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武帝之天龙八部 > 第239部分(第1页)

第239部分(第1页)

本王在琉球,已经调派了一些新锐官员过来。他们抵达之后,你亲自负责考核,以评定他们的能力跟能担当的职务。若是觉得他们不行,那就让他们离开。本王另行任命便是。

至于那些被本王砍了的官员,都是一些死有余辜的贪官污吏。儋州会变成眼下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无所作为,只为私利所造成的。

眼下你上任,本王至少还你一个干净的官府,还有相对平静的州府局势。原先上山从匪的百姓,如今大多都下山回家务农,地方治安也有了长足的改善。

另外为了帮助儋州。早日走上正途。北部湾的码头,本王会尽快安排人修缮起来。其次就是儋州境内的公路。本王已指挥工部,加快施工进度,大人以后也可关注一下。

除此之外,本王已调配十万两白银存进府库之中,以做了苏大人今年施政的财源。只是本王希望,从明年开始,儋州能自给自足,不用王府补贴州府开支便可。”

听到赵孝锡已经替他安排了这么多事情,苏轼也觉得,这位王爷确实与众不同。别人巴不得从下面官府收银子,他反倒好,一来就倒贴州府十万两银子。

终于明白,这是一个真正肯为民谋利的统治者,苏轼也很干脆的道:“请王爷放心,下官一定尽快肃清吏治,让儋州早日恢复平静,尽快让儋州百姓过上能吃饱穿暖的日子。”

有了苏轼这番话,赵孝锡又将一支三十人的王府卫队留下,充当他在州府的衙差跟护卫。同时表示,他来的时候,已经让人给几位儋州境内的黎族首领去信。

到了明天,相信这些首领,会来州府拜见他这位新任知州。对于这些来自宋朝以前的百姓,赵孝锡的意见只有一个,没任何优待跟偏见,一视同仁对待便可。

还有就是,尽量化解还存在的民族对立情绪。甚至为了解决这种情况,赵孝锡还打算,在儋州修建一个书院,等苏轼选好地方再上折请求拨款支持便行。

通过这一系列的安排,苏轼也真正明白,这位年青的王爷。并非如他自己所说那样,不懂什么民生政事,相反他的一些考虑跟安排很有道理。

这样一个肯为民谋利的统治者,无疑是琼州百姓的福气。可是不是大宋百姓的福气,只怕就是他所能预料的。可不管如何,他现在要做的,就是当好这个儋州知州便是。

至少在琼州府的那几天,他没看到赵孝锡父子,有任何拉拢他卖命的迹象。相反赵孝锡很直接的表示,帮他更多也是希望,他来到儋州来帮忙处理政务。

即如此,他又何必过多担心呢!反正说到底,一笔写不出两个赵字来,这天下本身就是赵家的。身为臣子,在这种事情上,他们也不好说什么,不参与便是了!

有了这种打算的苏轼,对于赵孝锡送他上任便离开,也觉得非常满意。他能感受到,赵孝锡对他的敬意。可这种敬意,并没什么巴结,也没什么虚假。

每次赵孝锡都能,恰到好处般让他不得不称赞一番。这让苏轼觉得,大宋有这么一位王爷,确实是大宋的福气。可这福气,最后会不会演变成祸水,只有天知道了!

送走了赵孝锡的苏轼,当天便召见了治下的各部各县官员。寻问了这些官员,有关儋州的民生情况,觉得总体还是不错,赵孝锡已然给他解决了不少麻烦事。

而离开儋州的赵孝锡,则直接来到儋州隔壁的昌化境内。在这里,他组建的第一支陆军部队,已然在这里展开了训练。而地方,便是以前昌化军的驻地。

这支以前朝廷养着,镇守琼州的边军部队。七成被赵孝锡给剔除出去,将新招收的琼州青壮,全部送到这里进行训练。负责训练的统领,真是被戏称新兵统领的赵五。

只是眼下这支部队训练的人数,并非当初赵孝锡所说的三千人,而是真正达到了八千人的规模。可三个月之后,到底有多少人能够通知考核,进入成为正规军,也有待检验。

这些冲着银子来的青壮,对于军营的训练,无疑是叫苦连天。可对于军营的伙食跟待遇,却显得异常珍惜。尤其一月还发二两银子,更是他们做梦都想的。

从入营第一天,他们就知道,能够通过三个月后的考核,便能拿到每月五两的军饷。这些都是苦出身的农家子弟,也都咬牙硬撑下来,天天在校场摸爬滚打。

对于赵孝锡而言,这八千再训的士兵,只要能有三千人合格,他就会非常满意。其余的五千淘汰士兵,有三个月的坚苦训练,也可做为后备补充到各城中驻守。

目前琼州治下各县的城防军,都属于严重欠编的情况。好在赵孝锡不断从新南城调集兵力,入住这些县城,也算缓解了这种兵力紧张的情况。

可在赵孝锡看来,如果要进军李朝的话,海军方面有岳老三的部队就行。另外从其它海军基地,调遣一支三千人的参战部队便可。

其次陆路上,他同样将组建一支,人数不少于一万,配合火绳枪队跟炮队的陆军进攻。另外他跟段誉也达成合作,到时大理方面也会出兵策应。

从现在了解到的情况,李朝拥有的部队,人数也大概在十万左右。另外还有十几万部队,大多都是负责守城的杂军。这种杂军的战斗力,几乎不用完全放在心上。

赵孝锡要做的,就是打残李朝的这十万精锐部队。眼下只要琼州的事情平定,他就将与广南西路指挥使兼钦差的名义,整顿广南西路治下的边军部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