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老官场冒着得罪吴家的风险也对他的支持力度不减,他凭的是什么?
政治从来不是温情的产物,吴才洋可不会认为陈风、宋朝度等人力挺夏想是没有政治智慧的表现,能够爬到副省级高位的人,都不简单。他更不认为是因为他们对夏想有深厚的感情,政治人物也是人,也会被感情因素左右,但在面临着自身前途的重大抉择面前,感情就苍白无力了,利益就会上升到了第一位。
也就是说,他们肯不顾吴家的压力而非保夏想不可,就证明不管是在感情上还是利益上,夏想在他们眼中比吴家更有份量!
就让吴才洋大惑不解,一个才刚刚当上区长的副厅级干部,影响力仅限于燕市,凭什么让许多人都器重他?
不解归不解,政治上让人费解的事情也多得是,远的不说,就是上任燕省省委书记高成松,对其秘书武沛勇的偏爱和纵容就让外人看不明白。武沛勇在外面的嚣张和狂妄高成松心知肚明,他明知武沛勇为人差劲,有性格缺陷,也多次听到别人对武沛勇的不满,却就是下不了狠心批评武沛勇,一直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让不少人都疑惑不解,不明白到底武沛勇好在哪里,让高成松对他如此纵容?
往远了说,当年满清的乾隆对和坤的宠爱也是一时无两,可见感情因素在政治之中,有时也能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吴才洋在夏想担任了下马区区长之后不久,就收到了李言弘的答复,说是经过调查之后发现,夏想在经济上没有任何问题,可以说清白得让人震惊,没有任何权钱交易的迹象。李言弘将夏想没有经济问题的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夏想的妻子曹殊黧聪明能干,她开的设计公司一年能赚几百万元。二是夏想本人有超人一等的商业头脑,他在项目设计和对市场的把握上面,也有一定的天赋,而且以前也有过许多次成功的案例,他想要赚钱并不难,所以他不像别的官员一样,想要钱除了贪污就无路可走,他有的是办法,所以不会去贪。
吴才洋出身在家族之中,从小不缺钱,对金钱没有什么概念,平生也最恨贪污腐败的官员,夏想不贪不拿的作风让他对夏想的印象多少有点改观,不再认为夏想一无是处,他不但在燕市和燕省人脉深厚,自身素质也够硬,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随后就又发生了吴家和付家的过招之事。
其实吴老爷子一开始在燕市借打压夏想之时搅乱局势的手法,吴才洋一眼就看了出来。尽管他和老爷子之间从不谈心,在政治上也是各自为政,但老爷子毕竟是他的父亲,行事风格和常用手法,他还是十分熟悉的,尽管他从政之后的风格和老爷子不是一脉相承,在许多方面也得益于老爷子的言传身教。
吴才洋就知道,老爷子开始在燕市布局了,打压夏想只是一个由头,是一个开始,老爷子所图的并不是只让夏想得不到区委书记的宝座,他想要的是整个燕市,长远看,或许还想着眼于整个燕省。
因为国务院的十年计划里,在不久的将来,将和环绕京城周围的燕省的4市13县联手打造大京城经济圈,整合燕省和京城的资源,形成一个总面积为27000平方公里、共485万人口的大京城经济圈,仅前期政府投入和可能引领的各项社会资本估计将在万亿元左右,而且已经初步和燕省进行了前期洽谈,达成了初步意向。
由此,燕省的重要性就一下跃居到了各省的前列。
实际上尽管燕省的经济并不十分发达,表面上在国内影响力不大,但在京城高层的眼中,一省的重要性并不仅仅是经济指标,还有不可替代的地理位置的考量。比如岭南省虽然经济总量大,但地理位置决定了岭南省的在某一方面的战略重要性远不如闽南省,因为闽南省和台湾省遥遥相望。同样,燕省在全国所有省份中,有着独一无二的重要性,因为燕省是全国唯一一个环绕京城的省份,大而广之的话,是唯一一个环绕京津的省份。
燕市是京城最后一座南大门,尽管燕市的驻军并不出名,但燕市却有全国最好的陆军指挥学院,号称中国的西点军校,也有非常庞大的坦克训练基地,当然,更有令人闻之色变的神秘的二炮藏在燕市西部的山中,是中国最强大最有震憾力的最后一道保障的陆基部队。
