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了,从前何成浚(雪竹)先生有一柄白檀香折扇,窄骨密根,配上双料
泥金扇面,雍容华贵兼而有之。当年上海之花唐瑛女士也有一柄白檀
香扇,据说是她夫婿从法国巴黎买给她的,翠镂鸾翔,拿在绮袖丹裳美
人如玉的手上,美术家江小鹣说:“那种柔情绰态,活生生是一幅最美
的画图。”
剔红扇:剔红俗称“堆朱”,我国北宋时期就发明了,所谓堆朱,是
把树脂漆,配上朱红色料,以坚硬的榜木作堆胎,涂上漆料,等漆干之
后再涂一层,一层加一层地堆集起来,可以堆到五十多次。漆越干,层
次越多,才算上品。把木板剥落,用精巧的手法剔抉爬磨,镂刻出朱霞
勾彩、九色斑斓的花纹来。
明代剔红器具,以樽彝垂卣祭器,以棵盒首饰为主,到了清代,剔
红技术日有进步,才扩及文玩用品,如砚台盖、剔红笔管、加胎水盂、镂
空的如意等等,到了康熙年间更有巧匠,做出剔红扇骨子来。乾隆喜
欢以御笔宸翰写成扇面,赏赐近臣,如果配以剔红扇骨,恩宠殊荣,可
就越发体面了。这种扇骨子,偶或流落民间,得之者无不视同瑰宝,民
国初年琉璃厂鉴古山房有四把乾隆御笔剔红折扇放在一只锦匣里,索
价五百银圆,以当时市价来讲,实在令人咋舌。
葵扇:又叫蒲扇,粤省高要县盛产蒲叶,质细而柔,所以蒲扇也是
该县特产,因为销路广,利润厚,所以在编织方面技巧横出,花式翻新。
广东豪门巨室,到了夏季珠罗帐里,总要放上一把细巧的蒲扇驱蚊。
据说蒲扇扇出来的风柔和,风扇在蒙咙欲睡人身上不会受凉。北方池
沼水塘少,不生长蒲草,每年初春,有一种卖南菜担子的小贩辗转渡海
北来平津叫卖,遇土大宅门好生意,少不得拿出几把蒲扇来送给使女
丫环做做人情。虽然一扇之微,可是比粗芭蕉叶又高明多了,加上物
稀为贵,受之者也都珍视爱惜,说不定主人家还要花钱买几把来赶赶
蚊子呢!
芭蕉扇:北方人叫它芭蕉叶,其实也是粗放扇蒲叶子编的,北方不
出产芭蕉,以讹传讹,就叫成芭蕉叶了。北方人用芭蕉叶的在劳动阶
层很普遍,谁又知道是从闽粤地区成包论捆,海运到黄河流域来销售
的呢!民国三十五年春节,热河北票煤矿同仁爨演京剧,生旦净末皆
全,独缺小丑,有一出玩笑戏《打面缸》,王书吏一角愣拉笔者承乏。王
书吏出场例应拿一把芭蕉叶还要剪去四边,遮着面孔出场,才合格局;
当时,东借西寻,整个煤矿就是找不出一柄芭蕉叶来,年轻人甚至于不
知芭蕉叶是什么样。敢情自从九一八沈阳事变发生,海运断绝,难怪
热河年轻一代没看见过芭蕉叶了。
前些时大鹏在文艺中心公演有一出《香妃恨》,有一场马元亮饰演
纪大学士在内廷编纂《四库全书》,顶翎黼黻,手上偏偏摇着一柄芭蕉
扇,似乎有点不伦不类。可是据夏元瑜教授说:“别看那把不起眼的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