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如何自己开发自己 > 第19部分(第1页)

第19部分(第1页)

羞耻是一种自我惩处机制。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荀子说:“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羞耻感是良心对自己灵魂的一种惩罚,主要的作用就是让人不一次次重复犯错误。当一个人羞愧难当的时候,就有一种从身体内逃出来的冲动,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当一个人做了一件对不起朋友的亏心事的时候,可能不敢面对他,一旦面对,就会满脸羞红。有这样感觉的人就是有羞耻心的人,这样的人才可能不重复犯错误。一个人只有自己感觉到羞耻时才可能尽力去避免错误。倘若一个人没有了羞耻感,就等于取消了“自我惩处机制”,所以他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也就“禽兽不如”了。保持羞耻心,就是保持做人的资格。

“自我惩处机制”不仅会对灵魂进行处罚,有时也会对身体采取极端的措施。比如,有的人因偷盗、赌博而极度羞愧,可能会砍掉自己的手指,如此既给自己的灵魂一个交待,也让自己失去重犯错误的客观条件。有的人冒犯了*之类的性禁忌,感到无地自容,可能会采取自杀的办法,让灵魂彻底解脱。

羞耻也是一种自我规范机制。康德认为,良知是一种规范人的行为的机制,就像一种“无条件或无理由的强制”。羞耻是不良思想的“防腐剂”,是抵抗卑鄙、可耻行为的精神力量,能有效预防不良习惯的形成。害羞可以提醒一个人不去做或中止让自己感到羞耻的事情。它有三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羞于启齿,连向别人提出要求都不好意思。人们以说脏话为耻,语言才不至于被污染。有的人以不劳而获为耻,就干不了讨饭吃的营生,要饭吃的人才不至于多于挣饭吃的人。另一种是羞于行动,有愿望却不好意思去操作。人对于禁忌的态度是矛盾的,许多禁忌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抗拒力,而羞耻是抗拒力的力量之源。还有一种是中止行动。热恋中的情人,一旦有条件,彼此身上的“荷尔蒙”就会导演“零距离”、“负距离”的游戏,这时只有羞耻心能够让“荷尔蒙”行动戛然而止,如此*才有了更高的价值。

“自我规范机制”的作用在一些人身上是非常强大的。羞耻心强的人宁愿死也不会去做自己认为是不仁不义的事情。像商周时期的伯夷、叔齐以食“周粟”为耻,两个人以采摘野菜为生,虽然清苦,心灵却得到了安顿,也算快活。不料,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多嘴的农妇。这位农妇说,天下都是周朝的了,自然这野菜也不例外,你俩既然有骨气,这野菜当然也是吃不得的。两位一想,这妇人说得有理,于是绝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对此,后人褒贬不一。有人说有气节,有人说太迂腐。但无论如何他们所表现出的独立人格和自律精神都是无比可贵的,是让人敬仰的。

羞耻还是一种自我激励机制。羞耻具有自我完善的作用,可以提升人性。英国哲学家卡莱尔说:“羞耻是品德的源泉。”陆九渊说:“耻存则心存,耻忘则心忘。”孔子曰:“知耻而后勇。”有羞耻之心的人,勇于检视自己的不足,并找出改进之道。在群体中有威望的人往往都是羞耻心很强的人。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回到延安,看到群众生活依然很艰苦,眼含泪水说:“作为国家总理,我深感羞愧,对不起大家!”陈毅在观看话剧《东进序曲》时,听到“陈毅有大将风度”的台词时,“脸烧得坐不住”,当即对有关人员说:“怎么能让剧本出现这样的话呢?让我陈毅听了往哪里钻呀!叫我脸红呀!”彭德怀在接见外国友人时,他们称颂彭老总的战绩,说他是“百战百胜将军”,“第一个打败美国军队的统帅”。彭德怀却说,“我是一个普通军人,打过胜仗,也打过败仗,你们这样的话,我彭德怀听了要脸红。”

不恰当的羞耻感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羞耻也是有一定“副作用”的。羞耻感会让人沮丧、自卑,对自己丧失信心,有的人甚至会自我贬损,并导致自我毁灭。过分害羞的人往往缺乏激情和表现力,向内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向外不能创造条件和抓住机遇。

从环境污染来认识情绪污染(1)

人类社会面对的污染,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自然环境污染、人文环境污染和情感环境污染。现在,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类社会的共同关注,处在边治理边污染的阶段;人文环境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部分人的关注和忧虑,处在有认识无“良方”的阶段;而情感环境的污染问题,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尚处在自然发展的阶段。自然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且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污染同样制约着个体的发展,也同样产生着巨大的反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有人说,外国人来中国最怕上厕所,因为那里面提供的嗅觉及视觉“盛宴”都是外国人无法消受的。其实,一个不能够管理自己情绪的人,对人际环境的污染及危害比当初的“厕所”还要严重许多。

