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主要内容 > 第257部分(第1页)

第257部分(第1页)

△《大学衍义》·四十三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

宋真德秀撰。德秀有《四书集编》,已著录。是书因《大学》之义而推衍之。

首曰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本。次以四大纲,曰格物致知,曰正心诚意,曰修身,曰齐家,各系以目。格物致知之目四,曰明道术,辨人材,审治体,察民情;正心诚意之目二,曰崇敬畏,戒逸欲;修身之目二,曰谨言行,正威仪;齐家之目四,曰重妃匹,严内治,定国本,教戚属。中惟修身一门无子目,其馀分子目四十有四,皆徵引经训,参证史事,旁采先儒之论,以明法戒,而各以己意发明之。大旨在於正君心,肃宫闱,抑权倖。盖理宗虽浮慕道学之名,而内实多欲,权臣外戚,交煽为奸,卒之元气凋弊,阅五十馀年而宋以亡。德秀此书,成於绍定二年,而进於端平元年。皆阴切时事以立言,先去其有妨於治平者以为治平之基,故《大学》八条目仅举其六。然自古帝王正本澄源之道,实亦不外於此。若夫宰驭百职,综理万端,常变经权,因机而应,利弊情伪,随事而求。其理虽相贯通,而为之有节次,行之有实际,非空谈心性即可坐而致者。故邱濬又续补其阙也。

△《读书记》·六十一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宋真德秀撰。案陈振孙《书录解题》,谓《西山读书记》有甲、乙、丙、丁,甲言性理,中述治道,末言出处。大抵本经史格言,而述以己意。今但有甲三十七卷,丁二卷,乙、丙未见,故载於《文献通考》者仅三十九卷。今世所传明时旧刊本,甲、丁二记卷数与《书录解题》合,中多乙记二十二卷。前有开庆元年德秀门人汤汉序,称《读书记》惟甲、乙、丁为成书。甲、丁二记先刊行。乙记上即《大学衍义》,久进於朝,其下未及缮写而德秀没。汉从其子仁夫钞得,厘为二十二卷,而刊之福州。据此,则丙记原书本阙,乙记为汤汉所续刊。振孙惟见初行之本,故止於甲、丁二记也。甲记自论天命之性至论鬼神,各分标目。前有纲目一篇,具详论次先后之旨。乙记载虞、夏以来名臣贤相事业,略仿编年之体。前亦有纲目一篇,谓讫於五闰,而书中至唐李德裕而止,盖撰次末完者。丁记上卷皆论出处大义,下卷分处贫贱、处患难、处生死、安义命、审重轻诸目,与上卷互相发明。德秀《大学衍义》羽翼圣经,此书又分类铨录,自身心性命,天地五行,以及先儒授受源流,无不胪晰。名言绪论,徵引极多,皆有裨於研究。

至於致治之法,《衍义》所未及,详者,则於乙记中备著其事。古今兴衰治忽之故,亦犁然可睹。在宋儒诸书之中,可谓有实际者矣。

△《心经》·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真德秀撰。是编集圣贤论心格言,而以诸家议论为之注。末附四言赞一首。

端平元年,颜若愚鋟於泉州府学,有跋一首,称其筑室粤山之下,虽晏息之地,常如君父之临其前。淳祐二年,大庾令赵时棣又以此书与政经合刻。前有德秀门人王迈序云,《心经》一书行於世,至彻禁中。端平乙未,公薨后两月,从臣洪公咨夔在经筵,上出公《心经》曰:真某此书,朕乙夜览而嘉之,卿宜为之序。

其见重也如此。《文献通考》作《心经法语》,与《书录解题》相合,盖一书而二名耳。明程敏政尝为作注,而疑其中有引及真《西山读书记》者,非德秀之原文。殆后人又有所附益,非旧本也。

