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请问科幻 > 第76部分(第1页)

第76部分(第1页)

除了直接预言或宣示主题外,某些自设逻辑还负有使情节更精彩的作用。它往往给时空加上了许多限制,使角色必须在这些限制中完成任务。比如田中芳树在《银河英雄传说》里,人为设定了类似“三国”的银河政治图景。从银河帝国到自由行星联盟之间,由于存在着大量危险宇空,只有“伊谢尔伦通道”和“费沙通道”可以经过。这和天文学对银河系实际情况的描述完全相悖,但却是作者叙述故事所必须的。

再比如,刘慈欣在科幻小说《超新星纪元》里,虚构了一个完全由孩子组成的世界。要形成这样的世界,必须“杀掉”所有的大人。于是,作者虚构了一次超新星大爆发,由爆发形成的辐射杀死了所有十三岁以上的人。但又不是让他们突然死亡,而是令他们慢慢死去,好有一段缓冲时间,将成人社会保留下来的知识经验传递下来。为什么死亡年龄确定在十三岁?而不是二十岁或者十岁?为什么成人们在临死前十个月左右的时间里,没有集中力量研究出医疗手段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去培养下一代?当然,小说本身就讨论过这些问题。但是对不起,这是作者的自设逻辑,它就是要这样设定,才能把故事导向作者预定的方向。

有意思的是,自设情节在科幻小说中的作用往往不是从成功的地方看到的。因为成功的自设逻辑天衣无缝,以假乱真。而当作者把握不住情节,无法再写下去时,就会在改编自设逻辑上下手。比如,在《两个世界的战争》中,威尔斯将火星人和地球人之间的技术差距描写得过大,不知道怎么收场,只好给出一个新的自设逻辑:火星人经受不起地球上的病菌,统统毙命!

在一篇科幻小说中确立自设逻辑的关键,在于“知识跳跃”。就是从现有的,真实的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里,如何演化推导出自己假想的逻辑。知识跳跃是自设逻辑形成的过程,自设逻辑是知识跳跃的结果。

知识跳跃是一篇科幻作品“由实入虚”的门户,也是创作或研究一篇作品的入手处。如果我们仔细阅读经典的科幻作品,就会发现,无论作者如何仔细、全面地构造作品的知识背景,在“知识跳跃”处必定是含糊带过的。因为在现实中,科学技术就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作者又怎么能真正地解决它们?或者,有些问题,比如时间旅行,根本就不是科学的对象。作者更要模糊带赤。

至于读者,在欣赏科幻作品时,在这个地方应该会心一笑,知道作者就要开始“编”了。切不可对知识跳跃处的可能性深究到底。

判断某篇科幻小说中自设逻辑的水平,可以用“自洽性”为标准。“自洽性”是一个科学哲学的术语,换成通俗说法就是作者能否自圆其说。自圆其说的基础,是所有人都遵循的形式逻辑。比如,同一律、排中律等等。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三章:科幻中的叙事逻辑(3)

第三节:公设逻辑

某些自设逻辑非常巧妙,赢得其他科幻作家的欣赏。他们往往共同发展它,完善它,于是就形成了一些“公设逻辑“。公设逻辑仍然是“设”的,就是说它们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们假定的。但确定这些逻辑的不是单个作者,而是一群作者。

在《超新星纪元》出版后不久,王晋康的《海豚人》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作品的序章竟然完全引用超新星纪元的序章。看得出,王晋康很喜欢“超新星”这个自设逻辑。但是,《超新星纪元》中有两个漏洞:超新星辐射仅仅几个小时,地球背面的人类应该能够躲过。另外,当时恰好在深井、深海下工作的人也可以躲过辐射。王晋康正是从这两处漏洞入手,写了一篇全新的故事。两位作者的两部作品使用同一个自设逻辑,它就成了一个公设逻辑。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就是典型的公设逻辑。笔者看到的以这个“三定律”为基础的科幻小说数不胜数,中外皆有。可以说,各国科幻作者和科幻爱好者已经将它视为一个科幻圈里不言自明的常识了。

