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平原很大,大的五十万大军布置在这里。似乎也不显得拥挤。两军阵前,都拥有广阔的平原,留给双方的大军进行决战。
只有一方的步骑。取得了绝对的优势,才能支持本国的另一种部队。而辽国采取的策略,便是骑兵取胜,步兵冲击,阻止宋军步兵支援骑兵。
在辽国将领眼中,步兵永远是比骑兵更低一等的部队。这样的部队。就算消耗掉一些,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心疼。反正有人。这种部队随时能够补充回来。
相比之下,来自各部族支援的骑兵,却是他们的根基所在。如果骑兵折损太大,对于辽国而言,也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只是眼下,他们不得不战。
若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失去代表大辽的南京皇城,那么大辽这个国家,还会不会得到各部族的认可,也是一件值得考虑的事情。
对于一些大部族而言,他们愿意听命耶律皇族行事。更多的是,他们的本钱雄厚,加上坐拥燕云十六州这样的富饶之地,能给他们带来诸多好处。
如果耶律皇族,失去了这些富饶之地,他们退回草原之后。势必会抢占,一些部族的自留地。这便让两方有了冲突,对游牧民族部族而言,草原便是地盘,便是部落的生死命脉。
看着大宋方面出兵迅速,辽军总指挥耶律良才也感叹道:“这支宋军,确实是老夫与宋朝交手以来最强的。这次不论谁胜谁败,只怕往后再战,老夫都绝计看不到了。”
这话落到陪在他身边的辽军统领耳中,也清楚这位出身皇族旁系的统兵良将。这次便做好了不成功,便成仁的准备。败,则身殒于此,胜,只怕也是惨胜。
眼前这支宋军,不论是步兵还是骑兵,确实给辽军从未有过的压力。双方兵力悬殊不大,打起来无论那一方,只怕都是个惨胜。
而今天,这个曾经被皇族视为跑马场的丰台平原,将变成血红之色。五十万大军在此决战,鲜血也必将染红整片草原。这种既将出现的惨烈场景,他们都能预想的到。
相比昨天的万人骑对决,今日的骑兵却更为庞大。整个丰台平原,呈现出一列列人与马并排的波浪。双方的骑兵,站在本方的高地上,凝视着即将拼生死的对手。
这样的骑兵对决,瞬间便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能否在这场对决中生存下来,便要看他们的运气跟实力。只是不少人都清楚,这一战将会名留青史。
是成为败者,被世人永远铭记,还是成为胜者被人永世祭奠。两方的骑兵,更多希望的还是后者。只是战争,永远充满不确定,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胜负如何。
伴随着辽军后方的号角手,吹响那支激昂却带有苍凉之气的号角。一队队大辽骑兵,挥动着马刀,喊出震天的杀气,真正遮天蔽日般杀下高地。
与此同时,后方指挥骑兵作战的张亭光,同样命人敲响了出击的战鼓。那咚咚咚的声音,伴随着宋军骑兵的杀出,似乎也显得有些壮烈。
双方近二十万的骑兵,源源不断的冲击在一起。人落马倒的情况,到处都能看见。单单两军初接触,只怕便有成千上万的人失去生命。
在这种对决中,人命似乎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伴随着冲锋的道路,被一具具人尸马尸给阻住,双方的骑兵对决,也真正展开。
相比辽军骑兵,大多都是精锐不会什么先后。张亭光却清楚,接战那一刻再强的骑兵,也绝对没多少幸存的希望。所以,前军骑兵大多由边军骑兵担任。
这些边军骑兵当然清楚,让他们打先锋意味着什么。可他们同样清楚,张亭光跟那位做镇中军的皇帝,都答应过。此战阵亡的将士,入功德祠抚恤金加倍,其家眷永免税赋。
这样的好处,对于这些边军将士而言。能活下来,便是英雄的存在。那怕死去,他们也能替家人,搏出一个未来。而当兵,图的不就是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吗?
望着两方骑兵纠缠在一起,开始展开了浴血拼杀。两方的统领们,都注视着战场的形势。与此同时,章惇却开始安排步军阵营,放心地交前进击。
对于章惇而言,他清楚宋军的骑兵,相对辽国而言略输一筹。可步兵对战,他还是有信心完胜辽军。于是,在骑兵开始纠缠在一起,步兵方阵便开始压上。
预料到这种情况的耶律良才,很快下令道:“现在轮到步兵上,告诉那些统兵将领。在骑兵没完成战斗前,不许宋军步兵上前一步。言退者,杀!”
这个时候,容不得有任何仁慈之心。耶律良才,也清楚一战功成万骨枯的道理。这事关国运的一战,只要能胜,死多少人他都不会在意。
伴随着耶律良才有些冷酷的命令下达,辽军的步兵同样开始出击。面对主动发起进攻的辽国步兵,章惇也清楚。步兵间的对决,也开始了!
看着双方的步兵,开始朝廷箭射盾防的试探性攻击。章惇却还是下令,步兵方阵继续往前压。只有压到辽军失去方寸之时,才是两军真正的决战开始。
面对宋军稳如磐石般的军阵推进,辽军的步兵统领们,能做的便是指挥部下。亡命般的向前,以血肉之躯阻拦宋军的前进,替本方骑兵争取时间。
步骑开始全面接战,丰台平原上的刀兵之声,也变得响彻云霄。在这个时候,双方真正的统领,却都待在本阵的后方,时刻注视着战场的局势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