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这种对未来大胜的期待,首批进入宋境的西夏千骑队,很快形成了合兵围攻一城的意见。在经过一番商量之后,几位千骑将选择,靖边城不远的清远城,做为打破这场冬季作战僵局的突破口。
原因就是这座清远城,城墙的高度最矮。里面的守军数量,似乎也比其它城池少。依靠他们几个千人骑兵队轮番袭扰,相信拿下清远城也指日可待。
就算攻不下清远城,靠着四面袭扰的方式,他们也深信清远城的守军。一定会燃放狼烟,请求兰州城派兵支援。只要兰州城出兵,他们的计划就成功一半。
加上这些千骑将都清楚,以骑兵攻城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可以骑兵攻击出城的援军,那就是他们的强项。因此,不管清远城破不破,这次合兵一处他们都能捞到战功。
每支千骑队进入兰州边境之后,已然探知往年还有人烟的村寨,如今都人去村空。就算想找点东西都成问题,那么这些边城之中,无论人口还是物资都一定丰厚。
如果能拿下一座边城,对他们而言也省去到处搜刮的疲惫。这种一举多得的事情,几位千骑将合计一番之后,就确定了围攻清远城的计划。
确定了作战计划,这些千骑将自在派出侦骑,去联络附近攻城的千骑队。其中自然包括,距离这里不远的靖边城。
可当联络的侦骑抵达时,却看到靖边城外空无一人。别说千骑军,城外连个人影都看不到。这支千骑军,已然不知所踪。
将这个意外的消息回禀之后,几位千骑将也是一脸的困惑。按理说,他们今天才刚入境,又有那位将军下达的死命令。在大军没进入兰州之前,不许他们深入兰州腹地。
现在他们都遵照将领执行,一直围绕着靠近西夏一侧的边境进攻攻击。那么原本攻击靖边城的千骑队,又会跑到那里去了呢?
就在这时有个千骑将突然说道:“慕图他们不会遇到埋伏了吧?”
对于这种假设,几位千骑将心中一惊却很快又道:“不可能,就宋军那种软蛋样,他们还敢出城设伏。要想围攻慕图的千骑队,他们至少需要万人以上的步兵设伏。
就算慕图的千骑兵中伏,也不可能一个士兵都突不出来吧?按我说,这家伙肯定在靖边城吃了憋,打算再深入一点找回面子。指不定,此刻他的千骑队跑到兰州城下了。”
清楚这位慕图千骑将,可是赫连铁树的一员心腹干将。做出这种违反将令的事情,在这位千骑将身上又不是没发生过。
因此,大家都觉得后者的推断有理,很快又派出侦骑去寻找消失的千骑队。至于他们也开准备,进攻这座看上去残破不堪的清远城。希望从这里,打开吞并兰州的缺口!
第二卷 第一百四十八章 千里镜
兵书有云‘骄兵必败’,长年对阵宋朝边军无力反击的西夏骑兵,潜意识里已然形成一种。只要骑兵过千,宋朝边军就拿他们没办法的固有观念。
一支原本可充当援军的千骑队消失,硬是被这些自傲的千骑将,否决被宋军全歼的猜测。更愿相信这支被全歼的千骑队,立功心切跑到更远的边城去了。
合兵一处兵力达到近四千的西夏骑兵,绕着眼前这座居住人口不超过五千的清远城,来回巡查了一遍。以这种炫耀般的巡城方式,恐吓着城中的宋朝军民。
做为清远城的守城官,李明达看到这种骑兵围城的场面时,真的很庆幸战前的兵力布置。那位指挥作战的钦差大臣,似乎清楚清远城的残破。在守城兵力上面,特意增加了一千守军。
那些打造好的守城器械,清远城也比其它城墙更稳固的边城多上二到三成。原本以往驻扎三千守军的清远城,如今已然装进了三千精锐的边军,外加一千多人的城防军。
加上周边进驻的团练军,清远城里真正可战之兵,已然达到了从未有过的五千多人。配上那些在城中搭起帐篷居住的青壮百姓,在紧张时甚至还可扩充一千人。
谁也不会料到,看似最容易攻陷的清远城,实际却是一个充满尖刺的刺猬。原本只可容纳四五千人的清远城,此刻光可战之兵就达到了这个数字。
相比以往大家各保其命,今年因为赵孝锡的提前布置。清远城中能住人的地方,都被安置了百姓跟部队进驻。以往用来交易的货场,如今都偏布着蒙古包,住满了百姓跟军队。
但从外面观察,清远城似乎还是老样子,城墙相比其它边城都要矮上几分。可这样的高度,足以让外面的人并不清楚里面的情况。这也意味着,西夏骑兵自认挑到一块软骨头。实则挑到了一块最硬的铁板。
做为初次指挥大战的赵孝锡,他更多愿意换位思考,站在西夏统兵将领的身份上,去布置已方的防御线。清远城的弱点。西夏人清楚,赵孝锡又何尝不清楚呢?
事先有所准备的清远城,将给予这些绕城示威的西夏骑兵,一个惨重的教训。更别说,在这些人合兵一处之时,他们身边的宋朝骑军,已然同样进行了合兵。
望着这四支合兵一处的西夏骑兵,枕戈待命五千精锐骑兵,已然做好了攻击的准备。只是他们都清楚,这个时候还不是发动致命一击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