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14集 > 第46部分(第1页)

第46部分(第1页)

当三大军团都消亡殆尽的时候,子婴还能做什么?子婴在做最后的努力。我们说子婴不是一个庸主,他想把住侥关,阻止已经进入五关的刘邦进入关中。这个时候刘邦也忘乎所以了,刘邦想和子婴派出来的军队进行决战,但是张良劝他,不能打,秦军的战斗力你是不可低估的。张良给他出了三条主意:第一,你在周围的山上到处插小旗,给秦兵一个错觉,好像刘邦的军队很多。我们知道刘邦进入关中的时候只有十万人,实际上只有几万人,但是山上到处一插旗,就可以虚张声势。然后他派出了两个顶极的说客,去游说秦将。这两个人在中国可是非常了不得的人,一个叫郦食其,一个叫陆贾,都是极其能说的人,所以我们称他们为顶极说客。这个郦食其在楚汉战争最后期间,他单人独骑跑到齐国说了一番话,齐王就投降刘邦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都投降了。你可见郦食其有多厉害。第二个人是陆贾,陆贾这个人嘴也很厉害。我举两个例子,南越王赵佗带领五十万军队占据南越的时候,刘邦已经当皇帝了,刘邦当时没有军队去征南越,他知道赵佗不好对付,而且到广东去打,可不像在北方好打,怎么办呢?他派陆贾去劝降,陆贾到那后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赵佗第一次归汉。第二次是吕后时期,吕后不会办事,封锁南越国,导致赵佗第二次造反,成为南越五王,这个时候继位的是汉文帝刘恒,又派陆贾去,陆贾又千里迢迢跑到广东去面见赵佗,又劝说了一番,赵佗第二次归汉。一个汉高祖刘邦,一个汉文帝刘恒,两次派陆贾到广东说服赵佗,赵佗两次归汉都是陆贾劝说的,你看这个陆贾厉害不厉害。两个顶极说客去说服谁呢?说服秦将,讲利害。结果子婴派来的那些将领答应跟刘邦联手灭秦了,攻心之战相当厉害。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秦将答应了,刘邦也想答应。但是张良说不行,这两个将领答应了,他手下的士兵不一定答应啊。怎么办呢?趁着秦将领打算跟他们联合的时候,赶快下手。然后他们绕过侥关,从北面攻击秦军。秦军已经跟刘邦说好要联合的,所以未做任何防范。刘邦背信弃义,突然袭击,把秦军打败了,接着刘邦又趁此秦军战败之际,又发动蓝田大战,第二次打败秦军,算是把子婴派出的最后一点家底全给干掉了,这样子婴才束手无策。

所以我们说子婴不是无能之辈,但是可惜的是历史没有给子婴机会。子婴掌权的时候大势已去,秦军的将领为什么能够被人家说服?原因就是秦将们已经知道关东大势已去,秦帝国大势已去。在这个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谁都想找个退路,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可能和刘邦联合灭秦。贾谊在《过秦论》中批评子婴,说子婴哪怕是个庸主,有庸主之才,他也能够退守关中而自保,说子婴连庸主之才都没有。这个话说得太过了。我觉得子婴还是很有作为的人,但是到了那个大势已去的时候,他已经无兵可用了,他继位不到两个月就被迫投降了。他投降两个月以后,项羽就入关了。项羽一入关又得到曹无伤的秘报,说刘邦欲入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把项羽就给惹毛了,项羽就干脆把子婴给杀了,子婴最后的结局是亡国,被杀,随着子婴的投降和被杀,秦帝国正式宣告灭亡。

到今天为止,我们把整个秦始皇和后秦始皇时代全部讲完了,那么下面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讲呢?还有两个问题,第一,秦始皇最后是安息了,到哪安息了?到他的那个宫殿里安息了,就是到他的陵寝里安息了。《史记》里详细讲了秦始皇的陵寝,但是秦始皇的陵寝存在着太多的迷,我们需要讲秦始皇的那个陵寝到底是怎么建的?里边到底隐藏了什么样的秘密?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再一个,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作为在世界史上中国历史的一个文化符号,我们该怎样看待和评价秦始皇,这也是个大问题。有关这两个问题,我们下一集再讲。

42:皇陵之谜

'画外音'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走完了他五十年的人生历程,被埋葬到位于今天陕西西安郊区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宏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陵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秦始皇陵留给人们太多的谜团,这个庞大的帝王陵到底修建了多少年?动用了多少人力?它神秘的地宫之中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惊天秘密呢?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秦始皇陵又能否逃脱盗墓贼的无情盗掘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浩繁的历史文献中寻找蛛丝马迹,解读神秘的秦始皇陵,为您继续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皇陵之谜》。