另外一个公设逻辑的典型,就是“时间旅行”。它最初出现在威尔斯的小说里,是一个自设逻辑。威尔斯设想的是只能在时间中旅行,不能在空间中旅行的时间机器。后来的科幻作家们设计了“时——空”两用旅行器,比如科幻电影《回到未来》中的时间旅行车。台湾科幻作家方以庸发现了威尔斯设计的问题——地球、太阳系和银河系每时每秒都在运行,时间变动必然有空间变动。于是他在《鹣翼》中设计了新的时间旅行器,令时间旅行家可以留在出发点。到了最近克莱顿的《重返中世纪》里,时间旅行已经发展成为复杂的理论体系,涉及波的衍射、测不准原理等一系列现代物理学理论。但无论时间旅行体系发展到多么复杂,都不是现实中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而只是科幻小说家为了编故事进行的假定。

能够体现“公设逻辑”的最佳例子莫过于“反科幻小说”。这类小说的基础就是科幻圈子里流行的一些“公设逻辑”。作者在故事里假装顺应这些公设逻辑,方能引读者入套,取得戏剧性效果。而如果一个从未读过一篇科幻小说的读者,看了这类故事,往往不知所云,更体会不到其中的妙处。

其实,在武侠小说、魔幻小说里,也有类似的公设逻辑。比如,武侠小说里的“江湖格局”,就是许多武侠作者共同发展出来的公设逻辑,它们和真实的中国武术史几乎毫无关系。

公设逻辑还表现在由其他作者续写的故事,或者接龙科幻小说中。

那么,自设逻辑和公设逻辑的概念有没有普遍意义?它们仅仅存在于科幻作品中?或者仅仅存在于幻想类作品中?笔者以为,除了意识流小说外,其它文学都有自设逻辑存在。比如在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中,具体的人物关系就是一个自设逻辑。《拯救大兵雷恩》表现了残酷的战争环境,但有的人说,美国陆军当年没有那个条例,必须追回某个家庭的最后一个孩子。那是编导在影片中的设定。

将自设逻辑和公设逻辑的概念引入文学理论,还意味着对“再现”论的彻底反对:文学作品不是在再现社会现实,而是拿某些社会现实作素材,自己加工。加工的图纸是什么呢?就是自设逻辑和公设逻辑。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三章:科幻中的叙事逻辑(4)

第四节:科幻所提供的叙事模式回上三章

除了这些理论上的推动外。科幻文艺在两百年历史中,还形成了一些新的叙事模式。完全有别于从其它文学门类中归纳出的叙事模式。科幻文艺读者的封闭性,圈子化,很大程度是和这些新的叙事模式有关。因为不接触科幻的读者和观众,几乎不能理解这些故事讲的是什么,更难以投入感情。但是,随着科幻文艺影响日盛,这些叙事模式已经推广到科幻文艺之外,逐渐为更多的文学门类所采纳。

在第一卷“时间旅行”一章中,笔者介绍了这一题材在长达一百多年历史中的发展。迄今为止,众多时间旅行科幻作品逐渐深入,已经形成了复杂的叙事模式,如分身效应、蝴蝶效应、闭合因果圈,等等。

但是最近,有两部奇幻电影也采用了时间旅行题材。一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整部作品便是一个时间旅行故事。其中就有分身效应、闭合因果等套路在内。而“月光宝盒”显然是奇幻版的时间旅行器。

另一部是《哈里波特与阿卡兹班的囚徒》。这部电影的主要脉络,就是一天之内的一次时间旅行。发行时间旅行前的情节中预设了许多伏笔,在时间旅行发生后一一揭示出来。而分身效应和闭合因果完全体现在其中。只不过时间旅行由技术变成了魔法。

这两部作品表明,完全从科幻中形成的时间旅行这个叙事模式,已经拥有了超越科幻的生命力。当然,笔者也曾在《中国科幻文学史》中提到。在神魔小说《西游补》中,便已经有了时间旅行这种叙事模式的萌芽。只不过上述两部电影显然是直接从科幻作品中吸取的套路。

“造物反叛”也是科幻文艺中发展出来的叙事模式。从《弗兰肯斯坦》开始,先后反叛主人的有生化人、机器人、电脑等造物。造物的具体类型千变万化,但造物威胁造物主,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却一脉相承。只不过,与“时间旅行”相比,“造物反叛”的叙事模式尚未传到科幻之外。

还要提请读者注意的是,笔者在叙事模式的范畴里讨论“时间旅行”和“造物反叛”,意味着只是把它们当成一种文学因素,而不是科学发明。许多人提到科幻作品中的这些假定时,总想赋予它们科学上的价值。我认为那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有文学上的价值!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