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大街上,行人来往,熙熙攘攘。
街边各式小贩卖力地吆喝着,招揽着往来的路人。
一队扈从骑马而来,从船行水上划开河流,街道上的人流中分向两边,让出中间的大道。
跟在那队骑马的扈从后,两辆马车慢慢在一间酒楼前停下。
郑海拉住马匹缰绳,坐骑随即止步,停在马车后。
“薛老哥,白氏一品鸭到了。”
听到郑海的提醒,薛禄拉住缰绳,扭头看了一眼旁边高耸的酒楼。
酒楼大门上,挂着一方古朴大气的牌匾,上书“白氏一品鸭”五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颇有气势。紫黑色的牌匾雕刻着精致的纹饰,古朴深沉中又显得灵动,是一整块大紫檀木。
这种牌匾,薛禄见过,不过是在宫中。
郑海称薛禄为“薛老哥”,薛禄见郑海不摆官架子,也直呼郑海的名字:“郑海,这牌匾不会是真的紫檀木吧?”
郑海点点头,又笑了笑:“是紫檀木,这牌匾放在以前,那可是了不得。不过,自从下西洋后,我们大量购进暹罗的紫檀木,这牌匾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薛禄深以为然地点点头。
刚到大门附近,守候在门口的两位店小二就迎了上来。
一看到是郑海这个老主顾和贵客,一名小二上来殷勤地打招呼,另一名小二则懂事地安排两辆马车到后院停放。
店小二的服务极为妥帖周到,直接将郑海等人领上来二楼的雅间,端茶送水、上甜点。忙完这些,小二这才跑去向店老板禀告。
进入雅间后,薛禄与郑海道出了他此次前来的目的。
“薛老哥,要令郎随我下西洋,百户以下谋个职位,这都没问题。”郑海很爽快地应承下来,“可出访异域,又是海上航行,条件可不比在大明……”
“郑海,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但怎么也比上战场强!”
薛禄直率道,“我家那婆娘,就想让我儿子能安安稳稳地……”
“薛老哥,出海未必就没有生命危险!”郑海打断了薛禄的话。
听到郑海这话,已经入座的徐妙锦与小兰纷纷扭头看过来。
只有一同入座的尼姑慧觉拘谨地坐着,默默听着,并没有什么反应。
郑海招呼徐妙锦与小兰点菜,转移两人的注意力,歪着身子靠近薛禄,低声道:“不骗老哥,我这趟出海,险些就丧命了。”
薛禄有些诧异地盯着郑海,见郑海一脸认真,这才相信不是说笑。
下西洋肯定也有一定的风险,这个薛禄也明白。
第一次下西洋时,郑和使团船队在爪哇就死了一百多人。
之前薛禄就听说了,这些他都了解。可比起上战场,这一两百人又算得了什么?那一场大战打下来不得死伤成百上千人?
薛禄始终觉得,下西洋比上战场安全太多了。
不过,连郑海这个使团副使都险些丧命,薛禄这才重新考虑下西洋的风险。
“郑海,真有这么危险吗?”薛禄再次问了郑海一句。
郑海跟薛禄简单透露了在锡兰山国的战斗与伤亡情况。
薛禄是百战老将,不用郑海多说,他就猜出来大致的战斗过程。锡兰山国之战的胜利,并非朝堂说的那般轻巧。
郑海叫薛禄先回去跟妻子好好商量,再决定要不要让小儿子下西洋。
对郑海与薛禄在一边说悄悄话,小兰很有意见,瞪着郑海道:“两位大老爷,你们嘀嘀咕咕的说什么呢?是怕我们这些小女子听见吗?要不要我们回避?”
徐妙锦盯着郑海,也不说话,看样子对小兰的看法很认同。
冲薛禄挤挤眼,郑海连忙解释道:“我刚才跟薛老哥说,方才我们马车后面有人鬼鬼祟祟,我怀疑是有人跟踪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