△《政经》·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真德秀撰。采典籍中论政之言列於前,而以行政之迹列於后,题曰传以别之,末附当时近事六条,谓之附录。其后载德秀帅长沙咨呈,及知泉州军事时劝论文,帅长沙时劝民间置义仓文,帅福州晓谕文诸篇,盖后人所益,如《心经》之引《读书记》耳。德秀虽自命大儒,断不敢以己之条教题曰经也。按《宋史·道学传》,德秀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以廉仁公勤四字厉僚属。复立惠民仓,置社仓。其知福州,戒所部无滥刑横敛,无徇私黩货。盖德秀立朝日浅,其政绩多在居外任时,故留心民瘼,著为此编。其门人王迈序,谓先生再守温陵日,著政经。考德秀再守泉州在理宗绍定五年,盖晚年之作。迈又言赵时棣为法曹,朝夕相与,遂得此经。实在四方门人之先,而四方门人亦未必尽见之。《书录解题》载《心经》而不及此书,岂《心经》行世早,而此书晚出欤?抑或德秀名重,好事者依托之也。真伪既不可诘,而其言能不悖於儒者,故姑与《心经》并存焉。

△《项氏家说》·十卷、《附录》·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项安世撰。安世有《周易玩辞》,已著录。此盖其读经史时条记所得,积以成编者也。案嘉定辛未,乐章撰《周易玩辞》后序曰:项公昔忤权臣,摈斥十年,杜门却扫,足迹不涉户限。耽思经史,专意著述,成书数篇。迨兵端既开,边事告急,被命而起,独当一面。外御凭陵,内固根本,成就卓然。陈振孙《书录解题》亦称其当庆元中得罪时,谪居江陵,杜门潜心,起居不出一室,送迎宾友,未尝逾阈。诸书皆有论说。然则是书乃庆元间斥居江陵时所作也。安世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核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出同时诸家之上。是书见於《宋史·艺文志》者十卷,附录四卷,又别出《孝经说》一卷,《中庸说》一卷。《书录解题》并同。自明初以来,其本久佚,今惟散见《永乐大典》各韵内。核其所载,多兼及说经、说事、说政、说学等篇名,而逐条又各有标题。其原书体例,约略可见,篇帙亦尚多完善。谨依类排纂。经则案各经之文次之,卷一、卷二并易说,卷三书说,卷四诗说,卷五周礼,卷六礼记,卷七论语、孟子等。是为说经篇,凡七篇。其八、九、十三卷则先以说事篇,次说政篇,次说学篇。虽原目无存,未必悉符其旧。然陈振孙言是书有云:九经皆有论著。其第八卷以后杂说文史政学,则序次大致当亦不甚悬殊。振孙又云:附录《孝经》、《中庸》、《诗篇次》、《邱乘图》,则各为一书。重见诸类,似附录之四卷本分为四种单行,而复取以附於家说后也。今检《永乐大典》,但有《孝经说》、《中庸臆说》二书,而《诗篇次》、《邱乘图》未经收入。疑当时即已散佚,无可考补。谨据其存者,仍合为附录二卷,次之於末,以略还原书之旧焉。

△《先圣大训》·六卷(衍圣公孔昭焕家藏本)

宋杨简撰。简有《慈湖易传》,已著录。是编蒐辑孔子遗言,排比成五十五篇,而各为之注。钱时作简行状曰:其归自胄监也,家食者十四载,筑室德润湖上,更名慈湖。始取先圣大训间见诸杂说中者,刊讹别诬,萃成六卷,而为之解,即此书也。简之学出陆九渊。其嘉泰二年拟陛辞札子,称臣愿陛下即此虚明不起意之心以行,勿损勿益,自然无所不照。嘉定三年面对,称舜曰道心明,心即道。

孔子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案:此据《孔丛子》之文,其实《尚书大传》先有此言,不云孔子,伪撰《孔丛子》者剽剟其文驾言先圣耳。谨附订於此。)孟子曰仁人心也。此心虚明无体,广大无际,日用云为,无非变化,无思无为而万物毕照。考其立言宗旨,已开新会、馀姚之派。故注是书,往往借以抒发心学,未免有所牵附。然秦、汉以来,百家诡激之谈,纬候怪诞之说,无一不依托先圣为重,庞杂芜秽,害道滋深。学者爱博嗜奇,不能一一决择也。简此书削除伪妄,而取其精纯;刊落琐屑,而存其正大。其间字句异同,文义舛互,亦皆参订斟酌,归於一是。较之《薛据集语》,颇为典核。求洙泗之遗文者,固当以是为骊渊矣。