所谓情绪污染就是一个人因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化行为,对人际关系造成的潜在危害及现实伤害。前面已经谈过了不恰当情绪反应的三种表现形式:一是感觉与表现出来的情绪是对的,但表现的程度是不恰当的。相当于企业排放工业用水是合理的,但指标超出了允许范围。二是情绪是正常的,但表达的方式不恰当。相当于企业排放的工业用水是符合标准的,但不是用管道或沟渠排放,而是任由其四处乱淌。三是情绪本身就是错误的,是不应有的。相当于企业设备出了问题,出现了不应有的排泄物。下面,我们重点探讨侵犯性的不恰当情绪的一些表现。侵犯性的不恰当情绪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单向导通的、指向他人的,对情感环境的污染重,负作用也大。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怒火烧人”,排放怒气。这种类型的人火气比较盛,即俗话说的火爆脾气,点火即着。他生气、发怒的“临界点”特别低,遇事就着急,经常性地向别人宣泄怒火,动不动就发脾气。大火会烧伤人的身体,怒火会烧伤人的感情。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小有成就的青年人,老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经常为一些小事而大发脾气。他感到许多人已经不再和他交心了。他不理解,觉得自己都是为大家好,并无恶意。于是,他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当你每一次发火的时候,就往墙上钉一根钉子。一段时间后,他对老师说:“我明白了,我每发一次火,就是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砸下了一根钉子。”老师说:“还不够,以后每发一次火,你再拔下一根钉子。”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告诉老师:“我再也不轻易发火了。因为我知道,钉子虽然可以拔下来,但痕迹却已经留下了。”

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富兰克林说过:“忿怒起于愚昧,终于悔恨。”

“怨天尤人”,排放怨气。这种类型的人分两类,一类是真出力、能干活,也能发牢骚,好像这年头出力的活都让自己干了,而世界上的不平都让自己遇上了,一有机会先发泄不满,一张口就是“牢骚味”。还有一种是不干活,只抱怨,似乎是天生我才无所用,上天不给机会,领导不给条件,让人觉得他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都是“怪话味”。其共同之处就是整日一肚子委屈,满腹牢骚,时不时地排放“怨气”。“怨气”对情感环境的污染虽然不像“怒火”那样明显,但它的潜在危害并不小。经常发泄“怨气”,就好比在自己的周围排放二氧化碳,如果浓度不高,倒是关系不大,若是“排放”过量,其后果可想而知。

从环境污染来认识情绪污染(2)

“目中无人”,排放傲气。这种类型的人自命不凡、高傲自大,不知道尊重别人,也就无从体察别人的情绪。习惯于否定别人的成绩或见解,喜欢有人奉承、赞美,听不进批评和忠告,辨不清真假与是非,经常不由自主地飘飘然,自我感觉良好,时不时流露出骄傲自满的情绪。对于正常的人来说,吃饭无疑是“第一要务”,受尊重大概要排在第二位了。而且在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以后,受尊重也可能会提升为“第一要务”。假如一个人时常有“傲气”泄漏出来,就把他人的尊严给“污染”了,那么,这个人自然是让人厌恶的。也许一些人还会采取措施,积极地“治理”一下。比如,可能会有一些负面舆论扩展开来,使当事人的个人品牌价值大大缩水。

怒气、怨气、傲气,都属于“情绪垃圾”,这些东西和工业垃圾一样,不排放是不现实的,但排放应该适时、适量、适当才行。这就需要找出导致上述“三气”生发过度的原因,从源头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那么,这“三气”过度生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追求完美。有的人喜欢追求完美,他看每一个人都觉得有不足,他看什么事物都觉得有遗憾。这类人自然会“三气”生发过量,排放当然超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每一个事物都有缺憾,完美是不切实际的,完美意味着灭亡,美中不足才是真实可靠的。有时候,人需要有点“抱残守缺”的勇气,让生活或事业有一点残缺和遗憾,不去求全、求圆、求满。这种“抱残守缺”其实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观。“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人生好时光。

追求完美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当下可以做的,只能是争取更好一点。如果一个人对事对人都既能看到发展进步,又能正确对待缺憾与不足,并且能够对别人小的过失不斤斤计较,则“三气”的生发量将会大大下降。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善待别人的不完美,生活也许就会完美一点。

第二,信奉一定、必须。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会做成所有的事情,而只能做成某些事情或某件事情。任何事情都具有不确定性,都有可能成,也有可能败,如同高山与峡谷都是地球的组成部分一样,挫折与成功也都是人生的重要内容。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或者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你内心的火与水本可能制造出生命的激情与幸福的热泪,可你自己把人生的“定值”(电力专业术语,指引起保护装置动作的设定值,包括电压、电流、方向等参数)整定错了,使你的“情绪管理机制”误判断、误动作,激情之火与幸福之泪便只能以怒气与怨气的形式排泄出来。一个人可以对某种事情有所追求、有所设计、有所经营,但不必看重所谓“一定”的结果。

