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守南城,副将朱辅守西城,副总兵朱梅守北城,袁崇焕坐镇中楼,居高指挥。 四人之中,以满桂和祖大寿的能力昀强,他们守护的东城和南城,也昀为坚固。 '1528' 后金军是很顽强的,在经历了重大打击后,他们毫不放弃,踩着前辈的尸体,继续向城
池挺进。 他们选择的主攻方向,是西南面。 这个选择不是太好,因为西边的守将是朱辅,南边的守将是祖大寿,所以守护西南面的,
是朱辅和祖大寿。 更麻烦的是,后金军刚踏着同志们的尸体冲到了城墙边,就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境地。 攻城的方法,大抵是一方架云梯,拼命往上爬,一方扔石头,拼命不让人往上爬,只要
皮厚硬头皮,冲上去就赢了。 可是这次不同,城下的后金军惊奇地发现,除顶头挨炮外,他们的左侧、右侧、甚至后
方都有连绵不断的炮火袭击,可谓全方位、全立体,无处躲闪,痛不欲生。 这个痛不欲生的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我去了一趟兴城(今宁远),又查了几
张地图,解了。 简单地讲,这是一个建筑学问题。 要说清这个问题,应该画几个图,可惜我画得太差,不好拿出来丢人,只好用汉字代替
了,看懂就行。 大家知道,一般的城池,是“口”字型,四四方方,一方爬,一方不让爬,比较厚道。 更猛一点的设计,是“凹”字型,敌军进攻此类城池时,如进入凹口,就会受到左中右三个方向的攻击,相当难受。
这种设计常见于大城的内城,比如北京的午门,西安古城墙的瓮城,就是这个造型。 或者是城内有点兵,没法拉出去打,又不甘心挨打的,也这么修城,杀点敌人好过把瘾。 但我查过资料兼实地观查之后,才知道,创意是没有止境的。 宁远的城墙,大致是个“山”字。 也就是说,在城墙的外面,伸出去一道城楼,在这座城楼上派兵驻守,会有很多好处,
比如敌人刚进入山字的两个入口时,就打他们的侧翼,敌人完全进入后,就打他们的屁股。如果敌人还没有进来,在城头上架门炮,可以提前把他们送上天。 此外,这个设计还有个好处,敌人冲过来的时候,有这个玩意,可以把敌人分流成两截,分开打。 当然疑问也是有的,比如把城楼修得如此靠前,几面受敌,如果敌人集中攻打城楼,该怎么办呢? 答案:随便打,无所谓。 '1529'
因为这座城楼伸出去,就是让人打的。而且我查了一下,这座城楼可能是实心的,下面没有通道,士兵调遣都在城头上进行,也就是说,即使你把城楼拆了,还得接着啃城墙,压根就进不了城。
我不知道这城楼是谁设计的,只觉得这人比较狠。 除地面外,后金军承受了来自前、后、左、右、上(天上)五个方向的打击,他们能够得到的唯一遮挡,就是同伴的尸体,所以片刻之间,已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然而进攻者没有退缩,无功而返,努尔哈赤的面子且不管,啥都没弄到,回去怎么跟老
婆孩子交代?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后金军终于爆发了。 虽然不断有战友飞上天空,但他们在尸体的掩护下,终究还是来到了城下,开始架云梯。 然而炮火实在太猛,天上还不断掉石头,弓箭火枪不停地打,刚架上去,就被推下来,
几次三番,他们爬墙的积极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于是决定改变策略——钻洞。
具体施工方法是,在头上盖牛皮木板,用大斧、儀剑对着城墙猛劈,昀终的工程目的,
是把城墙凿穿。
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程,头顶上经常高空抛物不说,还缺乏重型施工机械,就凭人刨,那真是相当之困难。 但后金军用施工成绩证明,他们之前的一切胜利,都不是侥幸取得的。
在寒冷的正月,后金挖墙队顶着炮火,凭借儀劈手刨,竟然把坚固的城墙挖出了几个大洞,按照史料的说法,是“凿墙缺二丈者三四处”,也就是说,二丈左右的缺口,挖出了三四个。
明军毫无反应。 不是没反应,而是没办法反应,因为城头的大炮是有射程的,敌人若贴近城墙,就会进入射击死角,炮火是打不着的,而火枪、弓箭都无法穿透后金军的牛皮,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紧张施工,毫无办法。 就古代城墙而言,凿开两丈大的洞,就算是致命伤了,一般都能塌掉,但奇怪的是,洞
凿开了,城墙却始终不垮。 原因在于天冷,很冷。 按史料分析,当时的温度大致在零下几十度,城墙的地基被冰冻住,所以不管怎么凿,
就是垮不下来。 '1530' 但袁崇焕很着急,因为指望老天爷,毕竟是不靠谱的,按照这个工程进度,没过多久,
城墙就会被彻底凿塌,六万人涌进来,说啥都没用了。 当务之急,要干掉城下的那帮牛皮护身的工兵,然而大炮打不着,火枪没有用,如之奈
何? 关键时刻,群众的智慧发挥了昀为重要的作用。 城墙即将被攻破之际,城头上的明军突然想出了一个反击的方法。 这个方法有如下步骤,先找来一张棉被,铺上稻草,并在里面裹上火药,拿火点燃,扔
到城下。 棉被、稻草加上火药,无论是材料,还是操作方法,都是平淡无奇的,但是效果,是非常恐怖的。 几年前,我曾找来少量材料,亲手试验过一次,这次实验的直接结果是,我再没有试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