△《黄氏日抄》·九十五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宋黄震撰。震有《古今纪要》,已著录。是书本九十七卷:凡读经者三十卷,读三传及孔氏书者各一卷,读诸儒书者十三卷,读史者五卷,读杂史、读诸子者各四卷,读文集者十卷,计六十八卷,皆论古人;其六十九卷以下,凡奏札、申明、公移、讲义、策问、书记、序、跋、启、祝文、祭文、行状、墓志著录者计二十九卷,皆所自作之文。其中八十一卷、八十九卷原本并阙,其存者实九十五卷也。震与杨简同乡里,简为陆氏学,震则自为朱氏学,不相附和。是编以所读诸书随笔札记,而断以己意。有仅摘切要数语者,有不摘一语而但存标目者,并有不存标目而采录一两字者。大旨於学问排佛老,由陆九渊、张九成以上溯杨时、谢良佐,皆议其杂禅。虽朱子校正《阴符经》、《参同契》,亦不能无疑。於治术排功利,诋王安石甚力。虽朱子谓周礼可致太平,亦不敢遽信。其他解说经义,或引诸家以翼朱子,或舍朱子而取诸家,亦不坚持门户之见。盖震之学朱,一如朱之学程,反复发明,务求其是,非中无所得而徒假借声价者也。

△《北溪字义》·二卷(副都御史黄登贤家藏本)

宋陈淳撰。淳字安卿,号北溪,龙溪人。嘉定十年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簿,未上而卒。事迹具《宋史》本传。此编为其门人清源王隽所录,以四书字义分二十有六门,每拈一字,详论原委,旁引曲证,以畅其论。初刻於永嘉赵氏,又有清漳本,刻於宋淳祐间,即九华叶信原本也。旧版散佚,明弘治庚戌始重刻。复有四明丰庆本,增减互异。近惟桐川施氏本为较详,然亦有大全所引而施氏本未收者。此本乃国朝顾秀虎校正诸本之异同,复取散见於他书者录为补遗一卷。又附以严陵讲义四条:曰道学体统,曰师友渊源,曰用工节目,曰读书次第。乃淳嘉定九年待试中归过严陵,郡守郑之悌延讲郡庠时作也。考淳同时有程端蒙者,亦撰《性理字训》一卷,其大旨亦与淳同。然书颇浅陋,故赵汸答汪德懋《性理字训》疑问书(案:《汸东山集》误作《性理字义》),称其为初学者设。

今惟录淳此书,而端蒙之书则姑附存其目焉。

△《准斋杂说》·二卷(永乐大典本)

宋吴如愚撰。如愚字子发,钱塘人。少以父荫补承信郎,监福州连江商税。

再调常熟,解职归。嘉熙二年,以丞相乔行简奏荐,改授承信郎,差充秘阁校勘。

三疏辞免,特转秉义郎与祠。其仕履见於《馆阁续录》及赵希弁《读书附志》,而《宋史》不为立传,故行实不概见。今考徐元杰《楳埜集》集有所作如愚行状,胪载事迹极详。大略言如愚孝友忠恕,安贫乐道,理明行修。凡所著述,於学问自得甚深。别有《易诗》、《书说》、《大学》、《中庸》、《论孟》及《阴符经解》诸种,并佚不传。此书亦久无行世之本,独散见《永乐大典》中者尚得四十馀篇,大抵皆研究理学之文。元杰又称如愚早年留心清净之教,凡三四年。既而幡然尽弃所学,刻意讲道。是如愚学术,其初亦稍涉於禅悦。其解《大学》格物以正为训,明王守仁《传习录》所谓格物如孟子格君心之格,其说实创於如愚。似欲毅然独行一家之言者。然如愚平日尝称塞乎天地者皆实理,行乎万世者皆实用,惟尽心知性则实理融而实用贯。其用功致力,实以体用兼备为主,而不堕於虚无。故其剖析义理,如天理人欲之辨,三畏四勿之论,无不发挥深至,於宋末诸儒中所造较为平实。元杰又言,永嘉陈昉亲炙不倦,得所著述,退辄录之,刻为一编。临川罗愚复刊於广右漕台,所传益广。盖是编即昉所辑,久经刊布,在当时甚重其书。今检行状,载如愚别有践形践迹诸说,已不在《永乐大典》中。则所录亦不免阙佚。然崖略具存。谨编次成帙,厘为二卷,犹可考见其概焉。

