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战争演变史 > 第一百七十七章 两边的世界179(第3页)

第一百七十七章 两边的世界179(第3页)

正是宋高宗赵构的执政时期。

而这个缔造了古代“不夜城”的时代,不出所料地建立在朝廷对百姓生活的基本盘,衣食住行等领域设立的各种“脑洞大开”的苛捐杂税上,我们先不谈种种底层小吏贪墨的伎俩,只看大方面,如公田、民田、城邑、杂变、丁口、盐、茗、酒。

宏观上看,宋朝官府搜刮仔细得真是到了“锂铢必较”的程度。

比如,老百姓可以选择租种朝廷的公田,按纸面规定,公田的地租比私田低,但公田的佃户们却常年受到官吏敲诈勒索,负担远超规定的地租。

当然,百姓也可以耕种自家的田地,可这会遭到极严重的折变征税盘剥。

那么,何为折变征税?

简单来说,宋朝沿用了唐朝的“两税法”,要求夏税输钱,秋税输米。

但官府找借口,有时以钱折麦,有时又将麦折钱,有时以钱折绢,有时又将绢折钱,称为【折变】。

几个来回,就能让纳税户的负担增重几倍。

而折变征税还不是最残酷的,民众还得应付【支移】:

百姓不但必须缴纳田赋,还须自费将田赋运送到需要粮草的指定仓库。

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实际上,这是官府“脑洞大开”的增收手段。

它们所指定的目标仓库其实未必真的缺粮,他们只是给百姓指明一个路途遥远的目的地,要求他们运粮过去“救急”,可老百姓没有能力既出车、又出人、还出钱跑那么远。

为图方便,百姓会选择直接在目的地买粮交差。

当地官府通过高价卖粮,就从老百姓身上赚了一大笔钱。

所谓【城邑】,指城市居民需要缴纳宅税、地税、茶课、盐课等杂税,盖房子要征税,娶媳妇要征税,出远门读书,路过税卡,随身携带铜钱、铁钱要纳税,连农具也要收税。

然后【杂变】,指的是各种稀奇古怪的税种,取决于当地官府癖好,如某地官府需要牛皮,就直接向百姓征收牛皮,需要箭杆,就向百姓征收箭杆,只要官府下令,老百姓就必须上交。

再有【丁口】,即人头税,早在宋真宗时期,两浙、福建等地的人头税就逼得百姓不敢再养儿子,生了儿子要么抛弃,要么卖掉,要么送给庙里。

此外,宋代朝廷还十分重视通过垄断渠道增收,全力控制盐、酒、茶、香料等高利润商品资源:

如北宋汴京的酒业实施“榷曲法”,即对造酒的店铺实行“配曲”,一个店铺能造多少酒取决于他能从官府手里购买到多少酒曲配额,而购买酒曲配额的钱就叫作“曲钱”。

开封城酒铺每年得花费不小的“曲钱”向官府购买官曲。

为了牟利,北宋官府多造酒曲,硬性摊派,根本不管酒铺是否能把酒卖出去,于是酒铺倾家荡产还官府欠债甚至成了普遍现象。

直到后来宋神宗时期,这种摊派才停息。

接着食盐垄断,如北宋后期。

北宋联金灭辽后,收回了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随即北宋官员把宋境的盐法也一并移植过来,于是在辽国统治时期,当地每斤盐11文钱,北宋来了以后,每斤盐280文钱,飙升20余倍。

除此以外,北宋时期的差役也很要命。

不同于以往朝代的徭役,要求平民协助官府修城造桥。

宋代的差役要求有一定财产的百姓必须出人出钱为官府运送物品、看管府库、督收赋税、追捕盗贼,且不发薪水,强迫百姓脱离生产、自费完成工作运转,如致使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的花石纲。

到了仁宗时期,这种【衙前差役】已成百姓人人闻之色变的噩梦。

平民怕承担衙前的苦差,都不敢致富,老百姓只要多种一棵桑树、多养一头耕牛,就会被周围的人当成富户,然后被推举去承担会导致破户败家的衙前差役。

如嘉祐八年,在凤翔做官的苏轼曾在一封信中说:

见民之所最畏者,莫若衙前之役。

当时,按照朝廷规定,家产满二百贯的家庭就可以被征去衙前服役,但当地的各户人家极少有家产达到二百贯的,官府为了找到足够的人服差役,凑够二百贯的服役标准,硬是把老百姓家中的桌椅板凳、扫把拖把、鸡鸭猫狗、剪刀针线、麻绳碎布等等东西全部计入财产,绞尽脑汁地美化统计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