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是世子殿下的来信吗?”
见朱棣盯着书信沉默不语,张玉忍不住询问。
前一段时间,燕王世子朱高炽曾经来信,向朱棣禀告朝廷派平安率二十万大军北上河间,在单家桥驻兵。
朱棣分析,平安北上的目的是为了截断燕军的粮道,进攻德州,以便解济南之围。
在给朱高炽回信里,朱棣要求朱高炽使用疑兵之计,出彰义门,在卢沟桥西与良乡之间调动兵力,使平安生疑,不敢轻易北进。
事情确实如朱棣所料,朱高炽与道衍摆出疑兵之后,平安的二十万大军没有再北进。
朱棣叹了一口气,将书信递给马和:“不是高炽,是道衍和尚。”
“殿下,道衍和尚有何良策?”张玉再次询问。
营帐中,除了张玉敢问,其他见朱棣脸色阴沉,谁都不敢吭声。
朱棣对马和挥挥手,示意将书信拿给张玉看。
接过信纸,张玉一眼就看到写在前面的几个字:“师老矣,请班师。”
郑海写信叫朱棣退兵,朱棣并没有采纳。
张玉也想劝朱棣撤兵,然而,他一人之力没法说服诸将,也说服不了朱棣。
看到道衍的这封信,张玉知道,朱棣要拿下济南的决心已经动摇了。
朱棣的许多决策都有道衍参与,道衍和尚实际上是朱棣的军师,能谋善断。
别人的话,朱棣可以不听,但道衍的话,朱棣多少都会认真思量。
张玉大致浏览了信上的内容,道衍和尚对眼下的局势做了一番分析。
燕军围攻济南,三月不下,士气不振;朝廷分兵三路,有卷土重来之势。
平安的二十万大军驻扎河间,胡虎视眈眈,北上可威胁北平城,东出则截断运河,阻断燕军粮道,南下可进攻德州,是一个重大的威胁。
朱棣在营帐里来回踱步,过了一会儿,忽然问道:“世美,你怎么看?”
张玉回答:“殿下,末将觉得,道衍大师分析得很有道理。末将,认同大师的看法。”
道衍的信在诸将手里来回传递,有不少将领都赞同张玉与道衍的看法。
围攻济南,燕军久攻不下,将士思归,这是不争的事实。
朱棣背过身,说道:“你们都下去吧,本王再考虑考虑。”
诸位将军走出燕王的大帐,营帐里只剩下朱棣与马和。
盯着桌台上的烛火,朱棣陷入了沉思。
……
房间里的灯火依旧明亮,郑海与施若绮却陷入了沉默。
“郑海,你能答应我吗?”
“这可能是我这一生中,最后的愿望了。”
施若绮倚靠在床上,闭上了眼睛,眼水从眼角渗出。
“不,你不会有事的,我们都不会有事。”郑海安慰道,“用不了多久,燕军就会撤兵,我已经给燕王写信了……”
“你能确定,燕王一定会撤兵吗?”
“我相信,燕王一定会撤兵的!”
“你不是说,最多三个月,燕军就会撤兵吗?现在都三个月了,可他们为何还包围着济南?”
“这,或许再过一两天,他们就撤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