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锡小说网

天锡小说网>请问科幻 > 第66部分(第1页)

第66部分(第1页)

在艺术性上还不如八十年代的作品。”《文艺报》

这一时期,在大量作品涌现的同时,科幻评论工作也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吴岩、韩松、星河、郑军、严蓬等人比较系统地分析科幻作品,创作评论文章。一些媒体界朋友也对科幻文学给予了足够关注。其中有《科技日报》社副主任尹传红、湖南经济广播电台王欣然、等等。不过,科幻界自身的声音还不十分强大。目前社会上有关科幻文学的流行舆论,往往出于非专业人士之口,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纵观整个九十年代。大陆科幻小说完成了与世界科幻主流接轨的任务。当今科幻主流不再是凡尔纳时期对科学的单纯歌颂,而是表现一两个世纪以来,科学事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蔽病,提出问题,进行反思。适度的反科学倾向是当今科幻的主色调。而大陆科幻小说已经接受了这一主色调。

科幻小说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已经成为当代科幻作者的共识,大家普遍追求作品的文学趣味。在各种笔会上,作者们讨论的核心不再是作品的内容,而是它的形式,是它的艺术表现方法。这种文学自觉性使得科幻小说的艺术水准大步提升。

另外,中国科幻在这个时期已经完全地扎根在市场基础之上,相对数量虽然有限,但绝对数量并不少,而且总数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的科幻爱好者成为中国科幻坚实的基础。这也是先前任何一次科幻高潮所不具备的。有这样稳定的群众基础,宽松的政治环境,中国科幻不再重复大起大落,而是稳定中有发展。虽然从目前情况看,科幻文学的影响面还远不能及身于主流文学,也未达到美日等国科幻文学在本国的影响力。但在面向市场这个基本功上,中国科幻文学整体上已经毕了业。比起面对“断奶”一片忧虑之声的纯文学界有根本的不同。

这一时期,中国科幻文学毕竟刚刚复苏,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七八十年代中国科幻与外界交流广泛,拥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九十年代新复苏的科幻文学比较内向,逐渐成为小群体文化。年轻的科幻作者们往往不清楚未来几十年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趋势,也不愿意思考本行业和自己的具体未来,却将精力集中于“外星生命的形式”、“时光旅行”、“蝴蝶效应”等封闭的科幻话题。这是科幻圈与社会大环境隔绝的主要原因。

而且,这一时期的主要读者都是青少年。《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统计表明,该刊读者群的平均年纪是十八岁,相当于美国科幻文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青少年为主的时期。大陆青少年学生生活在比较僵化的教育体制下,课业负担繁重。他们往往不是出于文学欣赏的目的接触科幻,而是将它作为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沉醉在超现实问题的暇想中。许多人对科幻文学抱有迷狂、甚至宗教皈依式的情绪。这种狂热短时期可以给科幻出版物的发行形成足够支持,但如果没有充分的正确引导,对科幻文学的长期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利影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七章:新生代作家(1…1)

七章前言

第一节:“科幻世界系”作家

第二节:其他科幻作家

第三节:其它成就与问题

七章前言回第七章

作家永远是文学这个舞台的演员。一个文学门类能否产生,或者它的一个时代能否降临,一个流派是否涌现,最终还要看有没有相应地产生成批的作家。九十年代科幻大潮的核心,就是被称为新生代的新一代科幻作家。他们绝大部分是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科幻创作的。他们身上铭刻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使得他们与以前各代科幻作家有明显的不同。

由于《科幻世界》杂志多年的强势地位,当今科幻作家明显为了两个群体:“科幻世界系”作家和其他科幻作家。前者指从《科幻世界》杂志上开始创作生涯,并为读者接受的作者。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闯荡于更广阔的舞台,但起步之初都是这家杂志。另外一批作家则从一开始就与《科幻世界》无关。于是,中国科幻的大圈子又无形地分成了两个小圈子。或者,一个核心圈和一个外围圈。

第一节:“科幻世界系”作家回第七章

“科幻世界系”作家,这个名称是由天津青年作者吕哲起的。地概括了这个作家群体的共同特点。《科幻世界》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科幻再次腾飞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一批新的主力作者在它的旗贴下成长起来。其中包括王晋康、绿杨、星河、杨平、韩松、凌晨、赵海虹、刘维佳、何宏伟、周宇坤、潘海天、苏学军,冯志刚、王麟、张卓,等等。

这批作家完全不同于转型自科普作者的前一两代科幻作家。对于科幻,他们接触到国外中晚期作品较多,拥有独特的审美倾向和欣赏习惯。许多年轻作者更成长于文化多元化时代,眼界开阔,思维敏锐。他们给中国科幻带来了许多新的风气。

在九十年代新出现的科幻作者中,王晋康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堪称中国科幻这一时期的旗帜性作家。王晋康1948年出生于河南镇平,本职是机械工程师。他在偶然的机会里发现自己的儿子喜欢科幻故事,遂在与儿子的交流中写下了《亚当回归》一文,发表于1993年五期《科幻世界》杂志,并获得当年的银河奖特等奖。王晋康从此走上科幻创作之路,一发不可收拾。

