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奖励是:升一级,赏银三十两。 如果是个老实人,也就罢了,袁崇焕的性格,要让他服气,那是梦想。 '1552' 而昀重要,也昀关键的原因在于,再干下去,就没意思了。 说到底,要想干出点成绩,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还得有人罩着,按此标准,袁崇焕只能
算个体户。 许多书上说,袁崇焕之所以离职,是因为他是东林党,所以阉党容不下他,把他赶走了。 这个说法有部分不是胡扯,也就是说,有部分是胡扯,袁崇焕虽然职务不低,但在东林
党里,实在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也没什么影响力,既不是首犯,也不算从犯,你要明白,阉党也是人,事情也多,也没功夫见人就灭,像袁崇焕这类人物,睁只眼闭只眼就过了。
但干不下去也是实情,袁崇焕的档案实在太黑,比如,他中进士时,录取他的人是韩旷(东林党大学士),提拔他的人是侯恂(东林党御史),培养他的人是孙承宗(模范东林党),如此背景,没抓起来就算是奇迹了,虽说他本人比较乖巧,但要魏公公买他的帐,也不太现实。
基于以上原因,他提出辞职,基于同样原因,他的辞职被批准。 死了上万人,折腾几十天,连块砖头都没挖到的皇太极永远不会想到,袁崇焕就这么失
败了,败在一个连大字都不识的人妖手里。 妖风 魏忠贤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人妖了,不是人,而是妖。 解决掉东林党,没有敌人了,就开始四处闹腾刮妖风了。 昀先刮出来的,是那个妇孺皆知的称号——九千岁,但事实上,这只是个简称,全称是
“九千九百岁爷爷”。
阉党的贵孙们尽力了,由于天生缺少部件和职位的稀缺性,魏人妖当不上万岁,所以只能九千九百了,用数学的角度讲,应该算极限接近。
除称号外,魏公公丝毫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还有个很牛的官衔,就不列出来了,因为我算了一下,总计两百多字,全写出来比较麻烦。
光有称号和官衔是不够的,人也得实在点,吃穿住行,还得买房子。
简单点说,除了不穿龙袍,魏公公的待遇和皇帝基本是一样的,至于房子,魏公公也不怎么挑,只是比较执着——看中了就要。
而且他还有个不好的习惯:只要,不怎么买。
比如参政米万钟,在北京郊区有套房子(园林别墅),魏忠贤看中了,象征性地出了个价,要买,米万钟不卖。
魏忠贤同意了,他免了米万钟的官职,直接占了他的房子,一分钱都没花。
'1553'
在强买强卖这个问题上,魏忠贤是讲究平等的,无论平民百姓还是皇亲国戚,全都一视同仁。如某位权贵有座大院子,魏忠贤想要,人家没给,魏忠贤随即编了个罪名,把他绕了进去,还打了几十棍。
除了自己住的地方外,魏忠贤也没忘了家乡。他的老家河北肃宁,一向很穷,以出太监闻名,现在终于也露了脸。为了让肃宁人民时刻感受到魏公公的光辉,他专门拨款(朝廷出),重新整修了肃宁城,一个小县城,挖了几条护城河,还修了三十座敌楼,城楼十二栋,大炮就安了上百门,实在有够夸张。
问题在于,魏公公不忘家乡,却忘了老乡,肃宁的穷光蛋们还是穷光蛋,除了隔三差五被拉去砌墙,生活质量没啥改善。
肃宁是个县城,且战略地位极其不重要,修得跟碉堡似的,这么穷的地方,请人来抢人家都未必来,搞得南来北往的强盗们哭笑不得
搞笑的是,十几年后,后金军入侵河北,经过这里,本来没打算抢肃宁,但这城墙修得实在太好,忍不住好奇心,就攻了一下,想打进去看看里面有多少钱。而更搞笑的是,肃宁太过坚固,任他们死攻活攻,竟然没能够攻进去(进了白进)。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是魏公公这样的人,如果下定决心要做点事,也是可以做成的。
吃喝不愁了,有房子了,光宗耀祖了,官位称号都有了,还缺吗?
还缺。 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东西不外乎以下几种:金钱、权力、地位,这些魏忠贤全都有了。 但昀重要的那件东西,他并没有得到。 那是无数帝王将相梦寐以求,却终究梦断的奢望——入圣。 成为圣贤,成为像老子、孔子、孟子一样的人,为万民景仰,为青史称颂! 问题是,魏公公不识字,也写不出《论语》、《道德经》之类的玩意,现在还镇得住,再
过个几十年就没辙了。 为保证长治久安,数百年如一日地当圣人,魏忠贤干了这样几件事: 第一件是修书,虽然他不识字,但他的龟孙还是比较在行的,经过仔细钻研,一本专著
随即出版发行,名为《三朝要典》。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在这本书里,讲了三个故事。 '1554' 第一个故事叫梃击,讲述疯子张差误闯宫廷,被王之寀诱供,以达到东林党不可告人的
目的。 第二个故事叫红丸,说的是明光宗体弱多病,服用营养品“红丸”,后因体弱死去,无辜的医生李可灼被诬陷。 第三个故事移宫,是昀让人气愤的,一群以杨涟为首的东林党人恶霸,趁皇帝死去,闯入宫中,欺负弱小,赶走了善良的寡妇李选侍。 为弘扬正义,澄清事实,特作本书,由于瞎编时间短,作者水平有限,有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从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愤怒,很多人的愤怒,浙党、楚党、方从哲,以及所有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还有那个拉住轿子,被杨涟喝斥的小人物李进忠。 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