△《性理群书句解》·二十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熊节编。熊刚大注。节字端操,建阳人。官至通直郎,知闽清县事。刚大亦建阳人,受业於蔡渊黄榦。嘉定中登进士。自称觉轩门人,掌建安书院朱文公诸贤从祀祠。其仕履则不可考。注中称迩年皇上亲洒白鹿洞规,以赐南康,则理宗时人也。节受业於朱子。是书采摭有宋诸儒遗文,分类编次。首列濂溪、明道、伊川、横渠、康节、涑水、考亭遗像并传道支派,次赞,次训,次戒,次箴,次规,次铭,次诗,次赋,次序,次记,次说,次录,次辨,次论,次图,次正蒙,次皇极经世,次通书,次文,而以七贤行实终焉。其列司马光一人,与后来讲学诸家持论迥异。考朱子於绍熙五年冬,筑竹林精舍,率诸生行舍菜之礼於先圣先师,以周、程、邵、张、司马、延平七先生从祀。集中载其祝文,有曰邵曰张,爰及司马,学虽殊辙,道则同归之语。则朱子序列学统,本自有光,后来门户日分,讲学者乃排而去之。节亲受业於朱子,故犹不敢恣为高论也。所录之文,亦以七贤为主,而杨时、罗仲素、范浚、吕大临、蔡元定、黄榦、张栻、胡宏、真德秀所作亦间及焉。其上及范质者,以朱子作《小学》尝录其诗。旁及苏轼者,则以司马光行状之故,非因轼也。明永乐中,诏修《性理大全》,其录诸儒之语,皆因《近思录》而广之。其录诸儒之文,则本此书而广之,并其性理之名似亦因此书之旧。是其文虽习见,固亦作乐者之苇籥,造车者之椎轮矣。刚大所注,盖为训课童蒙而设,浅近之甚,殊无可采。以其原附此书以行,姑并录之,以存其旧焉。

△《东宫备览》·六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宋陈模撰。模字中行,泉州永春人。庆元二年进士。嘉泰二年除秘书省正字。

三年兼国史院编修官。开禧三年又兼实录院检讨官。嘉定二年除校书郎仍兼检讨。

其历官始末见於《馆阁续录》中。是书乃其为正字时所上。取经史旧文有关於训储者汇成一编。凡分二十条,曰始生,曰入学,曰立教,曰师傅,曰讲读,曰宫僚,曰择术,曰广诲,曰谨习,曰主器,曰正本,曰问安,曰友悌,曰戒逸,曰崇俭,曰辨分,曰正家,曰规谏,曰几谏,曰监国。支分缕析,节次详明。前有进书表一篇,叙一篇。又有上宰相札子申言二十馀条,中择妃嫔、简宫僚、谨游习三条,尤为切务。又冠以改官省札及诰词,以温峤侍臣箴比之,盖当时甚重其书也。按《宋史·艺文志》载陈谟《东宫备览》一卷,然校进表及序皆称分为六卷,则《宋史》字误矣。其第二卷讲读条阙一页,宫僚条阙一页,第六卷监国条阙一页。今无别本可校,亦姑仍其旧录之焉。

△《孔子集语》·三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宋薛据撰。据字叔容,永嘉人。官至浙东常平提举。林德阳《霁山集》有二薛先生文集序曰:薛氏世学盖三百年。玉成公学於慈湖杨敬仲,刊华据实,犹程门绪馀。伪学禁兴,只手卫道,著伊洛源流,各为谱传。又以弓冶授其子叔容公,志宏力毅,负荷千年。念圣远言湮,为《孔子集语》二十卷,即是书也。此本但分二十篇,仅有三卷。殆旧以一篇为一卷,后人并之欤。所列书凡三十馀种。其凡例谓《曾子》、《大戴礼》、《孔丛子》、《孔子家语》四全书及《左氏》、《庄子》、《荀子》、《列子》概不采及,惟见於他古书者采之。然《孔子世家》列在正史,不僻於《孔丛家语》,且既云不录《大戴礼记》,而颜叔子第十二乃又引其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