讲秦始皇的皇陵,我们简称为“秦陵”,第一个碰到的问题就是秦始皇的皇陵到底修建了多长时间?关于这个问题,《史记》的《秦始皇本纪》有明确的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这两句话说,从秦始皇即位开始,就开始修骊山皇陵了。这个骊山就是指的秦始皇的皇陵所在地。按照这样的记载,我们知道秦始皇是公元前247年在庄襄王下世以后即位的,既然是初即位就开始修皇陵,那么皇陵的修建就应当是从公元前247年开始的。而中国历代皇帝的皇陵修建都有一个规律,就是“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只要这个皇帝不死,就不能算修完,忌讳!你要说修完等着,这个不行。没有修完,一直没有修完,必须到他死后才能修完。秦始皇是哪一年死的呢?我们刚讲过是公元前210年,这样,我们就可以算出来,从公元前247年开始修,到公元前210年他去世为止,这个中间已经是三十七年了。这是《史记》告诉我们的第一个年代,第一个年代就是修了三十七年。

秦始皇死的时候皇陵并没有修完。《史记》还有一条记载是这样说的,秦二世即位以后,他就在秦二世的元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东巡,这个我们前面讲过。等他巡游天下结束的时候是秦二世元年的四月。回到京城以后,秦二世讲了一番话,这个在《史记》的《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了。秦二世说什么呢?说“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骊山,骊山事大毕……复作阿房宫”,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呢?说本来阿房宫并没有建完,(秦始皇晚年决定修阿房宫)皇上就驾崩了。先帝去世以后,首先要把他下葬,因为这个下葬是不可拖得太久,原因是秦始皇的遗体运回咸阳之前已经腐烂变质了,所以一回到咸阳必须立即下葬。下葬以后,这就导致秦二世说“罢其作者”,这个“罢其作者”是指把修阿房宫工程的这些民工停下来,停下来干什么呢?去修骊山陵。他写了一句话叫“复土骊山”,这个“复土骊山”就是指把秦始皇埋葬以后,要在地宫上面修一个大的土堆,这叫“复土”,也就是我们说的回填土。在皇陵,一般在地宫上面要建一个大的土封。等到“复土骊山”这件事情完成以后,再把修骊山皇陵的人调过去修阿房宫。这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的第二件事。根据这件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秦二世元年的四月,复土骊山的事情就结束了。要这样算起来,那就是在秦始皇死后又修了一年才完的,那就是三十八年了。这是目前学术界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就是秦始皇陵修了三十八年,三十七年又加上秦二世元年就是三十八年。但是我们现在还可以举出来第三个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里的记载,说秦二世元年,也就是秦始皇死的一年,当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了,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整个大乱,特别是关东大乱。到了秦二世二年,陈胜、吴广的一个部下叫周文,他带领大军打入关中。在这种情况下,秦二世采纳了大臣章邯的意见,赦免了数十万骊山徒。这“骊山徒”三个字是《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明确记载。发给骊山徒兵器,让他们充当士兵,章邯带领这些士兵去和攻入关中的周文的起义军对抗。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问题了,如果按照我们刚才讲的记载,那就是秦二世元年秦始皇陵的工程已经完了,这里边怎么又冒出来几十万骊山徒呢?这个“骊山徒”是指修骊山皇陵的人呢,还是指修阿房宫的人呢?这就有问题了。关键在于“骊山徒”三个字该做怎么样的解释。可是我们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间,“骊山徒”这三个字在整个《史记》52万多字的记载中只出现过一次,这就没有比较了。

但是我们找到了另外一条记载,也是《史记》中间记载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这样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它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它说有七十多万人,这七十多万人分作两拨,一拨去“作阿房宫”,一拨去“作骊山”。这个“作阿房宫”跟“作骊山”是分开记载的,你可以见修阿房宫的人叫“作阿房宫”,修秦陵的人叫“作骊山”。所以,根据这一条记载,我有一种想法,就是我觉得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间凡是提到和骊山有关的人应当是特指修秦陵的人,不是指其他的,所以这个“骊山徒”既然有“骊山”两个字,他应当还是指修秦陵的人。这就和前面那个记载似乎有点矛盾,实际上就是说秦始皇陵在复土完成以后,有一部分人调过去修阿房宫了,还留下来一部分人继续修秦陵,因为秦陵并没有完全完工。这个没有完全完工,我估计只是指的秦陵的陪葬墓没有完工,它还需要有人搞陪葬墓。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们今天去看兵马俑,这是秦皇陵非常有名的一个陪葬墓。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都有秦俑,唯独四号坑是空的,说明四号坑原来也是一个陪葬坑,只不过因为突发事件导致四号坑没有放秦俑。什么原因?学术界现在说法不一。我倒比较赞成一种说法,那就是关东起义军杀过来的时候,陪葬的工作就来不及再去细作了,所以唯独这个四号坑没有放任何秦俑就匆匆忙忙把它填平了。我估计就是秦始皇那个地宫上面复土完成以后,还有一部分人在做皇陵的善后工作。如果这个说法能够说得通的话,那就是秦二世二年皇陵的工程还没有完。如果要加上秦二世的二年的话,皇陵的修建就达到了三十九年。所以秦皇陵的修建,我比较主张的是“三十九年说”。这是第一个问题。

