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营实在太大,足足等了一个时辰那人才回来将李闲带了进去。
大营中不可纵马,李闲老老实实的步行随着那带路的人往前走。左屯卫的营地在靠近辽东城的一侧,相隔甚远,足足走了半个时辰才走到。沿途李闲虽然表现的很规矩,但是隋军大营中的景象还是看了个仔仔细细。
军营规整,士卒训练认真,没有看到一个人嬉笑打骂,一片肃杀之气。
一路走到左屯卫的营地,那领路的士兵回身对李闲客气说道:“你且在这里稍后,我进去禀报将军。”
李闲点了点头道:“劳烦了。”
过了一会儿,那人从大帐中出来对李闲说道:“将军正在升帐议事,你且稍后,切不可在军营中胡乱走动。”
李闲点头致谢,那人转身走了。
这一等,足足就是半个时辰,李闲却没显得焦躁不安,也没有表现出愤怒不满,反而站在门口看着不远处空地上士兵们操练好像入了神。空地上是上千长矛手和朴刀手在演练阵型,另一个地方是弓箭手在训练射艺,李闲站在那里看了一会儿朴刀手和长矛手的合练,视线最终定格在那些弓箭手身上。
大隋府兵,训练有素,单就那些弓箭手而言,绝对没有一个人滥竽充数。李闲看得仔细,他发现那么多弓箭手,单独射靶的人,七十步内几乎都能命中靶子。而合练的弓箭手,随着将校的指挥,或漫射或攒射,将校指挥士兵,如臂使指。
只看了这一会儿,李闲便心中颇为震惊。他知道大隋府兵战力之强天下无双,所以能想象到这些士兵肯定平日里都是辛苦训练的。虽然看在眼里的和心里想的几乎一致,可他震撼在于,无论是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士兵之间的配合,府兵的表现真的已经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长矛手和陌刀手的配合演练,李闲看得几乎瞪圆了眼睛。
前面摆放着数排草人,象征着敌军。长矛手成队列冲上去,第一排第二排第三排,连续三排长矛手组成了第一道攻势,前面的两排草人立刻被捅翻在地。这时,从长矛手刻意留出来的间隙中,朴刀手蜂拥而上,将后面的草人砍瓜切菜一样放倒在地。再然后,朴刀手收缩,长矛手断后缓缓以方阵退却。
长矛手,是大隋府兵中造价最便宜的兵种了。他们每个人身上只有一件半身皮甲,没有战裙,即便是半身皮甲,也只是勉强护住要害。他们的兵器是一根木棒上安装了一个铁枪头的长矛,造价便宜,但毫无疑问,他们是大隋府兵中除了轻骑兵之外行动最迅速的兵种,作为冲锋部队和断后部队都是上上之选。而且,他们虽然很廉价,却是骑兵最惧怕的兵种。长达一丈八的长矛,若是列成枪阵的话,就算重甲骑兵都不敢轻易撞上去。
李闲在前世虽然不是一个军事爱好者,但也是一个混迹于各种论坛的闲人。他记得自己曾经看到过一个帖子,其中提到了瑞典长枪兵是骑兵的克星,而且还能通过列密集阵型左右摇摆长枪来阻挡羽箭,据说百分之七八十的羽箭都能被荡出去。不知道真假,但很显然,从五代之后大宋开始,槊,横刀这样的兵器就开始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长枪成了战场上的王者。
李闲其实能猜到,辛世雄之所以让自己等这么久,无非是想给他一个下马威罢了。几个月前十八骑在辽水东岸出尽了风头,当着辽水西岸数万大隋府兵的面将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的尸体抢了回来。这算是为麦铁杖报了一部分仇,而这个仇,应该是作为麦铁杖继任者的辛世雄来报的。他接管左屯卫,想要服众最佳的办法就是替麦铁杖报仇,虽然在第二日的渡河战中他亲自率军冲杀,并且不留俘虏,尽皆斩了降兵的脑袋也赢得了左屯卫士兵的尊敬,但终究还是有些遗憾。
李闲知道,自己那天的惊艳出场一定给左屯卫的人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的,辛世雄必然也知道这一点。
所以,作为一个即将升任大将军的人,为了能在左屯卫有绝对的控制权,对于李闲这样一个让左屯卫士兵心生感激的家伙到来,他怎么能不立威?
虽然,李闲是陛下亲自下旨来他左屯卫的。
李闲也不着急,反正他有事可做,能如此近距离的看一看大隋府兵训练,也不失为一种收获。
左屯卫将军辛世雄站在大帐门口,将帘子拉开一条缝隙向外看了看。见那少年站在不远处正全神贯注的盯着空地上士兵们操练,不急不躁,对这少年的心性倒是颇为赞赏。昨夜陛下突然出现在军营中,可是把宇文述他们吓了个够呛。然后陛下连夜召集朝臣们议事,命令以宇文述为行军总管,刘士龙为监军,调集左祤卫,左武卫,右祤卫,左骁卫,左屯卫等九卫共计三十余万大军,于五日后开拔,长途奔袭,与率领水师登陆的来护儿大将军汇合,攻打平壤城。
想着昨夜陛下的雷霆之怒,辛世雄现在仍然心有余悸。
他从来没有见过陛下发那么大的火。
说起来,这次宇文述还是作为行军总管全权指挥三十万大军远征,刘士龙依然为监军似乎两个人的圣眷还依然隆厚,但是很显然,陛下是给两个人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尤其是监军刘士龙,若是再犯什么错的话,只怕仕途就算走到头了。不过这次偏师长途奔袭,常理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差池,来护儿大将军的水师已经登陆,只要大军斜刺里杀过去与水师会和,几十万大军还打不下一个小小的平壤城?当年南陈有那么多坚固大城,还有长江天堑,不也挡不住大隋的雄兵吗?
只是已经到了七月,在这辽东苦寒之地留给隋军可以作战的时间并不多了。按照常理,九月份这个地方就会飞雪,大军劳师动众远征,补给跟不上,若是两个月内拿不下平壤的话,也只能退兵返回。
一想到这里,他就恨刘士龙恨得牙根痒痒。若不是这个不懂军事的混账监军一而再再而三的阻拦,辽东城早就破了,百万大军怎么可能耽误三个月之久?所以,对陛下这次依然以刘士龙为监军,辛世雄很是无奈不满。只是文官为监军,这是朝廷惯例,他就算不满意也说不出什么。
陛下只给五日的时间准备,而且这是一次没有后勤补给的远征,每个士兵平均要携带三石左右的粮食,对于士兵来说这绝对是个不小的负担。高句丽境内多山道路难行,还要携带这么多粮食出征,确实是个挺无奈的选择,可是大军渡过辽水已经三个月碌碌无为,若是不赶在入冬前打下平壤岂不被人耻笑?
辛世雄理解陛下的苦衷,却不理解为什么还要让刘士龙这个不懂军事的文人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