“一定”不是真理,可能是真实;“真实”不一定是必然,可能是意外。把一定、必须看作是期望,而不去强求,怒气与怨气就不会“超标”了。

第三,双重标准。人类世界上最不准的天平是衡量自己的天平。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常使用双重标准。对待错误与不足,我们往往不自觉地用“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一味地指责别人,从不检点自己的人并不少见,只是我们一般看不到自己就有这样的毛病。人们对待自己的人格、能力与成绩,往往用“升压变压器”;对待别人的人格、能力与成绩往往用“降压变压器”;或者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习惯于把自己置于特殊的地位。“双重标准”必然造成“三气”的生产能力过剩,排放超标。

多看看别人的长处,多看看在自己“身后”的那些人的长处,并以此经常校正自己心中的“天平”,使之处于公正与平衡的状态,心平气静才可能使自己的情感不出现大的起伏与偏差。

第四,见不得别人好。有的人嫉妒心特别强,只要自己好,容不得别人好。培根说:“嫉妒是由自己与他人的比较而来,在一切情欲当中,嫉妒是最强烈、最持久的。”想自己好,并没有什么不对,但不想让别人好,就成了大问题了。巴尔扎克说:“嫉妒者他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他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使他痛苦万分。”古人说,望人好,自己好。这样的道理不见得人人都信服。时下,似乎讲“狼道”更有时代精神,疯狂地“吃人”,才更男人。在许多人内心深处,合作共赢不过是幌子,鱼死网破、你死我活才是真实的生活(有的是自觉的,有的是潜意识的)。可惜,这些人并没有认识到,按照这样的思维为人处事,虽然从物质形态上看,的确有的人一时赢了,有的人一时输了。但从人生幸福的角度看,则没有一个是胜利者。可以说,容不得别人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根源,也是各种人间悲剧的重要发源地。你希望人好,一方面,别人才会希望你好(当然,它不是一对一的交换,而是对人际关系总体而言的),你好起来的有利条件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别人好了,你也不会郁闷。如此,你的怨气或怒气就有可能实现“零排放”。

你希望别人怎样,别人也希望你怎样。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物理学规律,也符合情感互动规律。

第五,只进不出。有的人是属“二极管”的,单向导通,只能进,不能出。这样的人只知道索取,不知足,不知止,更不知回报。他已经从别人身上得到九个好处了,第十个没得到,他就心生怨恨。如果别人再希望得到他的关照,或者让他做出点牺牲,他就产生出满肚子的怨气,好像吃了天大的亏似的。这是既缺少人情,也不讲人理的行为。打一个不太贴切的比方:你和他人合作开办公司,他人投资的时候你很高兴,他人没有能力投资了,或者不愿意再投资了,你就心生怨气,这显然是与情与理都讲不通的事情。“吃水不忘打井人”,一个人要能够体察和分享别人的关爱,也能够体谅和关爱他人,这样才能大大降低“怒气”与“怨气”的产量。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你背叛了自己的过去,意味着有人会背叛你的今天。或者说,你今天是如何怨恨别人的,明天别人会以同样的缘由怨恨你。

“将心比心”应该是把心放在别人身上,从别人的处境、别人的立场去想,而不是我这样想,别人肯定也这样想。

从生理疾病来认识“情绪疾病”(1)

人食五谷杂粮,生理上没有不生病的。人有喜怒哀乐,难免会有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并可能由此造成“情绪疾病”,而“情绪疾病”又会引发生理疾病,形成恶性循环。这里说的所谓“情绪疾病”是指不恰当的情绪反应向内造成的理性蒙蔽及精神疾病。确切地说,情绪疾病也属于神经病的范畴。神经病是由恐惧和防御恐惧并试图找到解决冲突倾向所造成的心理困扰。或者说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的差距并试图消除这种差距所造成的心理困扰。只有当这种心理困扰偏离了特殊文化中的共通模式时,才会被称为神经病。

现代社会崇尚科技,利益至上,缺少人文关怀。人类面临的情感环境也和自然环境一样,呈现出“沙漠化”倾向,人的“情绪疾病”也呈现出多发、易发的趋势。当今发病较多的“情绪疾病”有:

“忧郁症”。有人说,20世纪是焦虑的时代,21世纪是忧郁的时代。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估计,忧郁症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残疾的第四大因素。其发病率正在迅速增加。在西方国家,高达13的人群在其一生的某个时期都曾有过一次抑郁发作,15%至20%的人被诊断为慢性抑郁。正常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