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一个人的呐喊在线阅读 > 第10部分(第2页)

第10部分(第2页)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2)

有人说拜伦的诗多为青年所爱读,我觉得这话很有几分真。就自己而论,也还记得怎样读了他的诗而心神俱旺;尤其是看见他那花布裹头,去援助希腊独立时候的肖像。

其实,那时拜伦之所以比较的为中国人所知,还有别一原因,就是他的助希腊独立。时当清的末年,在一部分中国青年的心中,革命思潮正盛,凡有叫喊复仇和反抗的,便容易惹起感应。那时我所记得的人,还有波兰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奇;匈牙利的爱国诗人裴多菲·山陀尔;飞猎滨的文人而为西班牙政府所杀的厘沙路(黎萨),——他的祖父还是中国人,中国也曾译过他的绝命诗。

后来鲁迅还谈到密茨凯维奇,在《〈奔流〉编校后记(十一)》中说:他“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在二三十年前,是很足以招致中国青年的共鸣的”。在《“题未定”草(三)》中说:“那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即易于心心相印”。

还谈到裴多菲。他在《〈奔流〉编校后记(十二)》中说,他收到白莽的译稿《彼得斐行状》的时候,“很引起我青年时的回忆,因为他是我那时所敬仰的诗人。在满洲政府之下的人,共鸣于反抗俄皇的英雄,也是自然的事”。并说他“那‘斗志’能鼓动青年战士的心”。

《摩罗诗力说》一文在介绍这些外国诗人和他们的作品的同时,还正面阐发了鲁迅自己对文学的一些见解。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论语·为政》中又说:“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儒家的这些思想长时间里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准则,例如《文心雕龙·明诗》篇也说“诗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义归无邪。”鲁迅的这篇对此说表示了异议。他说:“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由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接着,鲁迅根据中国文学史上的事实,概括地指出这种“思无邪”的理论给创作造成的巨大损害:“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祝颂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聊行于世。倘其嗫嚅之中,偶涉眷爱,而儒服之士,即交口非之。况言之至反常俗者乎?”因此,结果就是,“试稽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上下求索,几无有矣。”

在这篇论文里,鲁迅提出了一个“文章(文学)不用之用”的思想。当时不是有人认为文学没有什么用处吗?鲁迅回答了这个意见:是的,说到文学,“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诫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功名不如卒业之券。”可是人的活动和需求是多方面的:“盖缘人在两间,必有时自觉以勤劬,有时丧我而惝恍,时必致力于善生,时必并忘其善生之事而入于醇乐,时或活动于现实之区,时或神驰于理想之域;苟致力于其偏,是谓之不具足。严冬永留,春气不至,生其躯壳,死其精魂,其人虽生,而人生之道失矣。文章不用之用,其在斯乎?”他的结论就是:“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用也。”正是因为认识到文学在影响人的精神方面的作用,他才决心以文学为毕生的事业。

文章的结尾部分联系到了当时中国的现实,指出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长期不与外国交往,严重阻碍了中国的进步。“顾使往昔以来,不事闭关,能与世界大势相接,思想为作,日趣于新,则今日方卓立宇内,无所愧逊于他邦,荣光俨然,可无苍黄变革之事,又从可知尔。”这种闭关政策的得失,文章说:

得者以文化不受影响于异邦,自具特异之光采,近虽中衰,亦世希有。失者则以孤立自是,不遇校仇,终至堕落而之实利;为时既久,精神沦亡,逮蒙新力一击,即砉然冰泮,莫有起而与之抗。加以旧染既深,辄以习惯之目光,观察一切,凡所然否,谬解为多,此所以呼维新既二十年,而新声迄不起于中国也。

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3)

文章表示了对于当时一些维新志士的不满:

众皆曰维新,此即自白其历来罪恶之声也,犹云改悔焉尔。顾既维新矣,而希望亦与偕始,吾人所待,则有介绍新文化之士人。特十馀年来,介绍无已,而究其所携将以来归者;乃又舍治饼饵守囹圄之术而外,无他有也。则中国尔后,且永续其萧条,而第二维新之声,亦将再举,盖可准前事而无疑者矣。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要维新就得有人来介绍新文化。如果没有人来做这项工作,只是到外国去学回一些食品加工、监狱管理等等办法,那么你就等待着第二次的维新吧。面对着这样一种现实,鲁迅表示了他的期望: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

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

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

与其说是期望,还不如说是决心吧。鲁迅是决心要求自己成为一个这样的思想界之战士了。

《摩罗诗力说》这篇论文不仅反映了当时鲁迅已经有了丰富的文学知识,同时还表明了他“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他的文学活动,他对外国文学的研究和介绍,都是和他忧时报国之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在《河南》月刊第五号(1908年6月出版)上,鲁迅发表了《科学史教篇》一文。文章概要地介绍了欧洲科学发展的历史,阐述了科学进步在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方面所起的伟大作用,同时批评了中国那些“死抱国粹之士”,他们认为“近世学说,无不本之古人,一切新声,胥为绍术”,“今之学术艺文,皆我数千载前所已具”。这些人不承认世间万事万物都在进化,认为中国的文化传统完美无缺。他们反对进行改革。然而这篇的主旨还不是批评这些抱残守缺的人,而是指出当时“###”的不足和偏颇。

文章指出:这些“###”的最大弱点就是舍本逐末:“故震他国之强大,栗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