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人朱棣,请接旨。”
一个声音尖细的太监扯着嗓子,这是应天府来的宣旨太监。
他手里拿着一卷黄色锦布圣旨,是朱允炆写给朱棣的圣旨。看到朱棣一身金色铠甲,手按腰刀,他不禁有些腿软,腿脚微微抖动。
看着这太监紧张的模样,郑海心里只想笑。
若是朱棣打了败仗,这些来宣旨的太监不知道会不会把皮孔翘到天上去。
如今,朱棣打了胜仗,朝廷打了败仗,来宣旨的太监都心惊胆颤,害怕朱棣一个不高兴就砍了他们。
郑海看向朱棣,想看看朱棣会如何应对。
朱棣倒是一脸平静,不悲不喜,看不出什么表情。
“臣朱棣接旨,”朱棣一手掀开膝盖附近的甲胄,单膝跪地,“请公公宣旨。”
郑海有些惊讶,跟着众人一起单膝跪地,行礼。
朱允炆的圣旨上就是两件事,一件事是他罢免了齐泰、黄子澄,第二件事是要朱棣卸甲撤兵。
朱棣接过圣旨,只是敷衍地看了一眼,随即对宣旨的太监道:“公公,请你回禀陛下,臣朱棣起兵靖难只为清君侧,铲除朝中奸佞。若陛下真有悔过之心,决心除掉奸佞,那请陛下先将吴杰、平安、盛庸等军队撤回,臣朱棣随后自会撤兵返回藩地。”
朱棣这般有礼有节,友好程度令传旨太监很意外。他们对朱棣的好感倍增,原本以为这传旨是掉脑袋的事,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他们如释重负。
为首的太监连忙道:“燕王放心,小的,一定转达。”
这传旨太监一激动竟直接称朱棣为燕王,完全忘了刚来时,他自己称朱棣是庶人。
皇帝朱允炆确实下旨将朱棣废为庶人,但朱棣依旧视自己是燕王。这传旨太监不自觉地迎合了朱棣的意思。
朱棣微微一笑,亲切地说道:“劳烦公公等上一日,本王要给陛下递折子,有劳公公带回去。”
“小的明白,小的等几日便是。”传旨太监对朱棣的好感再度提升一个高度。
马和上前,不知从哪掏出了几粒碎银子,递到传旨太监的手里。
传旨太监一下子笑开了花,连声道谢,对朱棣的好感度再度飙升。
由于太祖皇帝朱元璋不喜欢太监,所以太监的身份地位一直很低,备受挤压。朱允炆当皇帝后也是一样,只有与朱允炆关系很好的亲信太监才相对好一些。
在这个时代,朝臣与王公贵胄很少有人看得起太监,而真正重视和重用太监的或许就只有燕王一个人了。
而燕王府中的太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站在传旨太监眼前的马和更是最好的榜样。
传旨太监拿着银子,很高兴地和马和下去休息了。
“殿下,接下来,我们怎么办?”朱能问道。
朱棣看着亲兵手中残破的军旗,沉声道:“先休整一段时间,静观其变。”
朱能上前追问道:“殿下,你不会真的相信皇帝的那道圣旨吧?这齐泰与黄子澄罢官了还可以复官,咱们一撤兵,那队伍可以散了……”
“放心!本王知道这是他们的缓兵之计,”朱棣叹了一口气,解释道,“可我军这一仗打得也不轻松,我们也需要休整一番。”
燕军诸将都沉默地低下头,对朱棣的话表示认可。
虽然这场仗打胜了,收获不小,可将士们也已经疲惫不堪了。
朝廷需要时间重新调集兵力,燕军也需要好好休养,补充兵力与粮草。
“来人,本王要将这面旗帜送回北平。”朱棣拿起破烂的燕字大旗,“告诉世子,好好收藏,留着给后世世孙看一看,叫他们知道我们今天浴血奋战,有多艰难!”
“是,殿下。小的这就安排人送回去。”马和应和着,走上前,将旗帜卷起来。
郑海也走上前,对燕王道:“殿下,由微臣亲自送回去吧!”
朱棣静静地看着郑海,没有立刻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