因为有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优势,如果再提升了经济规模,建成大京城经济圈的话,燕省很有可能恢复以前身为直隶时的气魄和影响,成为名符其实的京城第一门户省份。
到时身为燕省的书记,就和以前比其他总督高上半格的直隶总督一样,进入政治局也是题中应有之意。老爷子提前谋局,大有深意。
第612章 平衡点
老爷子目光深远。未雨绸缪早早下手,前期有高晋周在燕省两年的沉寂,现在又有于繁然的及时空降到燕市,再有省纪委书记李言弘在燕省慢慢站稳了脚跟之后,基本上一个清晰的轮廓就显现出来。省里是常委副省长,市里是常务副市长,再有一个省纪委书记坐镇掌控了许多官员的小辫子,如此假以时日,大计可成。
让吴才洋佩服的不是老爷子的布局,老爷子浸淫官场一生,从容展开一些布局,再正常不过。他所震惊的是夏想的反应,准确地说,是夏想在其中非常巧妙地配合了老爷子的行动,尤其是暗中通知邱家和梅家的时机之巧,绝对是恰到好处的神来之笔,让老爷子想要摆付家一道的计策天衣无缝地得以完成,让付家硬生生吃了一个有苦难言的哑巴亏!
而且还挑不出吴家的理!
就让吴才洋第一次对夏想高看一眼,心中暗暗赞叹,还真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年轻人,他怎么可能就看透了其中的环节?吴才洋深信老爷子才不会主动向夏想透露计划。也不会通过连若菡向夏想有过多地暗示,老爷子一生纵横官场,风云激荡,他才不屑于自降身份,不管通过什么渠道向夏想暗示,都不是老爷子的风格。
夏想主动出面为吴家牵线搭桥,既然不是得自于老爷子的暗示,那自然就是他自己看破了局势,看出了老爷子的用心,只此一点,就让吴才洋不得不承认夏想还真是长了一双慧眼,以他现在的年龄和在官场上的经历,能够一眼看穿老爷子的手段,就已经不能用“不简单”三个字来形容了,简直可以用神奇来形容他的点晴之笔。
正是因为夏想的及时出现,才让老爷子的整个计划完美无缺,浑然天成一般地圆满完成。尽管计划一直是老爷子一手策划并且实施,没有他什么事,但老爷子所图的是为了整个吴家,归根结底他和老爷子再不和,再有芥蒂,也是父子关系,老爷子百年之后,留下的政治遗产,还是全在他的手中。
夏想帮了老爷子,也是间接帮了他。
不过仅仅是以上之事,还不足以让吴才洋对夏想的怒气消减多少。让他稍微对夏想有一点好感的是火树大厦事件。
火树大厦事件第一时间就传到了他的耳中,一开始他还不相信是真事,以为是夏想玩弄了一出政治闹剧,不过是假借一次事件来提升名声罢了,他见多了地方官员的一些拙劣的手段,或是亲自指示下级去安排演戏,或是下级投其所好主动安排,总之都是假得不能再假的新闻事件。
新闻能有几分真事?吴才洋执掌中宣部,对国内新闻媒体炮制事件的流程了如指掌,太清楚其中一些弯弯道道了。国内新闻从业者的良心和公正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然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人员素质,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问题,从建国初期的“一句顶一万句”到亩产上万斤粮食之后,国人就陷入一种自欺欺人的怪圈之中。
新闻之中,永远是一处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和平盛世,血与汗永远流在阳光照耀不到的地方。
只是当吴才洋了解到了事实真相之后,才第一次被夏想的热血和冲动所震惊。一个义无反顾的年轻人,一个勇往直前的区长,一个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副厅级干部,让他心中涌动着久违的激情,想起他当年在边疆的青葱岁月。想起他当年一个人和老爷子闹翻之后,在偏远省份义无反顾的决绝,想起他带头冲进暴乱的人群,第一个跳进决堤的河水,往事历历,恍如昨日,就让他一瞬间对夏想产生了一种突如其来的好感!
这个年轻人,和他当年的冲动和热血是何其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