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转过身,快步向御花园之外走过去的时候,常德那一张惹人厌烦的脸很不合时宜的出现在他眼中。
李易转回去,看了长公主一眼,低下头,一言不发。
李明珠被他看的有些心慌,移开视线,不敢看他。
景帝看了看身后一人,问道:“齐爱卿,刚才李大夫说的话,你都记住了吗?”
这位都水长丞立刻点头,“都听清楚了,只是有关兴修水利一事,还有些地方不太明白……”
景帝淡淡道:“有什么不明白的,下去自己问。”
“臣遵旨!”
都水长丞立刻放下了心,有陛下这句话在,他总不至于再继续藏拙吧?
“朕有些累了,回宫。”景帝看了李易一眼,向外面走去。
走到一半,脚步又顿住,并未回头,再次开口道:“日后尚书省送进宫的折子,先送去晨露殿,最后交由朕过目即可;常德,准备一下,朕要去芙蓉园住上一段日子,这宫里啊,还真像是一座囚笼一样,朕是当真住的有些烦了……”
景帝自始至终也没有对李易说什么话,但这不相干的寥寥几语,却透露出了很多信息。
陛下要出宫了,天子有很多行宫,但陛下在位这二十多年来,勤于朝政,久居皇宫,从未做过那些劳民伤财的行乐之事,这一次虽然只是在宫外的芙蓉园,也是数十年来头一次。
朝政之事,日后由长公主代为处理,这其实是很不合规则的,天子不在宫中,能够代替理政的,只有太子,就算景国没有太子,也应该是由某个皇子代劳,于情于理,也不该是长公主!
可是在场之人都是朝中重臣,却没有一人敢提出反对的意见。
讲情理,讲情理的话,这些朝政之事,他们这些宰相,这些大臣应该处理的尽善尽美,可他们这些人加起来,还比不上某个人一个小指,还有什么脸讲情理?
至于劝陛下收回封长安县侯李易为金紫光禄大夫,他们刚才找的理由,自己都不好意思再说一遍,李县侯年轻,不懂朝政?
李县侯若是不懂朝政,他们又算得了什么,这些年都活到狗身上去了吗?
景帝走了,几位大臣也走了。
秦相走的时候,用极具深意的眼神看了李易一眼。他刚才说了不少,秦相记住的也不少,然而他知道,他所听到的,怕也只是冰山一角,姑且不论对方所说的适用不适用于当前的国情,能有这一份连他自己都远远不及的见识,就足以让他对这位李县侯的重视,再次提升一个档次。
而内心里,秦相隐隐的觉得,他所说的某些话,和自己心中一些朦胧的还未成型的想法,不谋而合。
几位大臣临走之时,看他的眼神,俨然像是在看一个怪物。
他若只是超出常人一些,则可以用才华出众,少年英杰来描述,但若是超出太多,让所有人都难以望其项背,也就只有“怪物”一词能形容了。
此时再想起来,刚才朝堂之上,诸多朝臣力谏陛下收回成命那一幕,则是有些可笑。
一个金紫光禄大夫,无数人求之不得,可他……根本不在乎!
一群跳梁小丑啊……
“做的不错,这么多年,陛下也是该好好歇歇了,你们这些年轻人,要上进……”常德临走的时候,拍了拍他的肩膀,老脸上难得的露出了一个笑容。
不多时,御花园中,除了远处的两名侍卫之外,就只剩下了两个人。
李易怔怔的望着茂密的树影,他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
被他最信任,从始至终都没有怀疑过的人背叛了。
老皇帝和那些人就在后面,她知道他们在后面,她知道这些话自己不想让更多的人听到,可是她还是这样做了。
说不失望,自然是假的,不只是失望,他甚至有些心灰意冷。
从很久以前,他就开始为她做一些事情了,当初将天罚交给她,是无奈之举,但后来推出戏文,帮她造势,成立女子联合会,改婚姻法,推广正确的接生之法,让她被京都乃至于天下的女子所拥戴,建立女子学院,新式军粮,帮她和将门建立紧密的联系,包括近期的明珠书院,帮她赢得天下仕子的心,以及他刚才说的那一番话,能让老皇帝乃至于满朝文武对她再次刮目相看……,都是不求回报的。
不求回报,不代表他不想被她在乎。
此刻,他心中的某些信念产生了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