王晋康具有扎实的科学知识功底、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良好的文学修养这三样科幻作家的基本素质。后来,他又办理病退手续,集中时间精力钻研科幻创作,写下大量作品。他实力均衡,眼界开阔,创作力长期不衰。他的科幻小说将大陆科幻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上。

九十年代是王晋康科幻创作的前期,以短篇为主。发表过《魔环》、《解读生命》、《牺牲者》、《养蜂人》、《侏儒英雄》、《生命之歌》、《七重外壳》等几十个短篇。还有《追杀K星人》、《生死平衡》等两部长篇科幻小说。王晋康拥有自己的科学理念,他以达观的态度看待科技进步对社会的影响,既不赞同“惟科学主义”对科学价值的过分张扬,在《美容陷阱》、《替天行道》、《生死平衡》等作品里描写了他眼中的现代科学弊端;也不赞同极端反科学主义者试图倒退回旧时代的妄想,在《亚当回归》、《义犬》、《生命之歌》里,让那些以烈士般悲壮态度阻挡科学进步的主人公们一一失败。“该来的一定会来”是他看待科技进步的基本原则。他的科幻小说站在中庸之道上,反对与此相关的两个极端。举目当今整个中国文坛,关注“科学与社会关系”这一主题并且创作大量作品的作家微乎其微。由此,王晋康这些科幻小说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科幻文学的狭窄范围。

王晋康的科幻小说不仅有严谨和独到的主题思想,又注重保持文艺作品的独特价值。在他笔下,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他擅于将科技细节融入作品情节之中,达到了挥洒自如、水乳交融的程度。这也是他多年科幻小说创作经验的结果。面对科幻文学逐渐分化的众多样式、门派的现实,王晋康提出了“核心科幻”的概念:科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风格、流派,但其核心的那一种必须拥有高度的科技含量,否则科幻小说将失去自己的特征。

1998年,王晋康在某私营企业任职,暂时退出科幻创作。

绿杨是又一位代表作者。绿杨本名李钜康,安徽贵池人, 1934年出生于上海,职业是医生。绿杨自一九七九年在《科学文艺》上发表作品后,坚持笔耕不缀。是经历了两次大潮仍然保持旺盛创作力的极少数科幻作家之一。九十年代以后,绿杨在《科幻世界》杂志上陆续发表了短篇系列《鲁文基科幻系列》。该系列以科学家鲁文基为核心人物,通过奇妙而精彩的故事展示了天文、物理学等科学知识的魅力。

前面曾经提到过,科幻文学在不丧失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可以宣传科学知识,和科普阵营成为盟友。《鲁文基系列》便是当今中国科幻最典型的科普式科幻小说。它在不丧失文学本质的情况下,将大量自然科学知识融会贯通,构造情节。从文学角度分析,作者对鲁文基和助手梅里的性格也进行了深入的加工,别具匠心。九十年代的读者视野开阔,眼光挑剔,而《鲁文基系列》却经受住考验,成为极受欢迎的科幻小说。绿杨是他的同龄科幻作家中,于科幻文学中生命力保持得最长的一位。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七章:新生代作家(1…2)

星河也是当时涌现出的主要作家之一。他本名郭威,1967年出生。曾经听过吴岩的科幻选修课,并从此走上创作道路。九十年代初《科幻世界》还处在低谷时,他就是该杂志的主力作者,伴随着《科幻世界》的成长而成长。1995年,星河在该杂志上发表了短篇科幻小说《决斗在网络》。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影响的“塞伯朋克科幻作品”。当时,网络还没有进入普通中国人的视野,仅仅布置在极少数科研院所中,被视为尖端科研工具。星河几乎是最早上网的作家之一。网络题材后来反复出现在他的科幻小说中。星河的主要短篇作品还有《带心灵去约会》、《命殒天涯》、《握别在左拳还原之前》、《时间足够你爱》、《潮啸如枪》,等等。

199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星河的长篇科幻小说《海底记忆》,在这部作品里,作者将笔触深入海洋,虚构海洋智慧种族和人类的冲突。1997年,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了星河的长篇科幻代表作《残缺的磁痕》。作者以“地磁极倒转”为题材,在灭顶之灾的背景下抒发了英雄主义情怀。除此之外,他还创作过长篇科幻小说《网络游戏联军》、《月海基地》、《太空城》、《寻找记忆》等。

星河毕业于建筑学专业,但在创作时坚持体现科幻小说的艺术本质,而不计较于知识细节。青年知识分子的生活方式、语言特点鲜明地体现在他的作品里,因而倍受新一代读者喜爱。被吴岩称为“青春期心理科幻”(《时空死结——星河短篇科幻小说选前言》,上海科普社2004年出版)一九九八年,星河应聘到北京作协,成为合同制作家,是大陆目前仅有的几位专业科幻作家之一。除创作外,他还为多家杂志主持科幻专栏的编辑工作,并任漓江出版社《中国年度最佳科幻小说选集》的主编。

