩上背着,画笔和颜料在柳条筐里提着。他们走到哪儿,节目就在哪儿上演。《打鬼子》、?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