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鲜菠萝1—2个,去皮壳,捣成浆,随意食用。
★中暑的针灸治疗
①轻症中暑:针刺内庭、曲池、内关、太阳
②重症中暑:针刺水沟、百会、委中、十宣。
。 想看书来
六、秋季,养生的关键时刻
杨局长以前身体很好,去年刚当上局长,天天晚上都有人请客喝酒。喝完酒又去桑拿、K歌。到了冬天便开始咳嗽,一直咳了一个月才好点。去看老中医,中医说病因是秋天没有好好保养,病气伤了肺,到冬天天气一寒冷,就发作了。
为什么秋天伤了肺会在冬天生病呢?
《黄帝内经》指出:“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这时天气已凉,人体应使意志安逸宁静,以缓和秋天肃杀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秋气与肺紧密相关,要让身体与秋天的气候相适应,使肺气不受秋燥的损害,就要调理养肺,适应秋天干燥的气候。
秋季,是养生的关键时刻。若不注意秋季养生,损伤了肺气,冬天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就找上门了;还会使人体免疫力减弱,不适应冬天的寒冷而生病。
“燥”是秋天的主气,秋天的空气中缺乏水分的湿润,常常出现干燥气候,使人易患“秋燥病”。
燥易伤肺,肺失津润,宣发与肃降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气急鼻燥、唇干口渴等“肺燥”的症候。“肺外合皮毛”,如果肺失去了滋润,它能影响的外部器官“皮毛”,也同样出现干燥症状,如皮肤干涩、毛发枯燥、大便干结等。
因此,在秋季应保持一定的湿度。饮食方面,应以防燥护阴、滋肾润肺的食品为主。“秋不食肺”,秋天肺气偏旺,不宜再补。
★秋季养生四防
(1)防“秋燥”
燥邪伤人,易伤人体津液,津液既耗,就会出现“燥象”,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甚至皲裂。肺喜润而恶燥,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声音嘶哑、干咳少痰、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秋燥症”。
怎么来养阴防燥呢?元代医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润其燥。”秋天应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滋阴润肺的水果。
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能使机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
(2)防“湿邪”
秋季从立秋到霜降有6个节气。此时,夏天的暑气还没有结束,秋天的雨水已经很多了,此时须防湿气阴邪,困伤脾阳而发生水肿或腹泻症状。要是早秋脾伤于湿,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种下病根,所以秋季防湿也很关键。
防湿主要应以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如莲子、苡米、冬瓜、莲藕、山药等。
(3)防“贼风”
秋天气候多变,早晚温差大,冷热失常,往往使人措手不及,“贼风”往往会乘虚而入,使人生病。
秋夜凉风习习,有的人爱开窗而睡。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以及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被中医称为“贼风”。
受到夜间“贼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防“贼风”的方法有:一方面,注意穿衣、盖被,不要随意减衣;另一方面,不要过早地穿上棉衣,“秋要冻”,才会对“贼风”有抵抗力。
(4)防“秋郁”
晚秋时节,凄风惨雨、草枯叶落,人感受了季节的变化容易起忧思。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之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相应低沉消极。
怎样防止秋郁呢?
首先,生活规律不要随意打破,心情不好,该做什么还是得做什么。
其次,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
还要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歌舞等。
秋天宜登高远足,是登山活动的黄金季节,于群山环绕中,置身天地间,可增强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功能。
★秋季养生食疗
(1)粥类
适用于肺燥咳喘、肾虚咳喘、腰膝酸软、阳痿遗精、小便频数、大便燥结等症。
核桃粥:取核桃肉20克,粳米100克。将粳米洗净,加白糖适量,加水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熬煮至熟即可。此方有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