来自福建的杨鹏是中国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他于八十年代末开始创作科幻小说,并且也曾经是吴岩科幻讲座的早期听众之一。他最初的科幻作品便发表在《科幻世界》上。九五年以后,杨鹏转向儿童科幻小说的创作,成为这方面最成功的作家。迄今发表儿童科幻小说过百部,超过三百万字。创作量在当今科幻作者里首屈一指。杨鹏还创作了大量配图作品、以儿童为读者的科幻游戏读物等,他的作品成为向少儿介绍科幻小说的重要渠道。杨鹏编写的科幻话剧《带绿色回家》曾经在上海和北京两地公演,李岚清等领导人到场观看。杨鹏还在中国古代科幻萌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韩松1965年出生于重庆,就读于武汉大学,获得文学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他长期在新华社对外部工作。现为《瞭望东方周刊》副主编。韩松自八十年代末期便开始科幻创作,曾获得1988年、1990年科幻“银河奖”。1991年凭借短篇科幻小说《宇宙墓碑》获得首届世界华人科幻奖大奖。八、九十年代,韩松发表了《宇宙墓碑》、《逃出忧山》、《青春的跌宕》、《没有答案的航程》、《劫》等优秀短篇。

韩松出身中文专业,在以接受理工科教育为主的大陆科幻作家中属于极少数。他的作品文笔优美,富于西方表现主义文学特色。在大陆科幻作品中独树一帜。艺术的生活化绝非模仿甚至照搬生活,而是把最常见、最具特征性、最易忽略的东西“陌生化”,使人在新奇、惊讶中充分品味生活、感受生活,去发现被理念遮蔽的妙趣,甚至禅机,从而亲身置入生活的流动变形中。《思潮与文体》80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段文字也可以用来恰当地解读韩松科幻小说。在他的笔下,少有异时异地的虚拟背景,倒是地铁站、乐山大佛、夏威夷海滩这样现实的场景被他变成神秘莫测的画面,透露出奇诡的氛围。同时,韩松坚持反对惟科学主义倾向对科幻的干扰,倡导想象力的价值,是有着明确创作理念的作家。

周宇坤(1976——)毕业于清华大学,是“硬科幻”的倡导者。周宇坤的创作十分用力。按他自己的介绍,每写一个短篇都有要读一个大部头科学专著。周宇坤的代表作有《脑界》、《死亡飘移》、《汇合第十行星》等。

柳文扬1970年出生于北京,创作有短篇科幻小说《闪光的生命》、《戴茜救我》、《外祖父悖论》、《毒蛇》、《去告诉他们》,等等。柳文扬的情节构造十分严谨,运用悬念丝丝入扣,在同代作者中以富于叙事技巧著称。

科幻文学是个充满男性话语霸权的领域。直到八十年代末,大陆尚未有女作者在这个领域里占住脚。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一批女科幻作者进入创作行列,并在读者中产生了一定影响。凌晨(1972——)是目前大陆主要的女科幻作者之一。凌晨本名余蕾,出生在北京,也是吴岩选修课的听众之一。她的代表作有《猫的故事》、《天隼》、《燃烧的群星》、《水星的黎明》,等等。凌晨出生在宇航技术世家,宇航题材经常出现在她的科幻小说中,这些作品磅薄大气,刚柔相济。

赵海虹(1976——)是杭州人,外语系本科毕业。她将言情的风格渗入科幻,吸引了一大批读者。赵海虹的代表作有《“默”系列》、《桦树的眼睛》等。天津的张卓(1977、12、15——)也是有代表性的女科幻作者。她的代表作有《花开的声音》、《像我一样傻》、《噩梦兽》、长篇科幻小说《基因幽灵》(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和日本当代文学的影响,她的科幻小说富有梦幻感、朦胧感,文风独特,在当代科幻作者里独树一帜。另外,赵海虹出身英语专业,在科幻翻译方面也下了很多功夫。翻译了大量科幻短篇,以及长篇《群星,我的归宿》等等。在当年年轻一代科幻翻译工作者中,赵海虹的成绩首屈一指。

所有上述作家,除绿杨外,都是从《科幻世界》开始创作生涯的。绿杨本身虽然创作多年,也是通过《科幻世界》,才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他们与科幻世界的成长,可谓相铺相成。没有他们的佳作,《科幻世界》便没有吸引读者的基础。反过来,《科幻世界》经常举办笔会和各种宣传活动,有关作者相聚一堂,为他们创造了建立友谊,互相切磋的好机会。没有这种作者间的紧密交流,个人成长无疑会费更大的功夫,经过更长的时间。《科幻世界》作为专业媒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读者群。而“科幻世界系”作家,首先便被这个读者群接受,为他们以后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打下基础。这使得他们相对于其他科幻作家拥有优势。

但“科幻世界系”作家也因而形成了他们的弱点。《科幻世界》是个在公关方面较为薄弱,以至于高度封闭的刊物。“科幻世界系”作家在圈外几乎毫无影响。查阅十年来有关科幻的新闻报导就会发现,一方面这些作者在“科幻世界”小天地里轻易拥有几十万,上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