'画外音' 中国古人对于陵寝的修建极为重视,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更是要不遗余力地修建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下王国。历经三十九年修建的秦始皇陵充分显示着中国第一位皇帝生前身后无与伦比的万千气象。那么修建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到底要动用多少人力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修秦皇陵到底用了多少人?我们现在看到的史书记载一共有三处牵涉到修秦陵用了多少人:一条是我们刚刚讲过的那个例子,“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是七十多万人一部分修阿房宫,一部分修骊山陵,这是说修皇陵跟修骊山的总人数是七十多万,这是一条记载;另一条记载也是《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它这样说的,“及并天下,天下送徒七十余万人”,很多人引这一句话,说秦始皇兼并天下以后,弄了七十多万人去修皇陵;第三条记载不是《史记》了,是另外一本书叫《汉旧仪》,在《汉旧仪》这部书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说,“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记载是李斯带了七十二万人修秦陵。所以这样一来就造成了现在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说修秦陵用了七十多万人。这个说法,我觉得是一个可以商量的话题,是不是修秦陵用了七十多万人?按照这种说法,这三十九年每一年都是七十多万人在那儿修秦陵,这可能不可能?我们可以算一算,在秦兼并六国之前,秦的主要人力用在干什么呢?用在兼并战争上。他不可能把几十万人都去修秦陵。我举一个例子,秦灭楚国是先败后胜,为什么呢?第一次因为去了二十万人打败了,第二次去了六十万人打胜了。你想想如果动用六十万人打楚国打了两年,还得用多少人为他们做后勤保障啊。当六十万大军去灭楚的时候,你还能动员七十万人去修皇陵吗?所以我觉得这个期间,就是在秦并六国之前用七十多万人修皇陵似乎是不太可能的。兼并天下完成以后,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有没有可能动用七十多万人去修皇陵呢?我们可以看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他做的什么事。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220年),这一年开始秦始皇在全国大修驰道,就是修路。这个驰道是以咸阳为中心通向全国各个主要交通要道的高速公路、快速通道。我们知道“修路”在古代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的情况下,是要占用大量人力的,而这个路能不能修通,直接关系到秦始皇能不能坐守咸阳指挥战争,统一天下。你没有一个快速通道,想治理和统一天下是非常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能马上集中七十多万人去修皇陵吗?修皇陵跟修驰道相比较起来,在秦始皇的心目中,我认为修驰道更重要。这是秦始皇二十七年的事情。秦始皇三十二年的时候,他派蒙恬带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然后紧跟着修万里长城。用三十万人去打匈奴,就驻守在边疆,同时,又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修长城。长城尽管是在原来的秦国、赵国、燕国长城的基础上连缀而成的,但是毕竟是万里长城,修建地点又是在崇山峻岭之中,这个耗费的人力,我觉得也是不可轻估的,动用的人力一定非常之多。而且正是秦始皇在求长生不老的时候,他干嘛急着修他未来的那个归宿啊。他这个时候一方面在求着长生,一方面在放着匈奴,我估计他不会集中七十多万人去修皇陵,那么急急忙忙去修,好像赶着去死一样,等着要进地宫啊。我觉得秦始皇没有急着要进去的意思,一般的人也是修好了陵以后,先放在那儿不急着往里面走,谁那么连三赶四地像赶飞机一样非往里面奔,这不大可能。这是秦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三十三年开始,他派五十万大军南征南越,这打南越一打打了四年。三十万军队在北方防守匈奴,五十万大军征南越,五十万大军你说需要多少人为他们运送粮草、补给,这个时候他能急于集中七十万人去修皇陵吗?好像可能性也不大。等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征南越的战争还没有结束,秦始皇又突发奇想要建阿房宫,修建一个大规模的阿房宫,又动用了一大批人力。这些人力的分散,我觉得都导致秦始皇不可能集中全部精力去修他那个地下的寝宫,那个我觉得对他来说并不是个急事情。我们列举这些事实可以看出来,在秦始皇兼并六国成功一直到他三十七年突然之间死在沙丘,他临死之前毫无思想准备。等到他一病故,来不及了,不管完和不完,一个腐烂变质面目全非的秦始皇总得入土为安吧,你再不埋葬,不知道要烂到什么程度了。秦始皇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三十七年七月病故,九月匆匆忙忙就下葬了。在下葬的前后,因为要干工程,要急急忙忙赶快把他埋进去,肯定秦二世又想证明自己是秦始皇钦定的继承人,为了证明自己的皇帝位置的合法性,他会调集所有的人力去突击修建秦始皇陵。唯独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