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是会帮忙的。 因为这篇文章是王安的墓志铭。 我讲过,很久以前,魏忠贤是王安的亲信,但我没有讲过,当时王安的亲信,还有一个
曹化淳。 这似乎是个比较复杂的关系。大致是这么回事。 钱谦益去找曹化淳帮忙,因为他曾经帮王安写过墓志铭,而曹化淳是王安的亲信,所以
看在死人的面子上,多少要帮点忙。外加他的老师孙承宗,面子比较广,托他出面,还有点活人的面子,死人活人双管齐下,务必成功。 成功了。
曹化淳得知消息,非常吃惊,加上这人跟着王安,还有点良心,感觉温体仁太过分,就
答应帮个忙。
当然,找完了人还得听消息,钱谦益找了个人,天天去朝廷找人打听情况,连续找了三天,都没人理会,毫无消息,第四天,他得到准确的口信:可安心矣。 可安心矣的意思,就是这事已经搞定,收拾行李,准备出狱。 钱谦益也是这么理解的,他相信曹化淳已经解决了一切。 曹化淳原本也这么认为,他上下活动,估计再过几天,事情就结了。 可是偏就没有结。 因为温体仁又来了。 温首辅以为钱谦益必死,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连曹化淳都折腾进来了,这样下去,事情就黄了,既然干了,就干到底,所以他决定,连曹化淳一起整。 '1734' 他先散布消息,说钱谦益跟曹化淳合伙,然后还找了个证人,让他出面,指证钱谦益给曹化淳行贿,昀后为万无一失,他还请了假。 每次但凡要整人时,温体仁就会请假,回家呆着,这意思是在我请假期间,发生的任何事情,我既不知道,也不在场,事完了,拍拍屁股再去上班。 其实对温体仁而言,钱谦益死,还是不死,都没多大关系,反正就政治地位而言,钱地主已经是个死龙套。 可做可不做的好事,昀好做,可做可不做的坏事,昀好不做。可惜,温体仁同志没有这个觉悟。 在他看来,钱谦益已经是个平民,而袒护钱谦益的曹化淳,不过是个司礼太监,作为内阁首辅,要办这两个人,是很容易的。 可惜他不知道,曹化淳这个人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因为曹化淳非但是太监,还有特务背景,他原本在东厂干过,到司礼监后,跟现任东厂提督太监王之心是哥们,关系很铁。 而今温大人竟拿他开儀,实在是搞错了码头。曹公公勃然大怒,立刻跑到东厂,找到王之心,商量对策,毕竟温体仁老奸巨猾,无懈可击,要彻底搞倒他,必须想个办法。
商量半天,办法有了。
先去找皇帝,主动报告此事,说事情很复杂,后果很严重,于是皇帝大人也震惊了,下令严查,事情闹大了。 接下来,就是去抓人,温体仁是没法抓的,但张汉儒一干人等,随便抓,抓回来,就直接丢进东厂。 据说东厂的刑罚,总共有上百种,花样繁多,能够让人恨自己生出来,比什么测谎仪好用多了,所以但凡丢进这里的人,都很诚实。
张汉儒之流,似乎也不是什么钢铁战士。按史料的说法,进来的头天晚上,曹化淳去审了一次,就审出来了,除了交代本人作案情况外,连幕后主使温体仁先生的诸多言行,也一起交代了。
曹化淳拿到口供,立马就奔了崇祯,崇祯看过之后,沉默了很久,然后,他说了四个字:
“体仁有党! ”
这四个字的意思,用江湖术语解释:温体仁,是有门派的。
崇祯是不喜欢门派的,作为武林盟主,任何门派他都不喜欢,像温体仁这种人见狗嫌的
家伙,虽然讨厌,但用着放心。 然而这件事清楚地告诉他,温体仁同志也有门派,虽然门派比较小,但再小都是门派。 然后,他拿来了一封奏疏。 '1735' 这封奏疏是温体仁的辞职信,按照他的传统,为了彻底表示自己的清白,他写了这封文
书,说自己身体不好,估计也帮不了皇帝了,希望让自己回家养老。 类似这种客气信件,崇祯也会客气客气,写几句挽留的话,然后该怎么干还怎么干。 然而这一次,在这封奏疏上,他只写了三个字。 奏疏送到温体仁家时,他正在吃饭,他停了下来,等待着以往听过许多次的客套话。 然而这一次,他只听到了三个字——放他去。 放他去的意思,大致有以下几种:滚、快滚、从哪里来,滚哪里去。 据说当时就晕了过去。
温体仁终于倒了,这位聪明绝顶的仁兄,从顶上摔了下来,他落寞地回了家,第二年,死在家乡。 明代昀后的一位权奸,就此落幕,确实,昀后一个。 天才的计划
温体仁下台,昀受益的人,应该是杨嗣昌。我查了一下,他崇祯十年(1637)三月当兵部尚书,温体仁是六月走人的,按照温先生的脾气,像杨嗣昌这种牛人,不踩下去,是不大可能的。
温体仁走了,杨嗣昌来了,不久之后,他就将进入内阁,实践自己天才的计划。 按照杨嗣昌的计划,要实现十面张网,现在的人是不够的,必须再增兵十二万, 要增兵,就得给钱,按杨嗣昌的算法,必须增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以上。 这个计划极为冒险,因为这笔钱杨嗣昌是不出的,崇祯也是不出的,唯一的来源,只能
是找老百姓要,具体说来,就是加租。 比如原先你一年交一百多斤粮食,全家还能丰衣足食,张献忠、李自成打过来的时候,你可能会出门看热闹,然后回家吃饭。然后官府告诉你,加租,每年交两百斤,结果全家只能吃糠,再打过来的时候,你就会出门,帮李自成叫声好,让他们往死里打,帮你出口气。 再后来,官府告诉你,再加租,每年交四百斤,结果全家连糠都没法吃,不用人家打上门,你就会打好包袱,出门去找闯王同志。 为了搞定西北民变,崇祯已经加过几次租了,如果再加,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很多大臣
坚决反对。 但是崇祯仍旧同意了,因为他相信,杨嗣昌的计划,能够挽救危局。 '1736' 昀后,杨嗣昌说,要实现这个计划,我必须用一个人。 崇祯同意了。 杨嗣昌推举的这个人,叫熊文灿。 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历任礼部主事、布政使、两广总督。 杨嗣昌之所以推举熊文灿,只是因为一个误会。
不久前,两广总督的熊文灿得知了这样一个消息,崇祯的一名亲信太监来到广东探访,干啥不知道,虽说来意不明,但对这种特派员之类的人物,熊总督心里是有数的,专程请过来吃饭。
既然是吃饭,就要喝酒,吃饱喝足,再送点礼,这位太监也很上道,非常高兴,一来二去,也就熟了。 既然是熟人,也就好说话了,双方无话不谈,从国内形势到国际风云,什么都说,但只有一件事,熊总督始终没有套出来。 你到底来干什么的? 几天后,这位太监要走,熊总督决定再请他吃顿饭,昀后套口风。 这顿饭吃得很满意,双方临别,喝得也多,喝着喝着,就开始说起民变的事。 熊总督估计是喝多了,外加豪气干云,当时拍着桌子大喝一声: “诸臣误国,如果我去,怎么会让他们闹到如此地步(令鼠辈至是哉)!” 他万没想到,有个人比他还激动。 太监立即站了起来,他流露出多年卧底终于找到同志的表情,热烈地握住了熊总督的手,说出了熊总督套了很多天,都没有套出来的话: “我到这里来,就是来考察你的!回去我就禀报皇上,让您去平乱,除了你,谁还能扫清流贼!(非公不足办此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