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离开后,朱棣又传召翰林院侍讲杨士奇入宫。
金忠与杨士奇都是朱棣安排给太子监国的辅佐大臣。
听了金忠的话,朱棣派人从监狱提出杨士奇,召入宫中。
“士奇,朕问你,太子监国时可做过什么错事?”
朱棣死死盯着杨士奇的眼睛,要是杨士奇有任何隐瞒,必然躲不过他的眼睛。
杨士奇叩首行礼,不卑不亢地回答:“太子殿下与以往一样仁孝,如果做错什么事情,那都是臣等的过错。”
“嗯,朕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棣稍稍平缓,命人释放了杨士奇。
杨士奇得以出狱,但行在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与十三道监察御史不断呈上奏章,弹劾杨士奇。
他们认为,杨士奇也是太子的辅臣,既然东宫的臣属都获罪,不能单独宽宥杨士奇。
朱棣不得已,只好命锦衣卫抓拿杨士奇,不过,没过多久后,又赦免了杨士奇。
黄淮、金问、杨溥等人则没能赦免,关在北京的大牢里。
一时间,太子朱高炽没有了属官,朝堂上亲近太子的官员更是一扫而空。
京师南京的朝堂上,文武大臣悄悄与太子拉开距离,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太子之位岌岌可危。
没有了属官,文华殿空荡荡的,就连太子所在的春和宫,太监和宫女也都议论纷纷。
“殿下,该如何是好?”太子妃张氏站在朱高炽身旁,微微皱眉。
朱高炽苦笑:“父皇又不是第一次对我如此猜疑,静观其变就是。”
深深看了她的丈夫一眼,太子妃张氏挽着太子的手,轻声道:“瞻基说,汉王在陛下身边说了殿下的许多坏话,陛下很生气。”
朱高炽对太子妃点点头,对他二弟朱高煦的作为早有认识。
靖难之役中,他就险些中了别人的离间计,被他父亲误会,这其中也少不了他两个弟弟——朱高煦与朱高燧的谗言与陷害。
“殿下,为何您从来不与汉王他们计较?”太子妃忍不住问了一句。
朱高炽憨憨一笑,圆胖的脸上赘肉一抖一抖的,两只小眼睛微微眯起来。
“爱妃,我是兄长,兄长就要大肚,”朱高炽伸出一只手,轻轻拍了拍太子妃的手背,“再说,如果我事事跟他们计较,那在父皇眼里,我这个兄长不是更不称职了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殿下,若是汉王得到陛下的支持,那……”
“爱妃放心,只要我不犯大错,朝中大臣就一定站在我这边。”
太子妃扭头看着朱高炽,有些疑惑:“殿下,您为何这般自信?”
朱高炽微笑,对太子妃解释:“我有三个优势,是高煦、高燧无法匹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